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0-12-10 09:52李耀兵温奕超
关键词:阳虚学说气虚

李耀兵,温奕超*

(1.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干部二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日益迫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各种慢性病正成为危害人们的健康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医疗模式也逐步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模式转变。而中医学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医学历来强调整体观念,重视辩证论治,强调治未病。中医体质学说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1]。体质研究已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当前一个阶段,体质学说的研究内容日趋深入,研究领域也更加广泛,笔者现将其在临床的研究进展情况论述如下。

1 中医对体质的认识

在《黄帝内经》中就对体质有了早期的认识,《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云“先立五行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运用阴阳五行将人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类型,再根据阴阳属性等不同, 将每一类型细成5种亚型,总共25种体质类型[2]。《伤寒杂病论》根据体质差异将人划分为“强人”、“瘦人”、“尊荣人”、“羸人”等不同类型。明代医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按照脏气的强弱和禀赋的阴阳将体质划分为阴脏、阳脏、平脏三种,并认为“阳常不足”是人体常见的一种生理体质[3]。综上所述,大多数经典著作及医家从中医理论与临床角度对体质进行了认识和分类。

2 中医体质学说概念的提出

体质现象是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4]改革开放初期,王琦教授等人明确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其在1982年出版的《中医体质学说》,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标志着中医体质学说的正式确立[5]。 我国中医名家方药中教授评价其为:“王琦等人提出的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6]。

3 中医体质学说理论研究

中医体质理论历史渊源流长,从《黄帝内经》时代的初步认识,到《伤寒杂病论》中体质在临床中应用,以及当代体质学说理论的明确提出,得出很多理论研究成果,目前将主要理论框架梳理如下:

3.1 中医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理

王琦将其基本原理表述为:体质过程论、心身构成论、环境制约论、禀赋遗传论[7]。(1)体质过程论:体质是一个随着人体发育的不同阶段而不断演变的生命过程。体质是在一个相对的时间段中是稳定的,但是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其中既有稳定性又存在可变性。(2)心身构成论:体质是躯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综合体;构成体质的要素,包括躯体和心理2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人体脏腑形体的功能活动,必须接受神的调控和主宰。(3)环境制约论:环境、社会对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始终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4)禀赋遗传论:先天禀赋和遗传是决定与影响体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重要因素。禀赋是由个体先天所遗传而来,个体体质的形成与先天的禀赋关系密切。

3.2 中医体质与证的关系研究

体质与证是两个概念,是相互独立的,但由于体质学说研究早期的不规范,导致体质命名与中医的证名相重复,如阳虚证与阳虚质,气虚证与气虚质等,造成了人们概念上的混淆;体质与证,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匡调元认为,体质与证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形成原因不同,形成体质差异时以内因为主,主要为先天所受禀赋;形成病证以外因为主,如外感六淫。(2)变化速度不同,体质转变时间较长,病证转变速度快。(3)分型种类不同,病证分型种类较多,体质分型种类较少。(4)调治难易不同,体质调整较难,证型调治更易[8]。宋红普认为体质与证的关系十分紧密,体质决定疾病的发生与证型的产生,体质也决定了证的转归[9]。何丽清等人对女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调查发现,从中医证型与不同体质的关系来看,平和质、阳虚质、气虚质与风寒湿痹证紧密相关;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与肾气亏虚证关系密切[10]。罗伟等人运用中医体质量表对218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九种体质中,痰湿质、气虚质占比最高,这些患者的主要证候表现为痰湿内阻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11]。郭晨旭对18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发现气虚质与脾虚湿困证、气郁质与肝郁脾虚证、血瘀质与肝热血瘀证呈正相关[12]。因此,中医体质类型与证型关系密切。

4 临床应用研究

4.1 一般人群体质类型的流行病学研究

近年来,运用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从中医体质角度为疾病防治、健康保健提供流行病学数据的支持,已成为当前研究的趋势。朱燕波、王琦等人对中国9省市一般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一般人群体质中平和质32.14%, 8种偏颇体质67.86%;8种偏颇体质中居于前3位的中医体质类型是气虚质、湿热质、阳虚质[13]。吴承玉等人对江苏地区15岁以上公民进行研究发现,九种体质类型中,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比例最大,如平和质29.5%、气虚质10.5 %、阳虚质12.0%[14]。冯娟等人对福建、浙江、湖南、山西、广西5省市一般人群样本进行调查发现,人群中平和质占比最多34.64%;8种偏颇体质共65.36%,其中阳虚质(14.80%)、湿热质(13.09%)和气虚质(11.98%)位居前3位[15]。通过大量的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揭示一般人群体质类型分布规律,更好地把握疾病的发生及变化规律,从中医体质角度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找到突破口,发挥中医“三因制宜”与“治未病”的优势,为个体及整个人群预防与治疗疾病提供中医方案。

4.2 中医体质类型与疾病关系的研究

近10年来,很多学者针对一些疾病与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进行了研究。张向农、王欣等人对355例肿瘤患者进行中医体质量表问卷调查发现,肿瘤患者中,平和质17.46%;8种偏颇体质82.54%,九种体质中,气虚质占比最高33.52%。并在其中发现气虚质在肺癌患者中占比高达42.93%,明显高于胃肠癌患者[16]。孙静等人对214例原发性痛风患者进行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原发性痛风患者中,无平和体质,8种偏颇体质100%;痰湿质是其中最常见的体质类型21.03%,气虚质和阳虚质共28.04%[17]。刘晓东等对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研究,发现阴虚质与湿热质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体质类型[18]。张云云等对1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得出结论:排名前三位的偏颇体质是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19]。田松等对5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发现冠心病患者中瘀血质、气虚质和痰湿质占比最多,是常见体质类型[20]。王慧英等对141例脂肪肝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类型调查发现:脂肪肝患者中体质分型以痰湿质、气虚质居多[21]。

4.3 应用体质学说治未病

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将中医体质学说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对疾病进行早期干预,已在临床中广泛开展。刘晓燕等应用治未病方法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干预发现, 正常体质患者数量明显上升, 偏颇体质患者数量明显下降[22]。赵卫东等发现应用中医体质学说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干预中,能够有限降低血糖、控制血压[23]。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出现“无证可辨”时,马瑞等认为可参考体质学说中“辨体-辨病-辨证”三位一体诊疗方法进行治疗[24]。任晓娟、王琦等人初步将《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应用于个体化健康管理,并针对不同个体制定出个体化的健康调护方案,例如阳虚体质患者在饮食中可多食辛散助阳之品,应少食寒凉伤胃之品。在日常中应注意防寒保暖,固护阳气。夏季适宜外出锻炼,如太极拳、散步、八段锦等,不宜做剧烈的运动。在中药干预方面可以适当服用金匮肾气丸或五子衍宗丸等中成药制剂[25]。王利平等以补肾丸为主方加减治疗多种妇科疾病的临床研究发现,通过药物治疗与体质辨识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于多囊卵巢综合症、闭经等引起的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有显著疗效[26]。

5 题与展望

从目前研究情况来看, 在中医体质学说研究上仍缺乏一定深度及广度, 目前中医体质学说存在主要问题有①中医体质学说及《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容易受到主观因素影响,由于个体文化程度及所处背景的不同很容易造成主观上的偏差,容易影响对体质的判断,及体质结果的真实性,因此需要更简便及客观化的评判指标。②体质学说的应用存在疾病治疗方面临床应用性较低的情况,对不同人群体质进行了大量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了体质的分布规律,但未有更深入的认识,并未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③在临床应用方面,尚未形成系统化、标准化的应用规范,临床操作中发现大部分患者多不是单一体质,兼夹体质较多。④缺乏一些特殊人群中医体质量表,如婴幼儿、孕产妇由于其生理及心理上的特殊性,不适用于当前普遍应用于成人的量表,应建立规范标准的儿童及孕产妇的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医体质学说必将使医学从长期以来只关注“疾病”的消极局面中解放出来,通过从“治疗”到“预防”策略的转变, 把疾病消灭在未病阶段, 最终实现“健康”的境界。中医体质学说对于解决当今乃至今后阶段人类的健康问题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阳虚学说气虚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阳虚体质遇倒春寒易失眠
温阳法治疗阳虚失眠症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旷云学说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