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的理念与行动

2020-12-10 15:58彭树涛
关键词:医科医学教育医学

彭树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 200025)

医学教育作为培养卫生健康人才的教育活动,处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供需关系中的供给侧环节,从根本上决定着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规模、结构和层级。后疫情时代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亟须在把握卫生健康事业供需关系以及供需矛盾中的深层次问题、关键性环节和根本性症结的基础上对医学教育发展进行合理性向度的思辨,以辨明其本然之理、实然之势和应然之道。

合理性问题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主题,代表着人类认识事物的科学视野发生了从客观认知到主观评价、从事实判断到价值判断的重大转向。马克思主义合理性理论认为,合理性是对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所应当具有的客观性、价值性、正当性、应当性、可信性和自觉性等的概况和要求,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合规范性的统一。(1)欧阳康.合理性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1(4): 16-25.就知识的客观性范畴而言,医学教育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相关领域的诸多学科和专业。对医学教育发展进行合规律性明辨以求真、进行合目的性循理以求实、进行合规范性审视以求善,即是从不同维度对医学教育发展的合理性问题展开思辨。

一、 合目的性循理: 建设“新医科”的价值诉求

合目的性的研究范式规定社会科学研究应当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即服从于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价值导向,并对社会发展方向提供价值指导。(2)欧阳康.合理性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1(4): 16-25.结构主义把关系思维引入到社会科学,注重对社会历史发展进行整体性、过程性以及构成要素的关联性、系统性考察,以期获得深层性和整体性的知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结构分析,它将结构视为社会科学认识复杂事物的“转喻手段”和价值判断。医学教育作为社会复杂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它与外部社会之间的纵向交互结构、医学教育范畴内的横向布局结构、医学教育内部的要素配置结构,共同构成了医学教育的结构系统以及由此设置和“隐喻”的价值诉求。

(一) 医学教育改革的疫情场域审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实践对结构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互构”实现行动主体的“能动性回归”,进而聚焦当下社会结构场域的“横截面”予以“反思性”审视。布迪厄将其结构理论的核心——惯习(habitus)视为“一种在意识到之前或者一直无法被意识到的被结构化的结构”,(3)[法] 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M].蒋梓骅,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3: 80.认为“惯习沉淀结构、叛逆产生新结构”。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驱动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结构变迁的“扳机”(Trigger),是对目前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惯习”的“叛逆”。疫情镜像所折射出来的“惯习”旧结构可概括为: 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公共应急体系、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不健全,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事业结构不完善,医疗资源结构和要素分布不均衡,医学教育、医疗、医保、医药的整合度不高,“重医疗、轻预防”的惯性思维依然存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的结合度不紧,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疗服务的协同性不强,医学教育供给侧的体系建设和结构设置落后于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医学人才队伍规模和结构面临瓶颈,医学人才培养重“技”轻“道”、重“术”轻“学”等。

这些问题集中导致卫生健康事业供给侧结构不平衡不充分,以及医疗资源配置、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服务可及性陷入发展“陷阱”。一方面是医学人才总规模不充分。2018年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5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2.94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2.22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6.34人,(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9-05-22)[2020-04-18].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10748/201905/9b8d52727cf346049de8acce25ffcbd0.shtml.相关指标低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5)如英国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含口腔医师)为3.34人、法国为3.7人、德国为5.1人。我国注册的全科医生约8万人,仅占执业医师总数的3%。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至少在1/3以上,最高已达50%。参见: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M].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9: 389-391;农工党中央.为“健康守门人”提供政策保护[EB/OL].(2017-03-17)[2020-04-18].http://cppcc.china.com.cn/2017-03/17/content_40467513.htm.另一方面是医学人才科类结构、区域结构、层次结构不平衡。2018年我国临床类别执业(助理)医师为270.0万,约占全国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74.9%;公共卫生类别为11.4万,约占3.2%;但儿科、精神科、传染科、急诊医学科、康复医学科、病理科等社会急需专业的执业(助理)医师仅为全国执业(助理)医师的8.9%。我国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数为农村的1.70倍,东部、中部、西部的执业(助理)医师数的比例为1.82∶1.16∶1。我国卫生技术人员队伍中,研究生占比7.7%、本科35.2%、大专38.1%、中专18.1%、高中及以下0.8%。(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M].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9: 40-42,44,46.

(二) 医学教育改革的行动主体功能

结构功能主义往往以一种目的论来看待社会发展,认为各组成单位发挥的功能服务于总体目标,行动主体献身或接受社会秩序的意义规定,从而完成社会整合或组织的目标。(7)吴晓林.新结构主义政治分析模型——马克思主义结构分析的回溯与发展[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 131-144.社会结构由各种相互关联而又相互作用的角色组成,是不同系统组成的体系和实际存在的关系的集合。鉴于此,结构主义力图依靠更综合的大因果关系的分析路径,在对行动主体和条件要素的互动关联中洞悉社会科学的深层结构。

教育的职能属性决定其具有较强的社会交互性和衔接性。教育不同维度的行动主体(包括施动者和被动者)互相作用,通过将主体的主观意志转变为实际行动而形成结构。其中,政府在教育行动中扮演着战略设计、政策引领和监督管理的角色,其核心作用在于将教育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为行动主体提供构建教育事业结构的现实可能。高等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引擎,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扮演着人才培养摇篮、科技创新重镇、人文精神高地的重要角色,堪称“国家意志”的重要承载主体和行动主体。

医学教育在我国国家战略场域和结构体系中的具象行为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和驱动医学科技创新。一方面,医学教育作为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供给方,关联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健康中国篇章和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的教育强国篇章。《“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2030年的健康主要指标,并围绕这些指标的达成提出了7大领域共26个方面的建设举措,目标就是促进“共建共享、全民健康”。(8)健康中国建设主要指标包括人均预期寿命、婴幼儿和孕产妇死亡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健康服务业总规模等。参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2020-04-18].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健康中国”建设以不断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战略要求,为建设“新医科”的价值逻辑作出了规定。马克思主义强调,对“人”的关怀是终极关怀。这种关怀是对“完整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怀,包括人的需要、理想、信仰、气质、性格和能力等,(9)黄楠森.人学原理[M].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311-312.自然包括“健康中国”建设目标所要求的人们对美好生活、高质量健康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将对人类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产生深刻影响。同时,它也为探索生命医学领域未知世界提供了基础性工具,极大地推动了医学创新和疾病防治、医学技术、医学产业发展。而生命科学产业属于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拳头产业,能有效创造产值、拉动就业、推动创新,长期以来是世界发达国家保持国际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支柱产业。如2016年美国制药业和医药器械设备业的产值达6 950亿美元,约占美国当年GDP总量的4%。(10)Information Technology & Innovation Foundation. How to Ensure that American’s Life-science Sector Remains Globally Competitive[R/OL]. (2008-03-29). http://www2.itif.org/2018-life-sciences-globally-competitive.pdf.

二、 合规律性明辨: 建设“新医科”的学科逻辑

合规律性主要指客观社会对象和社会研究法则对于研究活动与研究方式具有制约的作用,相应地要求社会科学研究服从于它们的要求。(11)欧阳康.合理性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1(4): 16-25.结构主义力图对过分专注于研究任何单独的一系列社会变量的研究范式进行“纠偏”,强调社会结构是将社会关系的个体进行“机械聚合”和“有机化处理”,应遵循通过趋近社会运行的本质寻找深层逻辑的方法论原则。因此,它主张将“偶然性、物质性结构和规范性规则交织起来”(12)[美] J.C.亚历山大.新功能主义及其后[M].彭牧等,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16: 241.进行结构化分析,在分析这些系统的产生与演变之前必须先分析其内部的逻辑。(13)[法] M.戈德里埃.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J].万明,译.国外社会科学,1984(3): 51-54.英国教育家阿什比认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学科作为大学的基本构成单元,其发展亦不例外: 除了受自身“内在逻辑”(进化和遗传)的影响,还与社会和时代(环境与背景)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建设“新医科”,既是应对新时代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外在要求,也是遵循医学学科发展“内在逻辑”的自我调适。

(一) 建设“新医科”的制度设计

结构功能主义聚焦共时性政治过程,立足现实寻找社会变迁的结构条件,认为制度变迁“产生关于特定制度安排的观念、政治动员、争夺涉及和强行规定特定制度安排的权力、制定规则以及最后的稳定化”。(14)唐世平.制度变迁的广义理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60.吉登斯主张“所有规律都在特定的条件下发挥作用”,(15)[英]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 社会分析中的行动、结构与矛盾[M].郭忠华,徐法寅,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255.这一依靠条件实指主体赖以行动的资源和权力等。而米格代尔则强调国家-社会互动的动力,提出了国家塑造社会生活的规则。

质量已成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国家战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11月发布《教育2030行动框架》,将优质教育列入发展目标。英国2016年5月发布《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从国家战略层面强调“回归”教学,推进教学质量新一轮重大改革。美国宣称“回归本科教育,重塑本科教育”,于1998年和2001年先后发布两个《重塑本科教育》报告。

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世界一流大学纷纷推进教育质量革命。斯坦福大学将掌握知识、磨炼能力、培养责任感、自适应学习作为21世纪本科教育目标。麻省理工学院将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实践学习、问题导向学习、自我学习和团队学习等作为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美国哈佛医学院把培养具有领导才能的医学精英作为发展使命,聚焦岗位胜任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自1985年起先后实施了三次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第一阶段始于1985年的“新途径”(New Pathway)(16)Office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The New Pathway to General Medical Education at Harvard University[J].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Medicine, 1989, 1(1): 42-46.教学模式改革,通过整合基础医学学科之间、基础医学学科和临床学科之间的课程模块,采取“以问题为中心”和“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方法,建立基础医学教学新模式。第二阶段始于2006年的“新整合课程”(the New Integrated Curriculum)(17)Dienstag J L. Evolution of the New Pathway curriculum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The New Integrated Curriculum[J]. Perspectives in Biology Medicine, 2011, 54(1): 36-54.教学模式改革,通过整合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内容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在校学习全过程,建立临床医学教学新模式。第三阶段始于2015年的“多路径”(Pathways)(18)Harvard Medical School. Medical Education[EB/OL]. [2020-04-18]. https://meded.hms.harvard.edu/pathways.教学模式改革,着重从人体功能学的角度建立以“功能”为基础的教学新模式。与此同时,哈佛医学院还通过跨学科、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领导者和先驱者特质的各类杰出医学人才。比如,它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实施的HST(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项目,旨在通过科学、工程、医学的整合来解决医学科学前沿问题;与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商学院等院校合作,联合培养杰出医学科学家、医生和公共卫生管理人才等。哈佛医学院等美国一流医学院实施的医学教育改革,(19)全球顶尖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同样在推进教育质量改革。该校2009年推出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即社会基因课程方案,genes to society curriculum,GTS),坚持“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模式,鼓励研究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等。参见: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Genes to Society: A Curriculum for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EB/OL]. [2020-04-18].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som/curriculum/genes_to_society/curriculum-overview.html.内容涉及推进医学课程整合、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打破学科界限、优化跨学科教育、注重专业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强调自主学习等诸多方面,体现了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理念,对我国推进“新医科”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提升教育质量的政策“组合拳”,相继推出“双一流”建设、深化医教协同、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等文件,实施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四新”学科建设等战略。其目的就是以“国家意志”的方式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建设各类新学科提供制度规定,直面目前人才培养能力不强、教育现代化程度不高等系列问题,聚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等教育这个核心推进“质量革命”,推动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着力夯实教育强国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比如,2019年4月,教育部等12个国家部委正式启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出了“立足新时代,强化担当意识”“面向新变革,强化战略思维”“创造新模式,强化创新精神”“提升新内涵,强化质量效果”建设原则,目的就是打造高等教育“质量中国”。又如,2017年7月,教育部等国家三部委出台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要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医学专业和培养一流医学人才。

(二) “新医科”的医科本质

结构分析理论认为“共时性”结构问题是必然性的重要一环。在对社会发展进行结构分析时,需要从断裂性和总体性相统一、共时性和历时性相统一、偶然性和必然性相统一的视域进行把握。倘若用历史时间横轴上的“断裂性”突变否认“总体性”规律的存在,社会发展将陷入历史重复循环的困境。而“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2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284.

“新医科”是在医科前进道路上按照医科发展规律的“应然性”产物,是在医科发展基础上遵循医科发展逻辑的“接续性”结果。虽然它与传统医科的名称不同、外延不一、理念有别、模式有异,但本质上仍然归属于医科,不能脱离“医”的本质。从医科的逻辑结构和逻辑起点来看,“新医科”是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具有确定的研究对象以及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理论内涵、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在“医学是什么”这一关于医学本质的问题上,“新医科”和传统医学具有最基本的同一性和共同性特征。从医学发展的模式结构来看,医学发展历经经验医学时代、实验医学时代进入整体医学时代,医学模式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整合医学观从人类的整体观和整合观出发,根据医学、生物、社会、心理、环境、人文、法学等进行调适,从而构建更符合人类健康需求的医学模式。(21)樊代明.整合医学——理论与实践[M].西安: 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 255.从医科的学科结构来看,医科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中世纪大学文法神医的组织框架下即已存在,并沿着分科而治的学科发展道路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过程,其内涵、外延、性质、层次、水平等要素会随着内部逻辑和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三) “新医科”的医科新质

社会科学的根源在于人们试图针对以某种方式获得经验确证的现实而发展出一种系统的、世俗的知识。(22)[美] 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M].刘锋,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日渐走向深入,由其情境引发的“强大知识(Powerful Knowledge”)概念(23)Neal Lawson and Ken Spours. Education for the Good Society[J]. Forum, 2011, 53(2): 195.随之出场。利用当前环境或情境中的有用信息掌握空间思维、获取知识、进行建构、形成概念、解决问题(24)[美] 玛格丽特·马特林.认知心理学: 理论.研究和应用[M].李永娜,译.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116.便成其为必然。新异知识空间的兴起使得现有学科更加注重“新边界”拓展、“新疆场”建立和在知识管理中寻找蓝海。(25)[美] 朱丽·汤普森·克莱恩.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M].姜智芹,译.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6.“新医科”在知识空间和知识视域的选择上需强调新兴知识空间“拓疆”和知识整合创新,在专业布局调适和学科结构重构中需突破传统医学学科的自我设限和学科边界,打破学科藩篱与“围墙”,推进学科融合与创新。可以说,“新医科”是对传统医科“知识守城”的“突围”,是对传统医科知识分化和学科分化的反知识分化和反学科分化式“纠偏”。

新环境和情境赋予“新医科”的新质,是“新的医科”和“医科的新要求”的耦合与关联,只能是基于“医”的本质基础上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手段、新路径、新工具和新方法。这种新质是新形势、新内涵和新外延在历史发展空间轴上的“共时性”统一,也是新背景、新要求、新理念、新模式、新知识、新专业在历史发展时间轴上的“历时性”延展。新背景与新要求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征程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健康事业发展提出新需求;工业革命4.0和生命科学革命3.0深刻影响和重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治理方式。新理念与新模式方面,“大卫生、大健康”新理念强调服务于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注重“医防并重”甚至“重医更重防”。医学教育应由“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促进健康为中心”转变,将“大健康”融入医学教育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以胜任力为导向创新医学教育新模式、医学教学组织模式和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而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性医学人才。新知识与新专业方面,“新医科”是知识分化和知识生产高度专业化的产物,要求对医学知识结构、学科设置、专业进行调整和重塑。

总之,“新医科”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健康中国战略、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提上新日程,全球工业革命和生命科学革命成为新趋势为背景,在坚持“医”的本质和把握“新”的特质的语境下对传统医科的全面反思和“守正创新”,重点是通过促进医学+X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传统医科的模式创新、范式转换、知识更新、路径优化和学科升级,以寻求自身的新变革、新发展和新作为,培养“医学+”创新性、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

三、 合规范性审视: 建设“新医科”的路径优化

合规范性主要指社会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规范人们的行为,指导人们的时间,并使之趋于合理化。(26)欧阳康.合理性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1(4): 16-25.这种合理性体现在总是具有充分论据的行动方式中。(27)[德]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行动的合理性和社会合理化[M].重庆: 重庆出版社,1994: 40.西方人本主义者“全人教育学说”强调,教育的本质在于解放心灵、唤醒智慧、培养自由而完整的人,要以促进学生认知素质、情意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为教学目标,从整体来和促进人的全方面发展。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的教育生态新环境,尤需从多元化的人才观所主张的行动主体观、整体观、反思性反观“新医科”的合规范性,遵循新时代医学教育发展的结构范式和要素配置,落实个性化教育和包容性教育的教学理念,创新医学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新理念、新机制、新体系。

(一) 创新医学教育治理模式,优化医学教育治理体系

结构主义注重行动主体与结构的“链接性”机制,行动主体在结构运转过程和运行方式中对结构具有塑造作用。在医学教育发展的结构性系统中,政府、社会、学校等行动主体虽角色各异但相互作用。它们分别将其主观意志外化为具体行动,推动医学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医学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因此,需从全局和战略层面统筹兼顾,强化各级政府的办医责任,为医学人才特别是紧缺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专项支持,在医学人才培养上“做增量、保存量、提质量”,解决医学教育供给侧供能不足、规模不够、结构不优的问题。建立多方参与、院校协同的大学办学机制,凝聚政府、高校、社会之间推动医学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合力。分类完善独立性医科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医学院的办学模式;实化综合性大学医学院的管理职能,保持医学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优化大学附属医院管理模式,树立附属医院是医学院校的自然延伸的理念,构建“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教学共同体。

(二) 创新医学学科组织模式,完善医学学科发展体系

结构主义认为各要素在结构中都具有重要价值和功能,因此,在分析社会关系时必须考虑其他相互关系。知识大爆炸、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学科大交叉的情境要求对学科要素与社会要素进行调适以达成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学科“融合”与“分化”即为学科要素与社会要素相互调适的动态性过程中的具体行进方式。学科因壁垒突破、边界重设而走向“融合”,因知识发展、领域创新而走向“分化”。学科“融合”与“分化”分轨并行,使医学学科发展趋向以整合性、疾病链、亚专科为特点的模式。因此,需推动以临床研究为载体的临床学科整合,开展器官系统疾病多中心研究、国际前沿问题多中心研究、成果转化中心建设,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临床研究成果,形成一批疾病诊治规范和标准。搭建以联合攻关为抓手的学科平台,围绕生命健康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重大问题,培育协同创新平台、创新团队、重大科研项目,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团队,促进学科交叉研究。建设以融合创新为目的的学科体系,加强医科内部各学科之间、医科和非医科之间、传统医科和新兴医科之间的学科交叉融合,打造医理、医工、医文等“医学+X”多学科发展模式。

(三) 创新医学教育教学理念,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吉登斯在其反思性的概念中强调,现在的公民已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事物,而是积极从事反思。(28)郭忠华.权力、结构与社会再生产——安东尼·吉登斯专访[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9(2): 68-73.舍恩则进一步将反思细分为行动中反思、对行动中反思的反思、对反思描述的反思这三个层次,并认为理性和建构是其关涉的重要主题。(29)[美] 唐纳德·A.舍恩.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M].夏林清,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5.此前在“授受主义(Instructionism)”所主导的传统教学理念下的被动学习者,如今已转变为学习过程中实施知识建构、知识贯通、知识理解和运用的主导者。索耶称之为“深度学习”的教学范式(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或可视之为未来学习方式的一种趋势。与此同时,“教育是灵性和理性的产物”,(30)张曼菱.西南联大行思录[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423.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人的养成。重塑新时代的医学教育需秉持“成人”的教育理念,从“整体视角”推进医学人才的灵魂塑造、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细言之,需推进以通识性为基础的医学模式改革,加强基础与临床医学教育结合、科研训练与医学实践结合、职业人文素养与医学教育结合。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学改革,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完善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以探究为基础的科研训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课程整合、以临床实践能力提升为目的的临床教学。推进以整合性为特征的课程改革,建立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和医学+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推进以有温度、有灵魂为宗旨的医学人文教育,上好医学法学、医学史学、医学伦理、医学初心、健康中国、医学情境、床边带教、大医风采等医学人文课。

(四) 创新医学教育协同机制,完善健康服务能力体系

“历时性”和“共时性”、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进行结构分析的重要原则。共时性作为必然性的重要一环,规定结构的性质和方向;历时性作为对必然性的挑战,试图建构新的结构;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则是“链接性”机制。医学教育涉及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等各个环节,衔接通识教育、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等各个阶段。推动医学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贯通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建立医疗、教学、科研协同发展机制,解决好医疗、教学、科研协同发展问题。一方面,需要推动医学教育理念由“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促进健康为中心”转变,将人才培养的重点从治疗扩展到预防、治疗、康养,服务于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另一方面,也需要创新医教协同机制、科教协同机制、医科协同机制,构建服务于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教学-科研-医疗协同体系,完善教学支撑科研和医疗、科研反哺教学和医疗、医疗提供教学实践和科研问题的良性互动机制。

四、 结 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 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 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EB/OL].(2016-08-10)[2020-04-18].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3/002325/232555c.pdf.指出: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面临全球化挑战的今天,世界在变,教育也必须应时而变。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所代表的新潮流、新领域和新方向,医学教育自然不能“故步自封”和“独善其身”,应在识变、应变、求变中实现深刻变革,走出一条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变革要求的发展新路。建设“新医科”不是要否定传统医科或者对传统医科进行“颠覆性”革命,而是在坚守“医”的本质和融合“新”的特质的前提下对传统医科进行“守正创新”。而其前置议题则是对医学教育发展进行合理性向度的思辨,在明辨其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规范性的基础上循其道、明其理、导其行和求其善。

猜你喜欢
医科医学教育医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
医者难自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