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胸痹当用温法

2020-12-09 23:27沈建平
关键词:胸痹温阳素问

李 贞,沈建平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5;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或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1]。中医本无“冠心病”的概念,因其临床上常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部憋闷、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故将此病归属于中医“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的范畴。目前,西医治疗胸痹多以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扩张血管及介入治疗为主,但实际临床中仍有不适宜介入治疗或治疗后仍有胸痛症状的患者。中医药疗法以“辨证论治”为特点,在治疗胸痹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而胸痹的中医药疗法又以温法为要,本文以胸痹病机为出发点,初步探讨温法在胸痹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1 胸痹的病机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张仲景以脉测证,指出胸痹病机关键在于阳微阴弦,即本虚标实之证。阳微即寸口脉沉而细,指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阴弦即尺脉弦紧,指阴邪内盛。胸痹的发病基础是胸阳不振,在此基础上,阴邪干犯,尤其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如寒饮、痰浊、瘀血等痹阻胸阳,心脉不通是发病的重要条件[2]。若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袭,痹阻胸阳,胸阳失旷,即成胸痹。胸阳痹阻,痰浊内生,在阴寒、痰浊的基础上,经络阻滞,血行不畅,又可逐渐形成瘀血。阴寒、痰浊、瘀血等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而阴邪的干犯,又可进一步损伤胸阳,致胸痹愈益加重。《医门法律》云:“胸痹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由此可知,胸痹之本在于胸阳不振,同时以阴寒、痰浊、水饮、瘀血等为主要病理因素,故治胸痹还需用温法,以期标本兼治。戴芝兰[3]以温阳法为主治疗胸痹取得良效,王姿谕[4]通过大量文献研究总结出“温法”已成为治疗“胸痹心痛”的根本大法。此外,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心阳不振与脾肾密切相关,因此,以温补脾肾来论治胸痹的医家不在少数,且疗效可观。

2 温法治胸痹之标

2.1 阴寒—温阳散寒

《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留,温则消而去之”,因寒所致的疼痛宜用温法。《黄帝内经》“寒者热之”和《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均表明治疗寒证当以温阳为主,即用温热性质的药物助阳化气,祛除寒邪。《金匮要略》有言“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乌头、附子均为辛热之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散寒止痛。干姜、蜀椒入脾胃,温中散寒,而赤石脂性涩,能收敛阳气,全方配伍,共奏温阳散寒之效。

2.2 痰浊、水饮—温阳利水

《金匮要略》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首先,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其次,从“温药”自身来看,“温药”指甘温、苦温、辛温之品。甘温药物能补能和能缓,以“补阳”治本虚,达到温阳化饮的目的;辛温药物能散能行,以“发汗利水”治标实,达到行散水湿的目的;苦温药物能燥湿化饮,得温则行之。温阳利水法既给饮邪以出路,同时又可绝痰饮滋生之源,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2.3 瘀血—温阳活血

《难经》云:“血得温而行,得寒则凝。”血液的正常运行不仅有赖于气的推动,也依赖于气的温煦。因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寒邪侵袭血脉,瘀血阻滞,不通则痛。如有用参附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典型胸痹患者,并取得显著效果[5]。温阳活血法是临床上治疗胸痹的重要方法之一,常将辛温通阳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并酌情加减。阳气充足则血流通畅,胸痹自除。

3 温法治胸痹之本

3.1 温补心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由此可知,阳气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心为君主之官,阳中之阳,心阳的充盛与否直接关系着机体的盛衰。张仲景指出胸痹病机为阳微阴弦,阳微主要在心阳不足。心阳具有温煦的作用,心阳亏虚则阴寒易生。心主血脉,心阳是血液循环动力之源,心阳不足则血脉瘀阻。血不利则为水,且心阳不足则温化无权,水饮易生,形成痰饮。三者均可进一步损伤心阳,使胸痹加重。因此,温补心阳是治疗胸痹的关键。桂枝甘草汤是《伤寒论》温补心阳之主方,方中桂枝味辛性温,入心通阳,炙甘草甘温,益气补中,两药相配,辛甘化阳,补益心阳。樊来应[6]通过研究证明,桂枝甘草汤对改善胸痹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良好效果。

3.2 温补脾阳

《素问·平人气象论》言:“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具动应衣,脉宗气也。”虚里即心尖搏动处,为胃之大络、宗气所聚之处。从结构看,脾胃阳气充足对心脉正常运行意义重大。且心属火,脾属土,五行上心脾为母子关系,若子病及母则脾胃之病变波及心。生理上,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言“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对于维持心脉的正常运行发挥重要作用。《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指出:“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因此,从病理来看,若脾阳不足则气血生化失源,宗气化生不足直接导致心气鼓动无力,脉道不利,心脉瘀阻,不通则痛。同时脾胃阳虚致营血化生不足,心血不足则血脉失养,不荣则痛。而脾主运化水液,脾阳受损则水饮内停,寒饮上犯痹阻胸阳亦可发为胸痹。正如《慎斋医书》所言“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万无一失”,周克义老先生认为治疗胸痹当以“健脾温阳”为本[7]。国医大师路志正通过温中阳治疗胸痹,获得良效[8]。

3.3 温补肾阳

肾为先天之本,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亏虚则心阳不足,因此肾阳在胸痹发病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且胸痹患者多年过半百,肾气渐衰,肾阳不充,易致心阳亏虚,血行不畅发为胸痹[9]。另一方面,肾主水,肾阳亏虚则气化不利,水饮内停,痹阻胸阳则发为胸痹。因此,临床上当以补肾启关、温补肾阳为要治疗水饮上犯之胸痹[10]。综上可知,肾主水且肾为阳气之根,因此胸痹的治疗还应重视温补肾阳。肾阳充足则心阳振奋,鼓动有力,心脉运行通畅;肾阳隆盛则化气利水,水饮自消,不得上犯。如韩禅虚教授治疗冠心病重视温补肾阳,常以附子汤为主方取得良好疗效[11]。

4 结 语

仲景言胸痹病机在于阳微阴弦,属本虚标实之证。胸痹的发病基础为胸阳不振,病理因素以阴寒、痰浊、水饮、瘀血为主。《血证论》言“心为火脏,烛照万物”,《素问·刺法论》又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说,由此可知,心阳的充足与否是胸痹发病的关键,且心阳与脾肾二脏阳气密切相关,无论是直接温补心阳,还是补益脾肾二脏阳气,最终都是为了助阳益心,治胸痹之本。而由上文可知,对于胸痹病理因素的祛除亦当以温法为要。温法为中医八大治法之一,既能助阳扶正治胸痹之本,又能逐阴祛邪治胸痹之标,故治胸痹当用温法。

猜你喜欢
胸痹温阳素问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胸痹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露已冷 草木在喊固本温阳
再见初恋
遗失在岁月深处的宝剑
中医通法治疗胸痹的学术思想探析
站在顶楼大声说出我的爱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在痰瘀互阻型胸痹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胸痹便秘患者的中医辨证施膳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