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班级管理模式探微

2020-12-10 00:38袁和林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模式志愿者班级管理

袁和林

【摘   要】志愿者班级管理重在“育”人,分为“合理设岗,明确职责”“自主选择,科学定岗”“岗前培训,厘清要求”“上岗指导,循序渐进”“定期总结,激发动力”五个步骤,意在为每个学生创设成长平台,在服务他人、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全体成长的目标。

【关键词】志愿者;班级管理;模式

诚如鲁洁先生所言:“教育是指向未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任何组成部分都具有超越现实的本性。”班级管理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也不应例外。然而,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是少数班干部对多数人的管理,其目的在于“管”。志愿者班级管理模式是指学生以志愿者的方式自愿参与班级管理,在管理中成长,其目的在于“育”。

志愿者班级管理模式分为“合理设岗,明确职责”“自主选择,科学定岗”“岗前培训,厘清要求”“上岗指导,循序渐进”“定期总结,激发动力”五个步骤,意在为每个学生创设成长平台,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在服务他人、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全体成长的目标。

一、合理设岗,明确职责

班级志愿者的岗位设置应遵循因人设岗和因事设岗的原则。因人设岗,可以发挥个人特长,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如班级里类似搬桌椅、抬重物等累活重活,可以考虑力气较大的男生,而整理图书架、清洁讲台等较为细致的事务,可以侧重安排给女生。对于一些比较内向、胆小的学生,可以让其先尝试一些类似小组作业上交情况统计的工作,再慢慢将他(她)的社交范围从小组扩大到班级,循序渐进地锻炼沟通能力。因事设岗,可以确保班级事事有人做,这是班级正常运转的需要。如卫生管理、体育锻炼、艺术活动、纪律维护等。随着学校硬件条件的改善,又新增了很多管理岗位,如节电志愿者、垃圾分类志愿者、护绿志愿者等。此外,班主任还要积极鼓励学生毛遂自荐,自创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合适的岗位可以选择。

学期初,班主任应根据班级管理的实际需求拟定并公开发布所有的志愿者岗位,以及每个岗位的基本职责和考核内容。全班学生通过讨论、修改,最终自主确定岗位名称、岗位数量、具体职责、考核标准。对于学生确定的方案,班主任要注意岗位设置的合理性,既要做到班级事事有岗位,又要做到人人都有岗位选。为了确保班级服务工作有序开展,便于教师的有效指导,班主任可以采用“同类合并”的方式,将单个岗位组合成志愿者小组。到了高年级,学生的能力逐步增强,班主任可以放手,由学生自主组建志愿者管理小组,自行设置组内岗位和职责要求。

二、自主选择,科学定岗

由于学生对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和要求已经充分讨论,因而各自的岗位报名变得目标明确,对要求了然于胸。为了避免发生部分岗位报名人数過多或无人选择的现象,每个学生可选报1-3个志愿者岗位,并按照意愿排序。班主任或者高年级学生根据岗位实际需求、报名对象,确定该岗位的合适人选。评定是否合适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所选的人能承担起该岗位职责,满足岗位需要;二是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让特定的人在特定的岗位履职。如果报名人数超过岗位需求,班主任就应深入小组,在尊重志愿者个人意愿的情况下,适当调整报名意向,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岗位安排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交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的难度。班主任要本着锻炼学生的原则,加强过程指导,可以按“两优先、一机动”的策略进行安排。“两优先”是指优先确定相对选择面较狭窄的弱势群体(能力较弱)和特殊群体(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的岗位。“一机动”是指能力较强的优势群体机动。此外,班主任可根据实际需求,适当调剂,做到强弱组合,以确保每个岗位都有骨干。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即便是自主选择的岗位,也难免在工作中遇到各种困难。岗位骨干要发挥“传”“帮”“带”作用,与“新兵”结对,做到“一帮一,一对强”。定岗结束后,每个志愿者小组推荐一到两名召集人,负责本组的日常活动。自主选岗、科学定岗,有利于学生的角色转向,各岗位志愿者小组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一定是最合理的。

三、岗前培训,厘清要求

岗前培训是实施志愿者班级管理的关键,明确岗位要求是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要明确志愿者班级管理的目的。志愿者不是“官”,而是立足岗位,自愿为每个班级成员服务的工作人员,要学会关爱他人、主动热情、团结协作。有了思想上的认识,志愿者才能本着服务班级的意识去努力完成工作。其间,班主任要引导志愿者骨干对同伴不讽刺、不嘲笑,耐心帮助、指导他们尽快胜任自己的岗位,也要鼓励新志愿者主动请教、认真负责,遇事不退缩、不逃避,尽快提升自己服务班级的能力。

其次,要汇聚集体智慧,共同商量制定、修改、明确岗位职责、任务、要求和注意事项等。如初定的《志愿者班级管理制度及岗位职责》要在班级公示3天,鼓励学生在公示期间,针对制度具体条款发表意见。班主任汇总学生的建议后,召开班会进一步讨论、修改,最终形成适合班级的岗位制度。岗位制度化能使职责落实到人、任务落实到位、要求铭记于心,进而为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奠定基础,为培训志愿者提供指导依据。

四、上岗指导,循序渐进

岗前培训结束后,志愿者召集人便可带领组员投入工作。由于岗位是按志愿者的意愿选择的,在志愿者上岗初期,班主任应尽量参与每个志愿者小组的工作,仔细观察学生的上岗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提供一些管理技巧,帮助志愿者度过适应期。

上岗几周后,志愿者基本就能熟悉班级情况,了解管理流程,掌握管理技巧。这时,班主任可以大胆放手,退居“二线”,在后方观察,由志愿者尝试独立处理班级事务。当志愿者管理得法,班主任要在全班进行表扬;当志愿者对有些事情处理不当或处理不了时,班主任则悄悄予以提醒,给予帮助。例如,某个午餐管理志愿者发现:在摆放餐盘时,常会有人将汤汁洒在地上,餐具摆放不整齐甚至乱丢。这个志愿者是急性子,嗓门又大,一着急就会用词不当“得罪”人,结果午餐没管理好,人际关系也搞得很紧张。班主任发现后,及时与他交流,既肯定其责任心,又指出问题所在,还鼓励他改变管理方法,不仅要管理好餐盘,还要与同学友好相处。第二天,他想好了办法,并主动和班主任商量工作细节:将放餐盘的要求编成儿歌,开展组际间的竞赛,及时表扬榜样等。果然,新办法提升了管理效能。

经过一个月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大部分志愿者积累了班级管理的经验,管理技巧日趋成熟。整个班级呈现出有序、有效、有温度的管理实效。

五、定期总结,激发动力

当志愿者班级管理逐步进入正规后,并不意味班主任可以当“甩手掌柜”了。他们仍然离不开班主任的持续指导、定期反馈。如此,才能使志愿者班级管理保持活力,与时俱进。

例如,班主任可以建立例会制度,要求召集人每周召开一次小组总结会,逐一交流、反馈每个志愿者岗位的工作情况,指出问题,寻求改进办法,在坦诚交流中共同进步。由于学生能力有限,并不能准确发现问题、正确归因,整改措施可行性差,總结效果甚微。这就需要班主任在起步阶段提供示范和指导,一边亲自对全体志愿者的工作做出评估,明确下阶段工作的内容、重点,一边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组内交流的技巧,如先提优点,再提不足等。经过引导和训练,班主任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总结。为使反馈与激励更系统化,班主任应建立志愿者岗位评价机制,细化评价内容,如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利他行为、服务能力和工作技能等,以此促进志愿者树立服务意识,掌握服务技能,在服务中促进身心发展,不断健康成长。志愿者服务班级的动力不再是求表扬、求认可,而被导向培养“我服务我快乐,我奉献我快乐,我利他我快乐”的精神。

志愿者班级管理模式,完成的是管理任务,培育的是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孕育的是诚信、友善等道德品质。在服务中,志愿者学会了沟通、协调、统筹、妥协、权衡等技能,在各自的岗位生活中健康成长。他们体验到了服务、奉献的快乐,也感悟到志愿者班级管理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意义。学生生活在这样和谐的群体中,获得了班级认同感、群体归属感的充分滋养,保证了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志愿者班级管理模式以培养和谐、友爱、奉献、利他的人类文明为目标,是一种预防青少年精神失范、信仰缺失的实践。

参考文献:

[1]鲁洁,夏剑,侯彩颖.鲁洁德育论述精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2]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高德胜.生活德育再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浙江省安吉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313300)

猜你喜欢
模式志愿者班级管理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志愿者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