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肺癌化疗患者恶心呕吐症状的护理方式研究

2020-12-09 23:27刘小丽
关键词:满意率恶心肺癌

刘小丽,杨 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 101149)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晚期需要给予化疗治疗,但化疗后恶心呕吐较为常见,同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康复,改善预后。全方位护理干预是临床护理新模式,其强调以患者为中心,通过采取多种有效的护理措施来提升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1]。本文分析了改善肺癌化疗患者恶心呕吐症状的护理方式,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在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肺癌患者90例作为护理对象,患者均采用化疗治疗。按照数字单双号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全方位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干预组各45例,全方位护理干预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59.68±2.76)岁,常规护理干预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59.13±2.4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数据资料可比。

1.2 方法

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护士要对患者进行化疗前准备、化疗过程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全方位护理干预,实施方法如下:(1)健康教育。护士在治疗前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讲解肺癌化疗后恶心呕吐的发病知识和预防方法,使患者更好地配合化疗治疗,将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和并发症等提前告知患者,并强调注意事项[2]。(2)心理护理。因恶心呕吐的发生导致患者会产生较多负面情绪,如果恐慌、焦虑、紧张等,不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需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增加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针对性的疏导。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以稳定的情绪面对治疗,积极配合,保证化疗后的治疗效果。(3)饮食护理:化疗后早期对患者进行膳食护理。在化疗后早期,护理人员可以给予清淡饮食,如果患者的恶心呕吐严重,则需要在化疗过程暂时禁食。恢复进食之后,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喜好调整饮食,并告知患者他们应该少吃多餐,慢慢咀嚼,在出现呕吐后需要及时给予清除呕吐物,给予口香糖清除异味。(4)药物护理:为有效抑制恶心呕吐症状,患者可服用托烷司琼胶囊,指导患者如何用药,介绍药物的作用原理[5-7]。(5)加强口腔护理。加强漱口护理,以维持口腔卫生。

1.3 效果判定

对比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满意率、恶心呕吐改善和消失的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24.0检验,P<0.05时为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并发症比较

全方位护理干预组患者化疗后出现2例并发症,其中1例恶心,1例呕吐,并发症发生率为4.44%;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化疗后出现13例并发症,其中6例恶心,8例呕吐,并发症发生率为28.89%,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干预组,x2=14.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满意度比较

全方位护理干预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干预组,x2=7.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全方位护理干预组满意率100%;常规护理干预组满意率66.67%。

2.3 恶心呕吐改善和消失的时间

全方位护理干预组患者恶心呕吐改善和消失的时间分别是(6.34±0.56)天和(12.21±0.54)天。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恶心呕吐改善和消失的时间分别是(8.21±0.74)天和(16.21±1.2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化疗在肺癌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对临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疗后容易出现恶心呕吐[3]。全方位护理干预是临床护理的新理念,通过优化护理程序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强调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口腔护理和药物护理、心理护理等,可落实专业化护理内容,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减轻恶心呕吐带来的危害[4]。

本研究显示在肺癌化疗护理中应用全方位护理干预可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提升满意度。

猜你喜欢
满意率恶心肺癌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长链非编码RNA APTR、HEIH、FAS-ASA1、FAM83H-AS1、DICER1-AS1、PR-lncRNA在肺癌中的表达
CXCL-14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The selection rules of acupoints and meridians of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for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 data mining-based literature study
题出的太恶心
探讨生长抑素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
米诺环素治疗急性逆行性牙髓炎的疗效探讨
26例颅脑损伤患者中西医联合治疗的研究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