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新探

2020-12-07 05:56邓元平
兰台世界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化扶贫高校图书馆

摘 要 本文通过运用实地调查、文献对比、综合归纳等方法,深入分析洛阳地方文献资源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现状,发现人们对其认识不足、文献利用率偏低、高校图书馆文献建设地方特色不够显著等问题,提出应用互联网新技术创新宣传手段、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强化科技支撑、创建地方文献特色馆藏等建议,加强利用以振兴民族文化。

关键词 洛阳地方文献 高校图书馆 馆藏建设 文化扶贫

中图分类号 G253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20-05-26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办项目“图书馆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6C060);洛阳市社科重点项目“生态视阈下洛阳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9A022);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新时代图书馆扶贫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0-ZZJH-142)。

★作者简介:邓元平,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献资源建设与信息管理。

Abstract Using field investigation, literature comparison, comprehensive induction and other methods, the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main content and research status quo of  local literature resources in Luoyang, and finds problems such as people's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low literature utilization, indistincti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and so on. Then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pplying new Internet technology as the propaganda means, increas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 team,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establishing collection with local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engthening the use of literature to revitalize national culture.

Keyword Luoyang local literature; university library;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culture poverty alleviation

地方文献是地方文化的精髓,包括古籍、传记、地方志书、民俗民风读本、家谱、名胜古迹介绍等,反映一个地区时代特征的印迹[1]。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指出:“地方文献的记载形式包括史料、人物、出版三部分,表现于图书、报刊、图画、唱片、拓本、表格、傳单、票据、文告、手稿、模印、簿籍等。”[2]地方文献分为公开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物,前者大多收藏在公共图书馆里,后者收藏在地方图书馆(室)里[3]。目前,学者们对地方文献的研究大多停留在“重藏轻用”阶段,服务方式局限于“定点化、纸质化、人工化”状态。在决胜脱贫攻坚战收官之际,古都洛阳赢得中原“副中心”城市群的定位,受到省“双引擎”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4]的引领,作为新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地方文献资源将会迎来新生。

一、洛阳地方文献资源的主要内容、研究现状

1.主要内容。洛阳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建都开始,先后经历了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朝代,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年城市史和一千五百年的都城史。洛阳是道教的创始地、佛教的首传地、儒教的兴盛地,是“四大发明”中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的诞生地,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北宋司马光评价:“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1)典型历史之“最”范例。

(2)杰出人物学说与学派。河洛地区培育出众多杰出人物,他们的杰作是中华文明之根。

(3)较完整的地方志。洛阳地方文献随着各朝代的更迭而饱经焚掠,地方志被保存得较完整。编者们将时代发展属性较完整地编入《洛宁县志》《偃师县志》《孟津县志》等地方县志中,有些在清代被修撰成册,也有少量反映明代。洛阳师范学院曾联合市文物钻探管理办公室整理出版了10卷近5000方碑志资料的《洛阳明清碑志》,为后代的研究者们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4)珍贵的地方文物。洛阳地方文物众多,享誉世界的龙门石窟是建筑、艺术、历史、地理等多学科智慧的结晶。汉魏洛阳故城、二里头城遗址、隋唐东都城遗址及西周贵族墓地,其内存放的青铜器等随葬品极其珍贵;商代早期洛阳都城遗址“殷顽民”墓区、偃师商城遗址等,都客观真实地记载了几千年前河洛地区经济、科技等华夏文明的发展轨迹。

(5)丰富的谱牒习俗。谱牒堪称中华民族的“活化石”,其“孝悌”教育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和睦宗族、稳定社会秩序为宗旨,“孝”“忠”兼具,是伦理道德教育的教科书。家谱是谱牒的重要内容,记载了当地经济、人口、姓氏、族规及家族习俗[5]等发展详情。

2.研究现状。

(1)数据来源。在万方数据库中,同时选择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科技成果、科技报告、新方志等数据库跨库检索,以“洛阳地方文献”检索获文献39篇;以“图书馆建设and洛阳地方文献”检索获5篇;以“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and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检索获141篇;以“图书馆and(洛阳地方文献or河洛地区文献)”检索获19篇;在CNKI、百度中分别搜索并去重后获密切相关文献共19篇,均未设置年限和文献来源限制。

(2)目前存在的问题。①学者们缺乏持续研究的热情。从图1可以看出,已发文献从1996开始到2014年达到高峰,之后明显下降,其被引频次与下载次数较低。②高档次的研究成果较少,范围较窄。其中信息与知识传播学8篇,教育类1篇,中国史、医药卫生各1篇;3篇来源于北大核心,其中2篇来源CSSCI刊,占命中文献百分比为15.8%。③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薄弱。从表3得知,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暨洛阳市科技图书馆(以下简称为“笔者所在馆”)所收藏的洛阳地方文献融合在社科书库中,未凸显出洛阳特色。仅洛阳市志、年鉴、文史资料三个领域设立了编撰委员,其他均为个人撰写。收藏的文献内容零散、形式单一且有重复。④读者对洛阳文献认知贫乏,文献利用率偏低。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很多读者是“洛阳盲”,对洛阳的古圣先贤、名人字画、名胜古迹及地方风俗等精华知之甚少。这些现状与洛阳五千年文明史不匹配。

二、高校图书馆建设地方文献特色馆藏的必要性

1.缓解地方公共文化机构资源紧缺压力。高校圖书馆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受空间所限,部分文献需要更新剔旧,而地方文化机构资源短缺、资金匮乏,读者无书可看。所以,洛阳高校图书馆应与县(区)级文化机构对接共建共享,用“主题分类法”代替常规中图分类法[5]编排,以方便不同读者群体查阅。学习并借鉴海南[6]、云南[7]、广西[8]、四川[9]、甘肃[10]、西藏[11]等高校图书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的先进理念与方法,主动分担基层文化机构资源紧缺压力,扶贫“最后一公里”文化。

2.延伸课本课堂内容,增强爱国教育家国情怀。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地域文化特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赵珊珊[12]提出地方文献特色馆藏的建设,既能珍藏民间特色以留传后世,又能凸显地区文化差异。千年积累下来的宝贵地方文献,如秦朝简牍上的文字、青铜器上的铭文等,都是生动的中华文明史,彰显出中华文化软实力[13]。这些馆藏文献是培养人们家国情怀的现实课堂,能潜移默化纠正部分“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等极端崇洋媚外思潮。

3.聚焦文化扶贫与振兴,助推文旅新业态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及文化扶贫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引领当地文化事业繁荣。如笔者所在馆理、工、农、医等学科馆藏特色明显,科技信息、社会化服务功能突出,作为洛阳唯一校地共建馆,今后要突出洛阳地方文献特色建设,以辐射帮扶乡村文化振兴。开发利用洛阳厚重的地方文献资源,吸引中外企事业团体及个人统筹共建洛阳文化事业,推动文化消费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产业链,拉动教育、培训、会展、休闲、旅游等多领域新兴业态融合共进。

三、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创新举措

1.多措并举,加强宣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实际生活中,“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等中国代表性文化并不为人民所知悉,可见文化宣教“接力棒”不能搁置。

(1)主动带领洛阳地方文献“走出去”。文化工作者们改变传统文化机构如洛阳市图书馆定期举办的“全国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王元明“研究成果展”及《苏秦》《班超》等文化讲座“请读者进来”的被动模式,主动携带文献深入街头巷尾,使街坊市民与文化“零距离”触碰。如笔者所在馆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在社区及公交站台等公共场所为市民推送免费阅读卡,开展“读书漂流”“经典诵读”“绘画摄影展”等活动,满足市民个性化需求,同时润物细无声般宣讲了地方文化。

(2)建立“互联网+洛阳地方文献”去“中心化”宣传窗口。高校图书馆突破传统上下级中心垂直化的管理方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天然无边界特质,协同地方各级文化机构建立“互联网+洛阳地方文献”平台,使特定物理空间内“静候”的民间文献“活”在人们的眼前。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口袋书”等新媒介创建出“一站式”窗口,同时举办能够吸引人们“眼球”的直播活动,立体多维挖掘出本地特色文献资源及民俗风采。2019年10月,新中国70周年华诞庆祝之际,洛阳县(区)级“代言人”微视频宣讲活动,亮出地方文献独特风采。

2.夯实硬核,支撑基础。

(1)加强法制监管,营造文化生态环境。陈汝模[14]指出,要建立地方公共图书馆法规和特色馆藏专题系列详规以维护地方文化生态持续传承。2002年,河南省出台的《河南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规定,“市、县图书馆重点收藏本市、县的文献和本省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出版单位的主要出版物”,以此凸显地方文献“主人翁”地位。但实际工作中发现,市(县)级图书馆本就紧缺的空间、人力及技术,如果得不到良好协调与分配,就不能保障资源有效利用。鉴于此,洛阳市人民政府于2008年出台了“地方文献缴呈本制度”,明确规定地方文化机构的工作职责,成效显著。网络环境的虚拟化、瞬变性为用户及珍贵文献增添了安全隐患,法制监管与民众监督方能维护地方文化生态规范发展。

(2)配备专业学科技术,保障持续人才梯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保障。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及中原副中心城市建设目标的引领下,洛阳高校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部署,中共洛阳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20年1月出台了《洛阳市新引进博士研究生生活补贴实施办法(试行)》[15],从政府层面制定出中西部地区人才与科技发展高地战略部署,采用培养、引进高端人才“双机制”,为地方文化注入新科技,为洛阳地方文献建设筑牢基础保障。

(3)多方融资,筑牢“粮仓”。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公益机构,其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和地方财政专项供给,也有部分来自科研立项获得资助。但受多方因素制约,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难题。因此,要积极进行科研创新,广泛吸纳企业、个人、外商投资共建,夯实文化事业繁荣基础。

3.多方征集民间文献。一方面,文化工作者们要“迈出腿”深入民间,广纳贤士,制定高效能收集方法,规范运输途径,认真挑选并鼓励市民主动捐赠,将有价值的文献“引进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QQ、微信、短信等终端采用线上[16]适时全部征集,让民间静止的文献真正“动”起来。

4.建立洛阳地方文献特色馆藏。

(1)成立生态民俗实体馆藏。运用生态文明理念,分类建立洛阳古籍馆藏、美食馆藏、牡丹字画、牡丹茶等凸显地方特色的实物馆藏。引进浙江省苏杭地带丝、纺、绣制作工艺,将洛阳文化元素如牡丹图案、唐三彩图案注入其中,以提升产品文化底蕴,形成民俗绿色风情馆藏,满足不同国别、不同群体多样化的切身需求。

(2)建立“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洛阳地方文献”数字化馆藏。利用“互联网+”新技術,联合洛阳高校图书馆将洛阳丰富文献资源建成数字化特色馆藏。参考借鉴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曲阜名人资料数据库》《孔儒文献数据库》等先进方法,主动引进优质互联网开发商、文献管理机构、高校图书馆信息技术人才,将河洛名碑名帖,如西晋辟雍碑、龙门二十品等,建成历史古迹数据库;将洛阳旅游文化与水席等美食文化开发成“洛阳旅游多媒体数据库”“洛阳牡丹文化数据库”“洛阳美食文化数据库”。同时,创建智慧化监管平台,高效良性利用洛阳地方文献的同时,有效节省资源。

5.开发文创新产品,助力文化扶贫。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创意赋予地方文化,制成文创新产品,如上海“城市公共文化云”、浙江“文化通”等涵盖文化宣传、互动体验、艺术培训、阅读推广等领域,为用户提供无障碍文化推广服务,成效显著。文创新产品的研发有效融合物质文化于一体,实现物质与精神双脱贫。洛阳拥有富饶的民间习俗,又是春节的发源地,已创作的“中秋节百家宴”“千年古都”“牡丹花城”等大型央视中文国际文化品牌活动享誉海内外,充分展示了洛阳民俗特色文化魅力。利用VR、AR、大数据[17]等新技术,将“陶瓷之源”“洛阳三彩”等传统技艺转型成数字化、碎片化、标签化全媒体复合型文博创意产品,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同时获得物质丰收,但地方文化减贫与振兴或将是未来长期奋进趋势。

参考文献

[1]金沛霖.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13.

[2]雷树德.文献 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学论考[J].津图学刊,1997(3):81-89.

[3]杜定友.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C]//钱亚新,白国应.杜定友图书馆学论文选集,北京:书目文社,1988:364.

[4][15]周莉.大象新闻·猛犸[2020-01-10].https://dxshare.dianzhenkeji.com/daxiang/article/20200110/1215575663172521984.

[5]乔好勤.“地方人士著述”是否地方文献[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6):98-102.

[6]尤春花,高雯雯,刘长青,等.探讨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以海南师范大学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10):17-19.

[7]赵楠.地方文献建设在高校图书馆中的作用[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223-224.

[8]李鹤群,胡小莲,李桂生.地方性民族高校图书馆特色文献馆藏建设与路径设计——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3):55-58.

[9]赵俊.地方高校图书馆馆藏地方特色文献的有效利用——以四川文理学院图书馆为例[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8(2):148-152.

[10]庄虹,张冬林.西部高校图书馆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研究[J].甘肃科技,2013(18):80-83.

[11]王丽英,杨会玲.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及其信息组织与描述——以西藏大学图书馆为例[J].西藏发展论坛,2018(3):70-73.

[12]赵珊珊.试论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思路——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图书馆WTO特色资源建设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3(1):110-115.

[13]卢宏,卢宁,杨凝希.地方文献的功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另一维度[J].图书馆论坛,2008(5):139-141.

[14]陈汝模.我国地方性公共图书馆法规中有关地方文献条款内容分析与启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4):28-33.

[16]张力平.智能新技术让博物馆更“智慧”[N].人民邮电报,2016-02-19.

[17]党西民.以大数据提升群众路线的教育功能[N].南方日报,2014-04-12.

猜你喜欢
文化扶贫高校图书馆
浅析成都文艺志愿者服务的特点
“互联网+”助力文化扶贫
贫困县图书馆发展刍议
贵州民族乡村“文化扶贫”探析
精准扶贫勿忘“文化扶贫”
精准扶贫勿忘“文化扶贫”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