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老年病患者的合理用药

2020-12-13 21:32邵建华王建春
老年医学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老年病依从性病情

邵建华,王建春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老年医学科,济南250021

合理用药是指医生给患者用药时,须兼顾到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适当性和经济性。其中,适当性指所选的药物、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和疗程均须适当。在临床工作中,由于病情需要,往往要同时给患者使用数种药物。多药合用时,可通过药效学和(或)药代动力学而产生相互作用。其中有些相互作用是有益的,既可增强疗效又可抵消彼此的不良反应;但不适当的合用则可能带来不良甚至是严重后果。对老年人,由于种种原因,多药合用时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其发生率比年轻人要高出2~3倍[1]。因此,为发挥药物的最大疗效,并避免或减少其不良反应,对老年患者的合理用药应引起老年病科医生的关注。

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2.54亿。由于老年人的组织器官老化、免疫功能降低、接触有害物质的时间较长等原因,易罹患一些慢性疾病,且常为多病共存。北京市三个社区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慢病患病率达91.7%,共病率达76.5%,患有三种以上慢病占54.9%[2]。且患病种类随增龄而增加。

多病共存必然会多药合用,从而增加药物相互作用的机会和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合用的药物越多,这种风险越大。据报道,合用5 种药物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合用6~10 种时为10%,11~15 种时为25%,16~20 种时为54%[2]。这些不良反应,根据合用的药物不同,在严重时可发生消化道或颅内出血、低血糖昏迷、高血压危象、严重低血压、心律失常、呼吸肌麻痹、骨骼肌溶解、严重肝肾损害等危及生命的险况。

除多药合用外,老年人的一些生理病理改变,例如生理功能减退、调节内环境稳定的功能降低、体内水分和肌肉成分减少及脂肪成分增加、血浆蛋白降低或肝肾功能减退等,均可促进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老年人的用药依从性差,以及常自行滥用一些药物、偏方或保健药,也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机会。

要做到合理用药,其前提是对疾病的确诊。老年患者的多病共存、病情复杂且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容易引起误诊、误治。因此,作为老年病科医生,要熟练大内科疾病的基本知识,了解各种疾病的不典型表现,才能做到及时确诊和正确选药。在多病共存的情况下,要分清主次,减少不必要的多药合用。同时,要学好临床药理学,熟悉老年病常用药的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特点,以及多药合用时如何正确搭配。我国于2018 年2 月发布了《中国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判断标准》,提出对我国老年人可造成不良反应的一些高风险药物,以及在疾病状态下,潜在不适当用药可能出现的风险和临床用药建议。该标准对老年人合理用药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对老年人用药还要把握以下几点:

1 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评估用药的目的、疗效以及是否持续使用 在某些情况下,用药既不需要也难以解决所有问题。因此,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由于老年人个体之间对药物的效应有较大的差异,故初始用药要遵循小剂量的原则,一般掌握在成年人用量的1/3~1/2或2/3~3/4,其后酌情再逐渐增至合适剂量。

2 要分清疾病的主次和轻重缓急,针对主要病情,做到少而精的用药 需多药合用时,尽量不超过5 种,并优先选用疗效确切且不良相互作用少的药物,做到合理搭配。即使病情危急而需合用许多药物,也宜在病情稳定后逐渐减下来。

3 要提高患者对服药的依从性 老年人因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或用药方案复杂等原因,易导致药物的漏服、多服或误服。为此,应简化用药方案。除减少不必要用药外,尽量采用缓释片或长效药物,将每日服药次数减至最少。并帮助患者建立用药卡片,标明药物的服用时间和用量。此外,应劝导患者勿随意自行加服一些药物、偏方或保健药。家属也要协助患者提高用药的依从性。

4 用药过程中要严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一旦出现某些新症状或新表现,除要考虑病情的发展,也要警惕是否为药物不良反应。对二者须进行鉴别,以便及时停用相关药物而非错误地再增加用药。

5 要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 有条件时,可请临床药师参加查房、会诊,参与制定制度或审核药物的治疗方案,以便使用药更加合理。

猜你喜欢
老年病依从性病情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内科老年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探讨
Joseph F. Engelberger
血清TSH对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病情的影响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Ⅱ~Ⅲ期NSCLC患者术后辅助化疗依从性分析
精神护理对老年病诱发的抑郁症患者的研究
不寐的病情观察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