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课堂背景下初中英语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七下Unit 5(Period 1)的教学改进为例

2020-12-10 15:11沈伊人
教育参考 2020年6期
关键词:学习者深度课堂教学

沈伊人

(浙江省湖州市第五中学 浙江湖州313000)

一、云课堂呼唤深度学习

新冠疫情期间,笔者在使用云课堂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学生不满足于在线做题、观看视频等“静态”的学习方式,期待更直观、互动性更强、效果更直接的新型学习形式。从传统课堂到云课堂,部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持续性和自主学习习惯均不够高,而教师又往往忽略了学习者视角下的教学反馈,这也使得云课堂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而深度学习作为一种触及学习本质的学习方式,以其理解性而非机械性记忆的学习特点,在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深度学习的应用研究主要涉及两大领域:学科教学领域和计算机领域。支持深度学习的发生,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习的重要特性,也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重要表现。[1]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愿望和需求,通过口头或书面等语言形式,运用其他语言实现理解、表达和交流”的外语学科素养。[2]

二、深度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对浅层学习常见的定义有如下几种:Warren Houghton认为,浅层学习是指把信息作为孤立的、不相关的事实来接受和记忆,这样的学习导致学习者对材料进行表面的、短时的记忆,而不能促进对知识和信息的理解和长期保存。[3]孙银黎指出浅层学习是一种机械式学习方式,学习者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对书本知识或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记忆或复制,但是对其中内容却不求甚解。[4]Tracy Wilson Smith等 人 认 为 浅 层 学 习 主 要 是对知识进行记忆或者不加思考地应用,学习者很少会去参与活动,通常他们的目标就是通过考试。[5]与浅层学习相比较,深度学习更加注重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深度学习自从提出以来,许多学者对它都进行过定义,Warren Houghton阐述了对深度学习的理解: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批判性地分析、学习新思想和知识,并将它们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建立众多新思想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促进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和长期保持,进而迁移应用到新情境中来进行问题解决。[6]黎加厚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在基于理解的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与那种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孤立地存储信息的浅层学习相比,深度学习强调了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批判性的学习。[7]这一定义抓住了国外深度学习思想内涵的精髓,国内许多学者也都比较认同。孙银黎提出深度学习是以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为基础,进一步深化策略性知识,鼓励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强调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知识,并把它们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8]

(二)深度学习的特征

通过对深度学习概念的分析,笔者认为深度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深度学习注重批判理解

深度学习是在理解基础上的批判性学习,要求学习者批判性地看待新知识并深入思考,从而加深对深层知识和复杂概念的理解。

2.深度学习强调信息整合

深度学习提倡将新信息与已知概念和原理联系起来,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引起对新知识的理解、保持和迁移。

3.深度学习着意迁移运用

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对学习情境的深入理解,对关键要素的判断和把握,在新情境中分析、判断和运用。

在传统课堂中,往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互动,导致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等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在云课堂中,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由地思考并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解答,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云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不仅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让每个参与学习的人都各抒己见。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增加课堂互动性,产生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学生参与云课堂课例改进的行动研究

为了解云课堂背景下初中生英语学科进行深度学习的情况,研究分析学生英语学科上利用云课堂进行深度学习的状况及其必要性,提出云课堂背景下促进初中生英语学科深度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基于“生本”和“活动”为核心的原则,笔者参与了由区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组织、13位教师参与的云课堂课例改进项目,拟从深度学习视角邀请学生参与云课堂“一课两备”的在线研修活动。从两个阶段关注学生对直播课教学的反馈:第一阶段是在课中,参研团队全员在线旁听云课堂,观察学生的“声、情、行”等状态,为优化下节云课堂的教学流程提供参考;第二阶段是在课后,随机选取25%左右的学生,听取他们对该节云课堂教学的反馈,作为随后调整教学策略、重新设计教学的依据。

研究团队对本次课例研究拟定了三条规则:植根于学生的反馈和团队的观察,深入探析云课堂的流程、内容和效果,以期发挥集体智慧,把成果主动自觉地迁移到下一个教学情境中;13位参研者提供基于教学实践的交流体会和分享经验的云课堂平台;项目领衔人指导授课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修正教学策略、实施行为跟进,以提高课堂效率。

参研团队关注的重点是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过程是否流畅、教学效果是否显著、学生深度学习是否实现。我们拟定的研究模式为:一位教师(笔者)连续在同年级同层次的706、708两个班教授同一内容,在观课、评课和了解学生感受的基础上,与其他参研者共同构建一个以课例为载体、以学生反馈为引领和行为跟进的操作系统。执教内容为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5 Why do you like pandas?(Period 1)的内容,执教课型为听说课。笔者从自己所教授的两个七年级平行班中收集学生线上课后反馈,随时修正教学设计。两节课经过预先安排,间隔三个小时左右,为中间的研讨和调整留下相对充裕的时间。

(一)第一次云课堂教学

笔者独自备课后,在706班进行了第一次云课堂的教学,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Step 1:Lead-in

用看图猜动物的小游戏导入课堂,目的是激活学生对动物的已有知识。

Step 2:Pre-listening 1

讨论问题“What words will you use to describe animals?”

Step 3:While-listening 1

听Section A 1b的三段小对话,以问答的形式分段处理。

Step 4:Post-listening 1

学生两人一组做pair work,谈论对不同动物的偏好。

Step 5:Pre-listening 2

呈现多幅动物图片和一张世界地图,提问学生“Where are they from?”。

Step 6:While-listening 2

听Section A 2a的一段较长对话,把动物名称和它们生活的国家匹配起来;再听一遍对话,写下两位对话者对不同动物给出的描述性词汇。

Step 7:Post-listening 2

让学生相互问答关于动物的偏好和来源地。

Step 8:Summary总结动物名称、描述性词汇和来源地。

Step 9:Further-thinking

讨论动物和人的关系。

1.学生表现概述

第一次云课堂,学生总体反应较平淡,主动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讨论区里学生活跃度也不高。在Step 8总结的时候,只有少数学生积极“配合”,大多数反应比较木讷,感觉似懂非懂,输出单词和句式的时候明显有迟疑。

2.学生反馈问题

在Step 4中,笔者让学生完成第一个听力任务后立即做对话,学生感觉略显生硬,缺少衔接和过渡;在Step 9深度思考讨论的时候,无法很好地理解教师的用意,也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和词汇的积累,无从说起;在讨论区里,感觉缺乏适当的引导和点评,有时候会盲从前几位同伴的回答,仅仅只是简单复制粘贴其他同伴的答案以求给教师留下印象,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课后,笔者随机选取25%的学生,立即开展云讨论,从“互动类型”“互动内容”和“互动数量”三方面归纳总结,如表1所示。

表1 第一次云课堂互动情况表

3.参研团队建议

跟线下课堂相比,参研团队认为笔者在第一次云课堂上主导成分过多,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保障学生的高阶思维和深度学习的训练。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关键要在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是在数字环境下一对一的学习(丁书林,2017)。因此,在云课堂上课之前,应当适时适量发布学习任务清单,让学生提前预习教材,预知新课的学习任务。在讨论区里,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在讨论区里自答作为示范,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对于偏离讨论主题的情况加以管理和引导,对参与讨论的学生给予鼓励和乐课云端虚拟物品的奖励。同时,根据学生在讨论区的表现,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作为实时调整直播课教学内容、步骤和方式的主要依据。此外,对于Step 9的“Further thinking”,建议删除,因为此教学步骤与本课教学目标关联不够紧密,而且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的单词储备量也尚未达到开展讨论的基本要求。

(二)第二次云课堂教学

参研团队根据第一次课学生反馈的问题,针对第二次708班云课堂的改进措施展开具体讨论,强调设计的原则是“教学就是从学生的已知出发”。笔者重新设计教学,力求云课堂兼具趣味性、互动性、深度性三大要素。课前布置学习任务清单(Check list),如表2所示。团队合作备课后,笔者在708班进行了第二次云课堂的教学,前后两次教学流程的对比如表3所示。

表2 第二次云课堂课前学习任务清单

表3 两次云课堂教学步骤对比表

1.学生表现概述

由于之前有学习任务清单的预习铺垫,学生在导入环节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回答问题的欲望。在Step 6的听后活动中,学生的产出效果明显优于第一次云课堂,不仅有话可说,而且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在Step 8的总结环节,学生在讨论区的讨论非常热烈,这也得益于调整教学设计后的环环紧扣和步步深入,很多在线下课堂中较为腼腆的学生也频频主动举手并参与讨论,说出了许多有关动物的描述性词汇和本课重点句式。同第一次云课堂一样,笔者随机选取25%的学生,课后立即开展云讨论,从“互动类型”“互动内容”和“互动数量”三方面归纳总结,如表4所示。

表4 第二次云课堂互动情况表

2.学生反馈问题

学生反馈在听力文本模仿朗读的时候,对升降调和重音的标注还不是很有把握,故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不断渗透和强化。

3.参研团队评价

课前提早向学生发布学习任务清单,课中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在此过程中,再次利用学习任务清单帮助学生明晰本节课的主要任务,课结束前再次总结学习任务清单,让学生反思是否已把学习任务清单转换成学习收获清单,这样的英语云课堂模式让人感到扎实有效。

三、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视角优化云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

反思这次课例研究,我们认为立足于学生视角的教学反馈,既有助于优化云课堂的教学设计,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线上讲课,不仅是对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大练兵”,也是对其专业教学能力的考验。

(一)转变教学理念,是保障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在人工智能发展、5G逐渐普及的大趋势下,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强化互联网意识,打造“互联网+”的思维。学会跨界思维,主要是跨越自身学科和专业知识的限制,多层次、多视角来审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学会共享思维,三人行必有我师,充分利用备课组、教研组的团队力量,发现自己在云课堂中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学会大数据思维,疫情期间,我们不能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但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从家长和学生的各种反馈中进行信息处理,从而为云课堂的教学提供参考;同时,搜集到的相应数据也能为今后的教科研提供支持。

(二)克服“屏幕”阻碍,是提升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基于云课堂教学无法做到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师生互动比较有限等问题,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应该遵循“3I”原则:趣味性(Interesting)、互动性(Interactive)、深度性(Intensive)。趣味性,云课堂师生隔着屏幕,无法有效捕捉彼此的表情,教师也很难有效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尽量做到有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互动性,这是云课堂最难解决的问题,但教师可以通过抽答和奖励等方式在课堂伊始与学生进行便于操作的互动,增强师生的交互性,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教学中,笔者发现线下课堂其实更适合外向的孩子,他们喜欢在课堂上发言,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不敢举手,而线上环境更包容也更自如,有些平日里不常发言的学生也愿意主动举手,在讨论区发言,积极参与课堂的各项活动。深度性,这是因为云课堂与传统课一样,需要有一节课的灵魂,要具备人文性和思想性。

(三)关注深度学习,是实现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在第一次云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被迫让位,导致教师无法判断教学效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表达自我。教师可基于数据、交互、多元等要素组织学生在问题驱动下进行学习,充分利用学生在线学习中的认知困惑与认知矛盾生成新的学习探究问题,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思考引向深入,运用云课堂特有的学习方式孕育出学生新的观念、新的思维和新的技能,推动学生主动进入深度学习状态。

四、结语

组织这样的课例研究需要专家型的引导者(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在民主氛围下发挥群体智慧。以往案例研究中,由于教师个体能力有限,参研者基本上各持己见,失去了讨论的焦点,无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专家型引导者可以引导教师聚焦问题,制定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疫情虽然给一线教学带来诸多困难,但这段特殊的云课堂经历也给了教育者很多新思考:在教育云和教育大数据背景下,利用云理念和云技术打造在线开放课堂;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进行处理并上传到云课堂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利用云存储技术对学习资源进行统一存储和组织,并管理学习资源的访问。

同时,云计算能够开展教育大数据分析,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学生学习数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记录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设计和调整。云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时间以及空间上的界限,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为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教学体验和服务,使教育和云理念紧密地联系到一起,让云理念深度融入教育当中。在云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的有效反馈,紧扣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学情实际,重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对教师而言是新的挑战,也是夯实专业素养的新起点。

猜你喜欢
学习者深度课堂教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