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自主游戏,让幼儿在“放开与开放”中动起来*

2020-12-10 00:38吴旭勇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自主性游戏开放形式

吴旭勇

【摘   要】自主性游戏是指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自主进行的游戏。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以成人惯有的思维,把成人的需求当作幼儿的需求,导致幼儿主体地位缺失。对此,教师应“放开思路——预设自主、开放的目标;放开手脚——投放低结构、开放的材料;放开模式——开展多元化、开放的形式”,让幼儿成为自主性游戏的主人。

【关键词】幼儿;自主性游戏;开放;目标;形式

放开,意味着包容、开放。教师在开展自主性游戏的时候,应该“放开”固有的模式,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幼儿身上,使成人立场代替幼儿立场,导致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缺失。教育工作者应该放开活动思路、模式,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了解、选择游戏,并主动、积极地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

一、放开思路——预设自主、开放的目标

众所周知,自主性游戏以自发、自愿、自主为主要特征。然而,许多教师在设定自主性游戏目标时,常常将目标定得过于明确和具体,忽视了对幼儿游戏生成的关注。鉴于此,游戏前,教师应预设长远的、开放性的目标,让幼儿自主、自发地探索游戏中的奥秘。

【案例1】

在组织“森林大冒险”自主性游戏时,X老师预设了这样的目标:1.能运用轮胎、木板、纸箱等材料创设障碍,进行冒险游戏。2.能分成人数相同的红队、蓝队进行游戏。而A老师则预设了这样的目标:1.能用各种材料自主创设“森林大冒险”障碍,进行游戏。2.能根据游戏情节分配角色,进行游戏。

【案例反思】

由上述案例可见,教师在组织自主性游戏前,可以预设不同的目标。显然,X老师预设的目标过于具体,他明确了幼儿要用什么材料创设障碍,要分成几队来完成游戏的目标。游戏中,如果幼儿没有按教师预设的目标进行,教师就会介入游戏,让幼儿跟着自己的步骤走。相对而言,A老师只是提供了一些必备的材料,由于材料和角色的分配具有开放性,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这样的游戏才具有自主性。

二、放开手脚——投放低结构、开放的材料

游戏材料是进行自主性游戏必备的物质条件,它能激发幼儿的自主性,推进游戏进程,丰富游戏的情节和内容。低结构的游戏材料简单易得,如水桶、木板、易拉罐等。它们低成本、易操作,没有规定的玩法,能让幼儿不断思考,主动探究。要想让幼儿真正在自主性游戏中动起来,教师应该放开手脚,适量投放低结构材料。

(一)从幼儿的生活中来,到幼儿的生活中去

幼儿身边有许多低结构材料,例如,吃完零食的包装盒、喝完酸奶的杯子等。这些材料看似不起眼,却隐藏着一定的教育价值。教师要适当地收集生活中的低结构游戏材料并投放到幼儿的活动中去,让幼儿自主探索,最终将游戏成果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案例2】

在以“快乐无限”为主题的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幼儿选择了纸箱、垫子、竹子、报纸、轮胎、篮子6种材料。选好材料后,幼儿自行分成两队,一队创设障碍,一队将报纸揉成团,做成纸球。创设好障碍后,部分幼儿拿着篮子经过重重障碍:爬过由轮胎垫起来的“高山”,走过由垫子拼搭而成的“草坪”,跳过由竹子摆放而成的“小河”……从而摘到由报纸球做成的“果实”。其他幼儿则化身为“敌人”,阻止同伴“摘果实”。

【案例反思】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发现,在玩“快乐无限”自主性游戏时,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三个可自主发挥的游戏空间。一是幼儿自主选择材料,二是幼儿自主创设障碍,三是幼儿按自己的步骤进行游戏。不难发现,这三处自主游戏空间起到了活动支架的作用,促进了幼儿的自主性游戏行为。通过这个游戏,幼儿将生活中常见易得的材料运用到了自主性游戏中,既有趣,又简单。“摘果子”的活动设定还促进了幼儿的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提升。

(二)从幼儿的兴趣中来,到幼儿的兴趣中去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兴趣是幼儿选择和开展游戏的基础。因此,开展自主性游戏时,除了投放低结构的材料之外,教师还需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投放一些“開放性”的游戏材料,让自主游戏真正做到“从幼儿中来,到幼儿中去”。

【案例3】

在进行“里约大冒险”的自主游戏前,幼儿充分讨论了游戏规则,最后确定分为红、蓝两队,两队互相“攻击”,把“炸弹”(报纸球)投到对方的场地。被“炸弹”“击中”的幼儿随即停止游戏,最后剩下人数较多的队伍取胜。然而,在真实的游戏过程中,当队员被“炸弹”“击中”时,队长首先下令将“伤员”送到“医院”进行救治(即暂停“攻击”,先“疗伤”)。但在原先的游戏规划中并没有医院,也没有救治方案。于是,教师介入游戏,与幼儿共同商讨这一问题。队长表示:被炸弹击中后,必须要先送医院。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思索:这里没有医院,怎么办?于是,幼儿根据自身经验和已有的资源,收集了“药、针筒、吊瓶”等物资,在“里约大冒险”游戏区域旁建起了“临时医院”。游戏中,有的幼儿充当战士,有的充当医生和护士。在改编后的游戏中,幼儿玩得更开心、更畅快。

【案例反思】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发现“临时医院”是幼儿在游戏出现新状况时,因需要而生成的新环境。“临时医院”里的“药、针筒、吊瓶”等材料也并非低结构材料。“临时医院”及所需材料是从幼儿的活动中来的,它的出现又解决了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困难,进一步丰富了幼儿的游戏经验。由此可见,要让幼儿真正在自主性游戏中动起来,教师不仅要提供低结构的游戏材料,让幼儿充分探索、发现,根据低结构材料的特征体验游戏的真谛,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增加“开放性”材料,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

三、放开模式——开展多元化、开放的形式

经过长期观察,教师发现在自主性游戏中,单一、封闭的游戏形式会导致幼儿失去兴趣,无法在后续的游戏中进行延伸和拓展。因此,教师应该开展多元化、开放的自主性游戏,使不同的模式走进自主游戏,由此推进游戏进程,丰富游戏活动。

(一)固定式模式——“我的地盘我做主”

固定式模式是指借助幼儿园的某个场地,并长期在这个地方开展自主性游戏。

【案例4】

幼儿园以“救小鸟”为主题,创设了自主性区域。该区域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墙面资源。教师靠墙放好竹梯,将“鸟窝”固定在墙面的最顶端。游戏时,幼儿可以向同伴求助,利用各种材料搭起“梯子”,救下小鸟。

【案例反思】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特定的区域创设出“救小鸟”这一自主游戏情境,游戏过程则是教师创设好的游戏环节。固定的游戏区域为幼儿开展游戏提供了保障,节约了时间,但现成的游戏环境也扼杀了幼儿动手、动脑的机会。鉴于此,教师可以陪伴幼儿创造性地建构部分游戏环境。比如说搭建“堡垒”来救下“小鸟”,或改变游戏玩法。

(二)半固定式模式——“我的情节我做主”

半固定式模式是指在某一個规定的区域内,幼儿可以更改游戏的内容、方式,从而创设出新的游戏形式。

【案例5】

在案例4中,幼儿可以爬上竹梯,去救“小鸟”。根据这一情境,有的幼儿拿来了竹子靠在墙上,建成了一间“小房子”。当同伴救下小鸟后,地上的幼儿将“小鸟”接到“小房子”里来“疗伤”。最后将“小鸟”放归自然。

【案例反思】

“救小鸟”原本是固定式的自主游戏,但是幼儿根据已有的条件和情境,建构了新的游戏形式,创设了新的游戏情境。由此可见,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设出固定模式下的自主性游戏,还要为幼儿创设条件,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主创造性。

(三)非固定式模式——“我的游戏我做主”

非固定式模式是指幼儿在每次游戏前都要自主选择游戏场地、游戏材料,规划游戏环境、游戏情境。这为幼儿提供了自主创设、建构游戏的机会。同时,这种非固定式的模式也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游戏形式。幼儿可以打通游戏区域,使不同区域间的游戏产生联动,也可以用以大带小(混龄)的模式来开展游戏。

1.区域联动——让不同的游戏互动、融合

【案例6】

区域联动是指让两个截然不同的自主性游戏区域产生互动,实现融合。例如上述案例中的“里约大冒险”“救小鸟”两个自主性游戏,幼儿有的去“救小鸟”,有的去“救伤员”,经过融合,“医护人员”把“伤员”和“小鸟”都带到房子里进行救治。

【案例反思】

区域联动可以打破原先区域间的孤立性,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使幼儿更有参与游戏的兴趣和热情。

2.以大带小——让游戏更多元、有趣

【案例7】

以大带小即混龄模式。在同一个自主性游戏区域中,参与同一游戏的可以是不同年龄的幼儿。例如在“救小鸟”这一游戏中,开展混龄游戏时,幼儿会根据自身的水平和年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戏角色。如小班的幼儿选择搬器械,或“当医生”,中、大班的幼儿则对器械进行组合、搭建,从而“救小鸟”。

【案例反思】

用“以大带小”模式开展自主性区域游戏能够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自主分配能力。同时,因为参与者年龄的不同,游戏的难易度也发生了变化,游戏的趣味性得以提升。

总体而言,在开展自主性游戏时,教师要放开思路、放开手脚、放开模式,立足于幼儿的发展,预设开放的目标、投放开放的材料、开展开放的形式,并打通游戏模式,让幼儿真正在自主性游戏中动起来,实现全面、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李燕.开放与放开:对幼儿园区角游戏的几点思考[J].儿童与健康,2016(4).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培红幼儿园教育集团

323000)

猜你喜欢
自主性游戏开放形式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陶行知“六大解放”之快乐游戏
例谈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中的多元评价
苹果软件更“开放”更“中国”
创新让自主性游戏更精彩
废旧材料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的使用策略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