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技艺传播与传承的职教路径

2020-12-08 02:10孙丰蕊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30期
关键词:传播传承职业教育

孙丰蕊

摘 要 民族传统技艺传播与传承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职业教育通过建立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等方式在促进民族传统技术传播与传承方面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以2019中国—东盟职教联展暨论坛为观察基点,发现民族传统技艺传播和传承主要划分为民族饮食制作技艺传承、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民族医药诊疗技艺传承、民族歌舞表演技艺传承4类。体现出技艺传承与专业教育深度链接,文化传统与现代技术完美联姻,产教融合与文化创意双重驱动的传承特点。职业院校开展民族传统技术传承面临着传承重复性和简单化,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不足,校政合作、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问题。需要加强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的顶层设计,构建民族技艺传承职教体系、全面提升育人水准,加强各方合作、实现多主体育人。

关键词 民族传统技艺;传播;传承;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30-0053-07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技艺是由祖先一辈辈积淀流传至今的、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技术,它富含民众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情感,代表着技艺的精华[1]。民族传统技艺是指少数民族在其生产生活过程中,经过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感性经验技术,这些技艺凝聚着民族文化元素,融合了族群生活经验,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传统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升温,传统技艺也逐渐引起各方关注。其中,学界关于传统技艺的研究成果颇多。有的探讨传统技艺的文化再生问题[2];有的探讨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问题,指出要在生产中保持传统技艺的核心价值,并使之在生活中持久传承[3];有的在研究中以合川峡砚为例,对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提出了建议[4];还有的从教育视角探讨了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问题[5]。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学界对职业教育在传统技艺传播和传承中的重要作用阐发不多,这与职业院校已经建立众多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并大量从事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状况不符。为此,本文拟就民族传统技艺传播与传承的职教路径问题进行探讨。

二、观察和思考的基点:2019中国—东盟职教联展暨论坛

2019中国—东盟职教联展暨论坛①于2019年9月19~20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举办。本届联展暨论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承办。此次联展暨论坛的主题是“交流互鉴 合作共赢 构建职教共同体”,主要活动有中国—东盟教育官员对话会、中国—东盟职业教育高峰论坛、职业教育学生技术技能展、职业教育装备展、产教对话会、中国广西与越南四省教育工作磋商会、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百校洽谈推介会、中国—东盟职业院校学生烹饪技能大赛等12项,旨在通过系列活动的举办,搭建职业教育合作平台,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的职教通道,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

职业教育学生技术技能展是此次联展活动的核心,集中展示了中国—东盟国家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果,参展院校数量创历届新高。广西作为活动主场,全面展示了职业教育办学成果,其中既有高水平特色专业群的办学成果展示,也有特色鲜明的学校办学情况展示,给参展嘉宾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职业教育参与民族传统技艺传播和传承的基本面貌

从展出情况看,民族文化传承是广西职业院校参展的重点内容,从中职到高职、本科,大量的院校都以民族文化传承为办学亮点,进行了突出的展示和宣传。笔者通过观展发现,职业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步调高度一致地选择了民族传统技艺,各院校将技艺传承与专业教学、产品研发融合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从传播和传承的具体内容来看,可以划分为四大类:民族饮食制作技艺传承、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民族医药诊疗技艺传承、民族歌舞表演技艺传承。

(一)民族饮食制作技艺的传播与传承

民族饮食制作技艺是广西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技艺是广西人民在长期适应环境、谋求生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烙印,传播着深远厚重的民族文化记忆。不少极具特色的饮食技艺入选了各级非遗项目,比如六堡茶制作技艺入选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沙田柚皮酿制作技艺、桄榔粉制作技艺、扶绥壮族酸粥制作技艺、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恭城油茶制作技艺等入选了自治区级非遗项目②。

从2019中国—东盟职教联展展示的内容来看,在饮食制作技艺传承展示方面,大部分学校依托当地文化资源,选择了在当地富有历史积淀、纳入非遗项目的饮食技艺。这既利于推广和保护地方饮食文化,又塑造了学校的文化品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譬如,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桂菜”为重要办学特色进行展示,以广西第三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③建设为契机,构建了以大师工匠传承桂菜文化、以“伊尹学堂”传播桂菜技藝、以“博物馆”挖掘整理桂菜体系、以“现代学徒”创新桂菜传承的民族文化传承项目。南宁市武鸣区职业技术学校以“府城土制红糖”为研发和教学内容,依托学校涉农专业研发出添加生姜、玫瑰花、桂花等新型口味的红糖,项目引进职业教育课堂,让民间技艺得到传承。恭城瑶族自治县民族职业教育中心以“油茶”为教学内容,凸显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中心与当地人社局、恭城油茶协会等组织合作,开展油茶技艺传承培训系列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带动效应。该校2017年至今连续3年派出师生参加恭城油茶文化节系列活动,向外界展示恭城油茶的魅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酸粥”为展示的重要内容。梧州苍梧县中等专业学校以“六堡茶”为其展示内容。

通过职业教育,广西民族饮食传统技艺得到高效传播,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实现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向带动。在保留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各学校结合自身资源和智力优势,对民族饮食技艺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开发,让民族饮食焕发出新的活力,也启发着民族传统饮食技艺传承的新路径和新做法。

(二)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播与传承

民族传统手工艺属于非遗传统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求生存过程中,创造了大量充满民间智慧的手工技艺,其中既有陶艺、编织技艺,也有精美的建筑技艺,还有服饰技艺等。这些技艺与民众生活需求息息相关,是民族生存智慧的结晶,也蕴含着民族审美意识和族群的“集体无意识”。不少项目入选了各级非遗名录,如瑶族服饰、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壮族织锦技艺等入选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宁明壮族民间染织工艺、宾阳油纸伞制作技艺等入选了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名录④。

从2019中国—东盟职教联展的总体情况来看,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展示集中在陶艺、建筑、服饰、编织等方面。其中,服饰是广西民族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部分,也是职业院校手工艺传播和传承的核心内容⑤。

1.陶艺手工技艺的传播与传承

广西钦州的坭兴陶有上千年历史。传承到现在面临着创新能力薄弱、人才匮乏、产品单一、产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职业教育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能。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立足当地,着力传承坭兴陶工艺。该校的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采用现代学徒制进行人才培养,近年来为企业输出陶艺技能人才近600人,有力地促进了地方产业发展。

2.建筑手工技艺传播与传承

广西的建筑形式多样,颇具特色。壮族的干栏式建筑和侗族的风雨桥等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由于建筑工艺的复杂性,选择建筑工艺进行传承难度很大,广西已经确定的52个“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中,只有两个是建筑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依托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和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建设)。从联展的情况来看也印证了这一点,只有一所学院展示了在建筑艺术传承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致力于传承侗族木结构建筑技艺。该校的建筑工程和艺术设计系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基础上,成立了百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致力于桂北地区传统村落的历史建筑、文物建筑、村落地理规划信息等测量测绘,开展文献研究、数字化工程和保护方案制订等卓有成效的工作,深入乡村民间,为文化遗产建立数字化档案和平台,提升研究和保护手段,助力遗产保护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和承担地方文化保护研究和保护项目的相关任务。在民族建筑手工艺传承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3.民族服饰和编织手工技艺传播与传承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斑斓多姿,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符号与载体,是“无字的史书”,是民族或族群的表征[6]。但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民族服饰手工艺传承早已面临制作工艺技术衰落、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介入民族服饰技艺传承可谓正当其时,为其传承提供了重要助力。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是服饰技艺传承的杰出代表。学校将传承重点放在仫佬族马尾绣和白裤瑶服饰技艺上。学校主要依托民族服装与服饰专业对仫佬族的马尾绣技艺进行传承。在秉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学校把传统织锦、扎染与现代数码印制相结合,产品既展现了传统的纺织印染工艺,又用现代化的数码技术展现传统民族文化的特色。2017年以来,学校建成了以谢秀荣大师工作室为核心,包括马尾绣文化展示区、社团教室、文创产品制作工艺室在内的马尾绣技艺传承创新基地,校内校外还建成了广西民族博物馆马尾绣文化展示专柜。学校注重实施产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对接生产,将民族技艺融入职业教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意创新能力的马尾绣技艺人才。学校依托民族服饰与服装教学团队传承白裤瑶服饰技艺,研究民族传统技艺的职业教育传承模式。学校制订了白裤瑶民族服饰的广西地方标准,将白裤瑶服饰制作技艺写进教材,融入课程教学,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创新,将民族服饰传统文化和国际时尚相结合进行创新设计,让古老的民族服饰焕发出新的光彩。

此外,河池职业技术學校开设服装设计与工艺示范特色专业传承少数民族服饰制作技艺;富川瑶族自治县职教中心传承平地瑶刺绣;来宾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教学“壮锦”;凌云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传承壮族金鱼帽、虎头鞋制作技艺;武宣县职业技术学校传承“口金包”制作技艺等,都注重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的结合,既彰显技艺传承的民族性、传统性,又融入趣味性、创新性、时代性、实用性,将传统工艺完美融入现代职教体系。

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辉煌灿烂、博大精深,职业教育的介入给日益式微的民族传统手工艺注入了一股强大力量。一方面,职业教育为民族手工艺提供了人才积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技艺传承后继无人的难题;另一方面,有力扩大了传统技艺的影响面,以2019中国—东盟职教展为例,参观人数约3000人,民族手工技艺的集中展示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传播力显然要比生硬的灌输、无力的呼吁更有效。

(三)民族医药诊疗技艺的传播与传承

民族医药诊疗技艺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各族人民在长期艰苦生活中的经验累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壮族谭氏草药疗骨法、宾阳封氏烧伤创疡治疗术、侗族医药3个项目入选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名录⑥。

职业院校在民族医药诊疗技艺的传播与传承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民族传统技艺的当代发展⑦。譬如,广西中医学校建立中医药文化养生体验馆,集文化传播、教学实训、技艺体验、实体经营“四位一体”,对学生进行药膳养生的传承训练,学校承担起技能练习、文化传播等功能。建立起“民族医药技艺传承中心”。配套完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技艺课程,让学生学习民族医药技艺。百色市卫生学校是2013年首批“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立中医壮医技术实训室3间,壮医药展示馆的投入使用对弘扬壮医药文化、建设有特色的中医药校园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金秀县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广西瑶医瑶药康养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依托当地文化资源,开展瑶医技艺教学、瑶药制作技艺训练和康养文化传承。

此外,河池市卫生学校通过开办民族医药讲堂传承民族医药诊疗技艺;玉林市卫生学校传承中医康复保健技艺;钦州市卫生学校传承中药饮片调剂技术、中药鉴别技术、中药炮制技术等,注重理论教学和技能养成相结合,让宝贵的民族医药技艺在校园中得到传承。

民族医药诊疗技艺的传承集中在医学类院校,学校通过建立壮医药展示馆、民族医药技艺传承中心等搭建起民族医药诊疗技艺传承平台,对民族传统技艺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民族医药诊疗技艺的传承优势在于特色鲜明,院校办学的品牌优势较易得到确立。校园传承也能更好地做到理论和技能相结合,培育出兼具理论阐释能力和高超诊疗技艺的人才。通过院校传承,让更多人了解民族医药诊疗技艺,认识到这些技艺的宝贵价值。

(四)民族歌舞表演技艺的传播与传承

广西是民族聚居区,境内有壮、汉、苗、瑶等12个世居民族,各族人民能歌善舞,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歌舞表演文化。一个耳熟能详的说法是“广西是民歌的海洋”,南宁国际民歌节迄今已成功举办21届。

广西民族歌舞不少项目纳入各级非遗序列,进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就有侗族大歌、南丹铜鼓舞、钦州跳岭头、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瑶族长鼓舞、藤县狮舞、广西文场等多项;纳入自治区非遗名录的有壮族马骨胡艺术、南宁平话民歌、壮族天琴艺术、壮族翡翠鸟舞等⑧。民族歌舞技艺是职业教育传播和传承的重要内容,广西52个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中,有16个以民族歌舞表演技艺传承为核心内容⑨。各院校依托自身教育资源,将民族歌舞表演技艺纳入学校专业建设,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譬如,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文场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们建立了广西文场活态保护团队,团队创作了《漓江烟雨》《精准扶贫五更郎》《漓江边上文场情》《象山水月》等现代文场作品,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还编写了教材,为广西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团队邀请两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红玉和陈秀芬为学术带头人,不断挖掘广西文场的学术价值,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探索表演和实践模式,形成研、教、演三位一体的广西文场活态保护和传承模式。

此外,凌云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传承瑶族长号表演技艺;河池市巴马民族师范学校传承壮族铜鼓文化;藤县中等专业学校打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藤县狮舞”教学项目;武宣县职业技术学校传承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翡翠鸟舞”;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传承瑶族歌舞技艺等,注重建立起深度产教融合的育人路径,努力提升师生的文化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探索出一条契合学校特点的文化传承之路。

从2019中国—东盟职教联展情况来看,在民族歌舞技艺的传承和传播方面,职业院校是最佳的场所,职业院校学生是天然的生力军,学校也最能吸引代表性传承人前来传授技艺。职业教育也给民族歌舞展演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个“舞台”不局限于校内或当地,而是有无限的延展空间,将民族歌舞技艺推向世界。

四、职业教育参与民族传统技艺传播与传承的路径和特点

(一)技艺传承与专业教育深度链接

民族传统技艺传承的最大难题在于人。现在纳入各级非遗项目的民族传统技艺都有相应的传承人,但就像学者指出的那样:“这些民间文化传承人承载着锤炼和传递民族文化血脉的基因和符号,而且因为承载这些文化的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随时都有人亡歌息的危险。”[7]人的难题一方面是传承人老去的严峻事实,另一方面则是传统技艺后继乏人甚至是无人的危机。从2019中国—东盟职教联展的情况来看,职业教育也许是解决人的难题的重要路径选择。通过邀请民间工艺大师、代表性非遗传承人进入校园,对学生进行“学徒式”指导,技艺传承在人的因素上得到了保证。

如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与当地瑶族乡政府、县文化馆、当地中小学幼儿园等合作,将民族歌舞文化纳入课程体系,系统开展教育教学;武宣县职业技术学校依托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自治区级非遗项目“翡翠鸟舞”的传承;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依托民族服装与服饰专业、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依托服装设计专业、河池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服装设计与工艺示范特色专业进行民族服饰的教学、研发、传承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職业教育介入民族传统技艺传承,是一种双赢或多赢的局面。地方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职业院校、非遗传承人、相关企业等都在其中找准了各自的角色,形成了合力。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最大的贡献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民族文化传承中“人”的难题。这种解决也许还不彻底,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但是当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二)文化传统与现代技术完美联姻

职业教育参与民族传统技艺的传播与传承,既注重保留民族技艺的文化传统,又以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对技艺传统进行文化观照和技术创新,使民族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民族传统技艺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实现了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联姻。比如,在学校教学环境下,各类创意工作坊的出现将创新创意理念源源不断地输入民族技艺的传承过程中,赋予传统技艺无穷的发展动力。宜州区职业教育中心建立以“刘三姐”文化为主题的艺术实践工作坊,以剪纸、创意绘画、绣球为主要内容,将“刘三姐”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和研发中;将刘三姐故事与剪纸技法相结合;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刘三姐故事场景等,使古老的民族传统手工艺散发出新的璀璨光芒。

职业院校在民族传统技艺的传播和传承过程中注重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其中,一方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另一方面尝试民族传统技艺的立体化展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广西机电工业学校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嘹歌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校企合作开发《数媒与VR设计》核心课程,开发适用于线上使用的影视作品及“漫步壮乡”VR交互游戏,搭建学生平面设计作品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三)产教融合与文化创意双重驱动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统筹多种资源,建设若干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开放共享,辐射区域内学校和企业。”这也应该成为民族传统技艺传承追求的目标,通过建设高水平的产教融合基地,实现技艺传承的现代化。从2019中国—东盟职教联展的情况来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动民族传统技术传承的主要做法有建设创客空间、创新创业基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教育基地等,而这些平台基地的建设无一例外都与创新创意相关联,文化创意是产教融合的内在动力。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数字民艺”创客空间为主体进行展示,实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的结合;宜州区职业教育中心以“刘三姐”为主题的艺术实践工作坊,以剪纸、创意绘画、绣球为主要内容,将“刘三姐”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和研发中;广西物资学校以“壮美创意”为主题,将壮族文化与动漫人物相结合,展现壮乡美景的缩微古寨,创意绘画、创意手工等作品,很有特色;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粤剧头饰”为教学内容,请粤剧服装配饰手工制作大师卢秋平指导,开设粤剧头饰手工社团,打造粤剧头饰制作创业平台。制作的产品可以在学校的创业园网上销售,也可以通过企业代售,形成了创新创业的产业链。

同时,自2013年起广西共命名4批次52个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传承的项目涉及建筑、民族歌舞(体育)表演、手工艺、医药、饮食、创意设计等方面,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譬如,广西城市职业大学着力研究花山文化元素的应用,建立了广西民族艺术(花山岩画)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起“到民间”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的民艺文创孵化品牌;宜州区职业教育中心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传承基地,开展刘三姐歌谣文化传承创新培训演出活动;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建立了广西民族服饰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学校引进法国SEPR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标准,对接国际先进教学模式。

五、职业教育参与民族传统技艺传播与传承 的困境和建议

(一)现实困境

第一,传承的重复性和简单化问题。传承的重复性是指职业院校在参与民族传统技术传承的内容和做法上存在重复。比如,服饰技艺有很多学校在做,壮锦、瑶族服饰、民族服饰文化等是各学校传承选择的关键词,过于集中导致自身特色难以凸显。选择哪一类服飾技艺进行传承,如何做出特色、做成品牌是学校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传承的简单化是指部分学校在传承操作上存在层次不高、创造性思维不足、使传承工作流于表面等情况。譬如有的学校传承刘三姐文化,由于学校远离该文化流布核心区域,加上自身积淀不足,导致缺乏足够的基础和支撑,传承的内容设计只能流于表面,无法做到对该文化的深度认知和有效传承。

第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一是人才培养标准的设定问题。这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是培养目标和定位问题。职业教育传承传统技艺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人才培养成效会在相关行业企业中得到检验。目前来看,这类人才培养的行业标准还不够清晰,还有待深化和细化。二是人才培养的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还未建立起来。传统技艺人才的培养从教学内容到实习实训环节设置的育人全过程都有其特殊性,目前针对此类专业的教育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三是人才就业问题。奠定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实现良好就业是衡量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指标。民族传统技艺的人才培养需要充分对接行业企业和社会需求,给学生提供潜在的较通畅的发展空间,目前这方面的考量仍存不足。对学生在就业创业层面与社会的适配度、后续发展前景等问题还关注不够。

第三,政校合作、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民族传统技艺育人体系的实施需要空间,学校需要借助政府、企业、民间社区的力量才能搭建起充分的育人空间。从当前情况来看,无论是官方力量的介入、深度校企合作,还是与民间社区的联系都还有开拓空间。

(二)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的顶层设计。一是坚持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同时细化基地的目标任务,加强对基地建设的中长期考核,保证基地建设的高水平。二是注意对地方院校传承内容和方式的统筹安排,充分发挥“行指委”(全国民族技艺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统筹指导地方行指委工作,由地方行指委带动各地方学校在文化传承上突出特色、做出水平。譬如,广西行指委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通过定期举行会议等方式深入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技艺人才系统化培养,推动广西民族技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提升广西民族技艺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构建民族技艺传承职教体系,全面提升育人水准。一是学校在传承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地方性知识和学校育人传统的结合。以广西为例,各地市、县域多有标志性文化,比如隆安的“那文化”、武鸣的壮族三月三节庆文化、宾阳的炮龙节庆文化等。学校在传承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将自身优势与地方传统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学校教育特点与文化类型的适配度,深入挖掘文化传统,打造民族文化高地。二是建立民族技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依托行业标准制订育人目标,做到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清晰可行;充分考虑传统技艺培育的特殊性,深化、细化课程设置、技能养成、实习实训等育人全过程的设计。三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职业院校应该努力实践“1+X证书”制度,形成“技能+证书”的人才培育模式,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实现个人发展。

第三,加强各方合作,实现多主体育人。学校应该主动出击,实现政、校、企、民间社区多方合作良好局面。政校合作层面,学校可以积极参与官方组织的民族文化节庆中的展演活动,充分展示办学水平;联合建设高水平传承基地、馆、所、中心,建成民族传统文化高地,打造地方文化名片。比如贺州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与当地政府、文化馆、中小学幼儿园的合作就是成功的案例。校企合作层面,通过校企共建产品研发中心,共建传承基地,共同设计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实训体系,双方互派人员共育师资等方式来深化合作,探索深层次共育机制。在这一层面上,校企双方确立共同的目标是关键,现代学徒制理念为此方面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学校与民间社区合作层面,通过走进社区深化对传统技艺的认知保持传承的本真性;将民间传承人、工艺大师请进校园开班授课;通过回馈社区、走进社区、服务社区与社区建立长期友好联系。譬如,有的学校建立大师工作室,将传承人请进校园,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开展创作和教学;有的学校建立起非遗展示馆、博物馆,集中展示地方非遗文化;有的学校开展“非遗学坊”“非遗工坊”等,邀请著名专家学者讲解非遗文化、进行民族文化产品的制作展示等都是很好的做法。学校应通过与各方合作构建充分的育人空间,建立起多主体育人的良好机制。

参 考 文 献

[1][3]朱以青.传统技艺的生产保护与生活传承[J].民俗研究,2015(1):81-87.

[2]叶继红.从苏绣看传统技艺的文化再生[J].装饰,2005(6):8-9.

[4]高扬元,等.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生产性保护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5(6):158-163.

[5]蓝洁.民族职教传承与创新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2014(12):26-30.

[6]玉时阶,王璐.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现状与传承保护[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4):1-8.

[7]郑一民.保护传承人是“非遗”工作的重中之重[J].领导之友,2008(3):37-38.

猜你喜欢
传播传承职业教育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