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思考与探索

2020-12-10 15:11鞠瑞利
教育参考 2020年6期
关键词:生涯心理健康融合

鞠瑞利

(上海市七宝中学 上海201101)

随着2014年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的实施与深入推进,中学生的生涯教育成为当下基础教育的热点话题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直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2002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又对其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从国家的教育政策来看,无论是生涯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成为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非常重视的素质教育内容。

在教育实践中,有些学校因强调生涯教育而单独成立生涯教育中心,与原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行开展活动;有的学校因过分追赶高考改革时髦而用生涯教育完全替代心理健康教育;也有学校没有按照生涯教育的时代要求,坚持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替代生涯教育。以上这些情况很容易导致在工作过程中单方面强调生涯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进而容易导致二者在实践中的割裂,也非常不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和工作成效的提升。

当前,广大高中学校普遍面临教学任务重、全社会对教育教学质量要求高的巨大压力,在对学生的教育时空和资源相对有限的背景下,各项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开展不应该逐层加码、相互割裂,而应该进行适度融合,形成系统的教育合力。由于生涯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践路径在很多地方跟心理健康教育有交叉重叠,因此,在工作实践中,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站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规划的高度对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统筹设计,积极探索二者融合的思路与实践路径,从整体上提升二者的工作效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生涯发展水平和健康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一、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重新审视

(一)生涯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缺失的效能和作用

由于生涯教育的发展是在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产生的,随着个体生涯发展问题的突出和生涯教育对个体人格心理发展作用的凸显,生涯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缺失的效能。实际上,新高考改革后生涯教育更为重要的任务是培养有目标又能适应社会变化的青少年,提升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自主规划能力。现实中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恰恰是由于缺少明确的人生目标,缺乏对人生清晰的整体统筹规划造成的。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如果在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基本心理素质培养基础上,纳入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将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生涯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自觉克服成长与发展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提升其健康的心理品质。因此,生涯教育的开展不仅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心理需求,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效能与作用。

(二)生涯教育是当前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趋向

在新高考改革推进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因在选科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有许多困惑迷茫进而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许多高中生在专业选择方面存在“自我了解不深、专业定向模糊、自信心不足”等问题,这些都与高中生生涯意识不强、生涯规划能力不足高度相关。新高考政策通过“增加学生选择权”,把生涯探索期的迷茫与困惑前置,使自我探索和对未来的思考回归高中主体,这种前置和回归与青少年生涯探索的任务是一致的,实质上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对个性的尊重。因此,以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使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主动关注和积极跟进生涯教育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生涯教育的前提,为其提供资源支持与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发展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等;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发展中的各种困惑及问题,开发个体心理潜能,使学生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因此,心理健康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是学生进行适宜人生规划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接受人生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继而影响着人生规划的整个过程,两者在学生身上相互整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学校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二者在众多方面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生涯教育关注人的一生发展,注重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强调职业与人生规划的教育形态,它既包含了目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所关注的阶段性发展问题,又包含了生涯规划这个高中生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只有相互融合、相互助力,才能更好地提升二者的效能,有助于促进高中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融合,物理意义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在本文中,“融合”是指若干种不同的事物互相渗透、彼此交融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是指在学校工作实践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实施,使学生在生涯规划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素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主动思考如何在把握自身心理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生涯规划与决策,使它们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可持续成长与健康发展。

(一)教育目标与内容的融合

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帮助学生解决情感、认知、意志以及职业规划与决策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发展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学生的自我认知与规划、潜能开发、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提升综合素质方面,二者具有融合的共同基础,因此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可以进行有机融合。

在教育内容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围绕心理适应、自我探索、情绪管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职业规划这六个方面展开,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于生涯教育,其内容包含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和生涯决策等内容,除职业世界探索与大学专业认知以及生涯决策技术为生涯教育独有内容外,学生对自我的认知部分都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高度相关,可以进行有机融合。

(二)教育路径的融合

生涯教育可以通过专门的生涯课程、生涯测试与个别辅导、职业实践体验、学科渗透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则是通过心理辅导课、心理测试与个别辅导、学科渗透等方式开展。可以看出二者在教育路径等方面有很多交叉重叠,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生涯与心理教育课程、开展多样的生涯与心理专题活动、开展生涯与心理健康个别辅导、探索生涯与心理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等路径进行融合探索,在教育路径上,二者可以融合。

(三)师资力量的融合

无论是生涯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其师资队伍的主体都应该是全体教师。教师在实施生涯教育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做好自我分析,运用心理测评帮助学生做好自我分析和认同,开展生涯辅导和个别咨询时要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团体辅导技术以及个体咨询技术,这些要求都可以通过系统培训来提升全体教师的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水平来实现。因此,工作实践中可以把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进行有机融合。

虽然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诸多相通之处,在工作实践中可以在很多方面进行有机融合,但二者依旧是有所区别的。相比于心理健康教育,生涯教育更关注社会发展和变化,更强调学生的发展要和社会的发展以及职业需求与发展环境匹配。此外,对于学生个别咨询问题,生涯教育相较于心理教育中的问题更清晰和简单,比如学生咨询单纯的生涯选择或发展问题,教师只要使用科学生涯教育工具,往往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心理健康方面的很多问题解决起来则比较复杂和漫长。

总而言之,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从教育目标及内容、教育途径与师资等方面都具有融合的基础。此外,生涯教育的落地实施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需要从生涯教育制度机构、工作机制、师资力量、实施路径等角度统筹安排,系统地进行,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很多学校已有且发展相对成熟和完善的教育体系与资源,也为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提供了可靠的现实基础。

三、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

(一)探索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融合

课程是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与载体。对学校而言,目前的心理辅导课往往成为学生生涯认知的重要阵地,因为心理辅导课中所谈及的很多内容诸如有关自我认识、价值观探索、职业选择等,本身就是生涯教育的内容。心理辅导教师只需要在原来心理课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有关高考新政、大学专业、社会职业认知、生涯决策等方面的内容,就可以使得原来的心理课更能满足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对“选科”“选报考专业”等生涯规划与选择的需求,做到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不误。

上海市把生涯课程与心理辅导课程进行有机融合,构建了“生涯—心理”课程,该课程既包含了对自我的探索认知,也包含了对大学专业、社会职业等问题的认知,内容分为“融入适应篇、自我认知篇、学业指导篇、选课选学篇、心理调适篇、职业规划篇、健康生活篇、方向路径篇”。学校在此课程基础上开发并形成了上海市生涯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读本《有规划的人生更精彩》,如表1所示:

表1 《有规划的人生更精彩》具体内容

当然,除了专门的“生涯—心理”课程外,学校还充分发挥现有的主题班会课的价值与作用,借助主题班会开展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利用每周五下午的时间开设“生涯讲堂”课程,邀请校内的优秀学子、学长、骨干教师以及校外的优秀校友、各个行业领域的专家、精英家长等分享自己的生涯成长经历,并给予学生大学选择与专业选择的指导,成为引航全校生涯教育的精彩课程。

社会实践课程是学生认知自我和社会的另一重要载体和途径,学校充分利用丰富的校内外生涯教育资源,开发构建了生涯实践体验课程,为学生的生涯体验和心理素质提升搭建平台。目前,学校初步形成了“社团课程、大学生活体验课程、职业岗位体验课程、社区挂职锻炼”几大类生涯体验课程。这些体验课程贯穿高中三年,侧重全员性、主体性、参与性、层次性和递进性,在促进学生职业体验和社会认知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与心理素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培养自己融入社会、规划未来的生涯发展意识与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等综合素养。

(二)探索生涯测评与辅导和心理测评与辅导的融合

测评与辅导是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涯测评的很多内容,其实也是心理测评的内容。有关中学借助生涯与心理测评系统对全体学生进行相应的测评,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生涯发展与心理健康档案。

测评内容包括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试、学生心理健康测试、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职业价值观测试等。通过这些专业的测评,可以帮助学生科学、理性、客观地分析自我、了解自我,为学生在“3+3”选科、高考后的大学专业志愿填报等方面提供方向和参考,并辅助学生在了解自己心理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制订适合自己的生涯发展行动计划。

结合生涯与心理测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时,引导学生恰当评价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客观认识与理性处理生涯发展和自身成长中遇到的困难,着力帮助学生分析心理困扰、生涯选择困境背后的原因并寻找积极的解决对策,进而做到把对学生的心理和生涯咨询与辅导有机融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教师在完成咨询与辅导后,把相应的记录补充到学生的生涯与心理健康档案系统中。档案可以记录并有效地监督个体在设计生涯规划及确定生涯规划后的发展成长历程,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发展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踪,及时纠正偏差,不仅可以有助于其生涯规划与发展,也有助于维护其心理健康。

当然,在生涯发展与心理健康档案中,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会将其单列入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便学校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导措施,及时预防和化解学生因严重心理问题而产生的心理危机,保障校园心理安全。

(三)探索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将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是落实学科教学中“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在诸多学科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名人传记、社会职业现状和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历程等内容,也蕴含着丰富的有关自我发展、自我规划、身心调适等方面的内容,这为开展生涯教育提供了良好途径。虽然不同的学科为学生提供的知识和技能有所区别,但每个学科教学在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把学科内容与心理指导、生涯指导等学生发展指导的内容结合起来,识别、解决学生发展中出现的一般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维护和自我发展规划。

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开发相关学科资源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自觉开展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各种实践探索,结合学科特点,介绍与本学科有关行业的前沿信息,让学生感受到社会需求、主流职业方向与学科知识间的内在紧密联系;通过学科教材、网络、文献及教师个人的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充分挖掘和处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如物理教师讲“失重与超重”问题时,以宇航员为例进行分析,进而引出:航空航天类专业是做什么的?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有什么就业前景?通过这些思考,学生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学的某些知识与将来可能从事的某些职业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而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从事这项职业的潜力能有多大,逐渐认清自己未来的生涯发展道路。

(四)探索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融合

校园文化是学校开展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隐形途径。学校通过创新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把许多增强学生生涯实践体验和提升学生心理品质的心理活动都有机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隐形融合。

从2005年开始,学校制度化地设立八大校园主题文化节(体育节、狂欢节、感恩节、爱生节、读书节、班主任节、科技节、艺术节),每个节日充分演绎生命教育、心理教育,每个节日都给学生提供了开放、多元、互动协作、自主学习与创新的人文环境,为师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特长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为学生提供职业创业体验的平台和契机,促进了学生生涯发展和心理品质等综合素养的提升。

例如,学校每一年的“狂欢节”上,学校设置不同的职业创业体验机会,如在“美食一条街”上卖自己的手工作品、自己制作的美食等,都给予学生丰富的职业实践体验。此外,“狂欢节”还设置许多心理游戏,如释放心理压力的“心灵涂鸦”“枕头大战”,考验心理意志力的“密室逃脱”等,学生在狂欢释放压力调节心理的同时,也提升了对未来职业和生涯发展方向的思考。

(五)探索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融合

全体教师参与的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制度既是适应新高考的需求,也是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必要举措。事实上,所有教师都肩负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因此,所有教师也都应肩负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与使命。基于此,七宝中学在全体教师中实行“全员成长导师制”,即每一位导师都要结对指导3—7名学生,全面关心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学业上的辅导者,生涯规划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疏导者、生活上的帮导者”。成长导师平时积极与学生、其他任课教师和家长沟通,全面了解所结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学习等各方面情况,通过小组座谈和个别辅导,解答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困惑,科学选择高考选考科目,使每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关爱,使学生的学业发展、身心健康、个性特长、生涯规划与选择的意识与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提升“成长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学校积极探索以班主任为组长的“班级成长导师”管理制度及实施方法,通过“青年教师生涯成长工作坊”校本培训、校外生涯教育与心理培训以及自主学习,提升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生涯辅导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全员成长导师制”的推行与实施,提升了教师们的教育观念、工作方式及综合素质,教师们能够关注学生全方位的成长和发展,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真正从导“学”走向导“育”,提高了育人境界。

四、反思与展望

探索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其主要目的是想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对二者的落地实施进行统筹规划,减少二者在内容和活动方面的重复,最大限度地提升二者的工作效能。从二者融合的教育实践的探索看,由于上海市近几年大力推行市级心理达标校评估制度,使得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师资、硬件设施及心理课时等方面的工作机制和资源平台都比较完善,加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德育领域长期延续的固有实践活动,这使得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融合、测评融合、个别辅导融合等方面相对较容易实施且成效显著。

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融合更多的是隐形融合,二者融合的举措与力度更多地取决于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校园文化建设的风格与特色及顶层设计。目前很多学校在这方面的探索的意识和力度参差不齐,还需要各个学校今后有意识地进一步探索、拓展和深化。

在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渗透方面,从很多学校的实践现状来看还相对比较薄弱,教师们参与的实践力度还不够广泛和普及。目前,学校在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积累了一部分学科渗透的案例,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将二者的目标化为课程标准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学校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操作范式,这也是今后进一步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在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融合方面,学校开展的“全员成长导师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全员成长导师制”可持续推进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教师们的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素养及实践操作技能个体之间差异巨大,且总体层次也需要大幅提升。因此,结合学科教师特点,设计系统培训方案,进一步提升全体教师的生涯与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与水平将成为学校“十四五”期间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

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是确保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因此,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还需要融入家校互动与合作中。学校利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学校微信公众号等渠道,通过开设专题的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举措,向家长们普及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学校将对家校课程做进一步的系统化设计,加强家校合作力度,让学校与家长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选择决策能力和健康心理品质。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第五部分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强调要注重指导实效,健全指导机制。《意见》还明确了学生发展指导的内容,包括“品德、学业、心理、生涯和生活”五个方面。因此,对于生涯教育与心理教育融合的探索,下一步还要聚焦于学校工作体制融合的探索。每个高中学校都应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并把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统一纳入其中管理,并不断制订和完善促进学生发展指导的各项工作规章制度,以便为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开展起到统一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生涯心理健康融合
我的教书生涯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吐槽退役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