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相关围十二指肠穿孔的治疗体会(附5例报告)

2020-12-12 05:53仝小刚刘东斌郑亚民刘家峰李开富王悦华徐大华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空肠胆总管穿孔

仝小刚,刘东斌,王 喆,方 育,郑亚民,梁 阔,刘家峰,李开富,江 华,王悦华,李 非,徐大华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首都医科大学,北京,100053)

十二指肠穿孔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1%[1-2]。2000年Stapfer等提出了ERCP相关围十二指肠穿孔的Stapfer分型[1]。如不能及时发现、诊断与治疗往往危及患者生命。本文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完成的613例ERCP,其中5例(0.82%)发生围十二指肠穿孔。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例1,62岁,患者因右上腹疼痛三个月入院,MRCP提示胆囊结石、胆总管下端结石,直径0.5 cm,胆总管直径0.6 cm。全麻下行ERCP取出胆总管内结石一枚,术中发现患者颈部、胸部、背部皮下气肿明显,术中造影未见明确穿孔部位,立行剖腹探查,游离Kocher切口,探查发现腹膜后水肿,探查十二指肠未见明确穿孔部位,StapferⅡ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经T管灌入美兰液,亦未发现穿孔部位。行十二指肠造瘘、空肠造瘘术。患者术后禁食、肠外营养,生长抑素治疗,术后间断发热,最高39℃,切口裂开,术后3周再次全麻下行清创引流,缝合切口,后逐步稳定出院。例2,62岁,胆总管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收治入院。MRCP提示胆总管下端结石最大0.8 cm,胆总管直径1.0 cm,全麻行ERCP+EST胆总管取石术,留置支架一枚。术后患者生命指征平稳,上腹部不适,体温37℃,血淀粉酶升高,不排除ERCP术后胰腺炎可能。肠外营养、禁食、生长抑素治疗,术后第3天体温37.5℃伴右腰背部疼痛,行腹部CT检查,提示腹膜后积气积液,考虑ERCP相关十二指肠穿孔StapferⅡ型。CT引导下穿刺留置8F引流管一根,引流出脓液50~70 mL。体温逐步正常,2周进半流食后出现呕吐,体温升高至38.5℃,行CT检查提示十二指肠受压、水肿,CT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引流,同时冲洗调整上次引流管。患者症状1个月后再次反复,CT引导下不同入路再次留置12F引流管一根。后病情逐步稳定出院。例3,85岁,皮肤黄染伴瘙痒2周,以肝门部胆管癌可能收入院。MRCP及CT提示肝门部恶性肿瘤,肝门淋巴结肿大,肝内胆管扩张,十二指肠憩室。总胆红素469.42 μmol/mL,CA19-9>1 000 U/mL,入院全麻行ERCP,未行EST,置入10 cm的10F胆道内支架,术后无发热,第3天总胆红素降至232.65 μmol/mL。术后第6天晨高热(39.3℃),无腹痛、腹肌紧张,对症处理,CT检查提示十二指肠周围液体积聚,StapferⅢ型,腹腔积液予以白蛋白治疗,黄疸再次升高,术后第12天复查总胆红素551.81 μmol/mL,间断对症处理总胆红素最高587.21 μmol/mL。第一次ERCP术后20 d,再次行ERCP,术中发现导丝难以通过胆道狭窄处,手术失败。术后第3天死亡。例4,81岁,胆管远端恶性肿瘤,梗阻性黄疸,高血压,糖尿病。皮肤巩膜黄染,CA19-9:394.7 U/mL。总胆红素208.13 μmol/mL。MRCP、强化CT均提示胆总管下端占位,胆总管癌可能性大,胆管扩张。全麻下行ERCP加胆道内支架植入术,植入7 cm 10F胆道支架,可见黄色胆汁自支架口流出。术后第1天患者体温37.8℃,复查直接胆红素245.75 μmol/mL,术后第2天体温38℃,房颤,转入重症监护室。复查腹部CT,提示腹膜后积气积液,考虑胆道支架穿破十二指肠后壁导致穿孔可能,StapferⅠ型。急诊右侧经腹直肌切口,行剖腹探查十二指肠修补、胆囊十二指肠吻合术,术中见胆囊10 cm×6 cm大,水肿,张力高,内未见结石,胆总管扩张直径2 cm,下端有一5 cm×5 cm质硬肿块,术中诊断胆管下端恶性肿瘤。十二指肠球部后壁可见直径0.3 cm穿孔,胆总管支架自内穿出,取出胆道支架,可吸收线修补穿孔。行胆囊十二指肠降部侧侧吻合术。同时使用吻合器打断胃窦部,行结肠前胃空肠吻合术。术后间断房颤,低热,术后40 d突发呼吸困难,抢救无效死亡。例5,60岁,因胆囊结石、胆总管扩张收入院,B超、MRCP均提示胆囊结石,胆总管直径1.3 cm,胆总管下端杯口样改变。全麻行ERCP+EST+ENBD术,未发现胆管内结石,术后体温正常,第6天行经ENBD造影,未见异常,拔出ENBD管,拔管当日午后体温38℃,右上腹不适,白细胞16.11×109/L,考虑胆道感染,予以抗炎对症治疗。拔出ENBD 4 d后,体温38.7℃,右腰部轻度不适,无腹胀、腹痛。行腹部CT检查,提示腹膜后组织感染,内有气体,考虑十二指肠穿孔可能,StapferⅡ型,予以禁食抗炎,局麻CT引导下穿刺引流留置8F引流管一根。每日引流10 mL脓血性液,仍间断发热,最高38.7℃,ERCP术后第14天,拔出ENBD 7 d后,全麻剖腹探查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胃窦部横断,胃空肠吻合,十二指肠造瘘,空肠造瘘,腹膜后留置引流管两根。后患者病情逐步平稳,但出现因引流管导致的结肠瘘,保守治疗,拔除各引流管,患者出院。

2 结 果

5例患者均为男性,60~85岁,良性疾病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2例。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行ERCP,其中4例行EST,3例留置支架,1例ENBD;1例直接中转开腹。3例StapferⅡ患者,StapferⅠ、Ⅲ各1例。保守治疗患者为StapferⅡ型患者,余4例均施行2次以上手术(1例行全麻ERCP)。良性疾病3例,经再次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恶性2例,年龄均超过80岁,均死亡。住院时间最长达6个月。

3 讨 论

近年,ERCP技术越来越完善成熟,治疗性应用成为主流。最近研究认为,即使合并十二指肠憩室,专业人员操作的ERCP也不增加相应穿孔风险[3]。但出现ERCP相关的围十二指肠穿孔,死亡率很高,需要及时诊断、合理治疗。Stapfer分型包括四型:(1)I型:十二指肠内侧或外侧壁穿孔,穿孔较大;(2)Ⅱ型:壶腹周围穿孔,发生率最高,占60%~89%[4-5];(3)Ⅲ型:网篮、导丝置入相关的远端胆管穿孔;(4)Ⅳ型:仅后腹膜游离气体,与肠腔内注气相关,一般非手术治疗可治愈[6]。

3.1 ERCP相关穿孔保守治疗 如果非手术治疗能治愈,是患者及手术医生共同期待的,文献报道,ERCP相关穿孔的保守治疗成功率颇高[7-8]。保守治疗的前提是胆道通畅引流,避免胆汁通过穿孔处流出;同时应用穿刺技术保证腹腔、腹膜后充分引流。保守治疗包括广谱抗生素、禁食、胃肠减压、抑酸、抑制胰液分泌、全胃肠外营养,虽然强调穿孔需要禁食,但肠内营养还是很重要的,可通过鼻肠管方式进行。非手术治疗不成功时应及时手术治疗。本组5例患者中1例术中发现颈部、胸部、背部皮下气肿明显,考虑十二指肠腹膜后穿孔,中转开腹;4例患者均经历了保守治疗,其中3例最终采取手术治疗,1例患者(例2)虽然保守治疗痊愈但多次CT引导下穿刺,原因为腹膜后感染播散不确定,一次穿刺可能仅能引流一个区域;此外,感染波及压迫十二指肠出现上消化道梗阻表现,长期肠外营养给治疗带来困难。CT不仅对确定术后发现的ERCP相关穿孔十分重要,同时发现感染部位确定穿刺路径也至关重要。穿刺中注意引流管是否通畅,此外由于引流液粘稠留置引流管管径应保证足够粗。例5患者,拔除ENBD引流管后出现症状,CT引导下穿刺引流,效果不佳终行手术。

我们认为ERCP相关穿孔保守治疗必须慎重,效果不佳必须及时手术。

3.2 手术指征及时机问题 Stapfer等认为,手术指征包括Ⅰ型穿孔较大者;Ⅱ、Ⅲ型穿孔大量皮下气肿、腹膜后积液;Ⅰ、Ⅱ、Ⅲ型中原发病未得到治疗,如胆道结石未取或残留等。目前较多观点认为,由于乳头切开或导丝操作所引起的较小穿孔,如发现及时,可保守治疗成功;而对于诊断延迟的患者(一般指超过24 h者),多需手术治疗[6]。Ⅲ型导丝穿孔尽管很小,但诊断延迟,又未能及时处理,如无鼻胆管引流、胃肠减压,还是难以避免手术治疗[8]。

本组5例患者中,1例术中发现广泛皮下气肿,当即中转开腹。1例保守治疗最终成功。3例患者经过2 d、7 d、20 d的保守治疗后手术。其中例4术后连续2 d发热,腹膜后明确积气积液,48 h内急诊手术。例5术后留置ENBD引流,患者恢复顺利,经ENBD造影显示无造影剂外溢,但术后7 d拔出ENBD后患者开始出现症状,虽经积极保守治疗、穿刺等处理症状不见好转,保守治疗7 d行开腹手术治疗。例3术后早期恢复顺利,ERCP放置支架后症状缓解,黄疸好转,此后出现围十二指肠穿孔症状,再次行ERCP。

我们认为ERCP相关的围十二指肠穿孔,早期发现是关键,术中发现的StapferⅠ型穿孔,应及时开腹手术或根据设备能力内镜下修补。对于术后出现发热、腹痛等表现时,应积极行腹部CT检查,最好行强化检查,了解腹腔内及腹膜后、十二指肠周围情况。ERCP医生希望用术后胰腺炎解释出现的症状,往往延误了手术时机。对于怀疑Stapfer Ⅱ型、Ⅲ型的病例,CT可明确腹腔内、腹膜后积气积液,应综合评价,外科医生需决断手术,力争在患者一般状态尚可时及时手术治疗。对于高龄、恶性黄疸患者,怀疑相关穿孔更应积极手术治疗。面对家属质疑、纠纷,外科医生早期诊断、早期建议手术是明智的选择。

3.3 手术方式的问题 目前ERCP相关围十二指肠穿孔的手术方式主要有:内镜下治疗、开腹穿孔修补术、穿孔修补加胆道T管引流术、胃空肠转流术,必要时加做十二指肠旷置术及空肠造瘘术等。(1)内镜下治疗:随着内镜技术及设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穿孔早期发现后内镜下手术治疗成功,包括金属夹夹闭,穿孔较大金属夹不能封闭时,可选择纤维蛋白胶封堵。此外,还有十二指肠巨大穿孔钛夹联合尼龙圈封闭、耙状金属夹闭合系统(OTSC金属夹)治疗ERCP相关十二指肠穿孔的报道[9-10]。(2)开腹修补术:穿孔较大内镜无法满意封闭、胆管结石已取干净且有鼻胆管引流的患者,可予以单纯修补。(3)穿孔修补+T管引流:其主要适应证是胆道疾病,如胆总管结石。手术主要是修补穿孔的肠腔或胆管,同时清除胆管结石、放置T管引流。(4)胃空肠转流术:对于Ⅰ型穿孔较大,修补穿孔后,组织愈合能力差,术后可能出现高流量的十二指肠瘘,常加行十二指肠转流术,利于一期修补穿孔的愈合。Ⅱ型、Ⅲ型穿孔手术治疗时是否加行十二指肠转流手术存有争议,十二指肠转流手术为多[11],不加十二指肠转流手术也有成功的报道[12]。

转流方法分两种:一是空肠十二指肠吻合,即利用十二指肠破口与空肠行端侧或侧侧Roux-en-Y吻合术;另一种是十二指肠旷置术。手术基本均需要Kocher切口将十二指肠游离探查引流;发现时间过长、严重腹腔及腹膜后感染可行空肠造瘘,以便早期肠内营养。

本组病例中3例行开腹手术。例4患者StapferⅠ型,穿孔48 h再次手术,十二指肠修补,存在恶性梗阻性黄疸,因此行胆囊十二指肠吻合术、十二指肠旷置术、胃空肠吻合术。例2患者StapferⅡ型,例1术中发现皮下气肿后中转开腹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十二指肠探查、十二指肠造瘘、空肠造瘘术,术中未发现明显穿孔部位,未行十二指肠旷置术,术后仍有十二指肠瘘、腹膜后感染发生,且切口裂开,再次引流后方好转痊愈。例5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十二指肠旷置、胃空肠吻合、十二指肠造瘘、空肠造瘘术。

对于腹膜后及腹腔内炎症严重、发病时间较长的病例,我们推荐采用十二指肠旷置术,以减少高流量漏出的可能,同时于胰头后方留置引流管充分引流。空肠造瘘,早期肠内营养。对于开腹手术也未见到明确穿孔位置的病例,我们的教训提示最好也使用以上方法,不可存在侥幸心理。

早期发现与早期治疗是降低ERCP相关围十二指肠穿孔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决定性因素,保守治疗失败后的病死率较高,及时行外科手术可能是合理的选择。

猜你喜欢
空肠胆总管穿孔
胃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中不同食管-空肠吻合口加固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新疆某肉牛屠宰场空肠弯曲菌同源性分析及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
腹腔镜胆道术后医源性胆总管异物6例报告
超细鼻胃镜辅助胃窦直视法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的应用
早期护理对腹腔镜胆总管患者术后炎症应激的改善探讨
超声辅助法置入经鼻空肠营养管在急性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与护理研究
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术中配合及护理
胆总管结石,也许就是定时炸弹
頤和園十七孔橋再現“金光穿孔”景象
穿孔瓷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