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的三个维度

2020-12-14 00:03何志红
长沙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伦理留学生

何志红

(衡阳师范学院党政办公室,湖南 衡阳 421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尤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留学生教育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契机。根据2019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上公布的数据,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比2017年增加了3013人,增长比例为0.62%(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我国的留学生教育承担着服务国家战略的时代使命。发展留学生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更有利于我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战略发展。为维护国家声望和社会稳定、保障留学生教育质量,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2019年5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阐明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刻哲理,提出了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1],这对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无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由于国别和民族的不同,来华留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这会与我们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方式发生激烈碰撞,为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带来挑战。

目前,已有诸多学者从意义、内容及策略等角度对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进行了深入阐述,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观点。比如,翟国从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方法创新等角度提出了开展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策略[2]。李慧琳等建议把优秀文化渗透到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中,做到“润物无声”[3]。李宝贵等从提升亲和力与针对性的角度提出了破解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瓶颈的策略[4]。冯洁认为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注重战略性、讲求实效性[5]。曹静认为利用网络平台可以丰富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形式,也能有效监管实施教育的主体[6]。王春刚等从构成要素、价值分析与教育方法等维度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了论述,为教育者提供了一些具体而有效的策略[7-9]。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笔者以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从教育目标、教育伦理和教育方法等三个维度对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作进一步研究。

一 求同存异,厘清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目标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其终极目标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有三种存在形态,对应三种发展方式,其中“全面而自由的发展”[10]683是人存在的最高形态,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它是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这里所说的自由发展并非漫无目的的随意发展,它必然受到社会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和文明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应该求同存异,在教育目标层面做好顶层规划与设计,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有利于对教育结果进行测量与评价,施教主体也才能更好地灵活运用思想教育策略。

我国教育目标的分类[11]286-290借鉴了布鲁姆(Benjamin Bloom)与加涅(Robert M.Gagnè)等学者的主要思想,在情感领域主要分为接受、反应、爱好、个性化等四类。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主要属于情感领域。我们将从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对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要用尊重与包容夯实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情感基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提到“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12]。尊重与包容是“接受”的前提,且尊重与包容是双向的。一方面,施教者要尊重来华留学生的文化习惯,包容他们的一些思维与行为方式;另一方面,要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引导来华留学生逐步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使其从情感深处愿意关注我们的文化与文明,并逐渐产生情感共鸣。从心理学视角讲[13]157-163,我们就是要让来华留学生愿意注意身边特殊的现象和“刺激”(即中国文化),进而使来华留学生慢慢“接受”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育出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积极的“他我形象”,使之与我们的“自我形象”契合,从而提升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国际声誉。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懂华”的过程。

其次,要通过交流互鉴帮助来华留学生吸收与重构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新形象。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明确指出,一种文明“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14]。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交流、互学互鉴,并在此基础上帮助来华留学生正确理解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进而使他们有效吸收与接受我们的文化文明。只有这样,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才能被来华留学生吸收与重构,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个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来华留学生“知华”的过程。

最后,要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14],让来华留学生欣赏、喜欢并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这里所说的“欣赏”和“喜欢”实际上就是让来华留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育活动并从中获得情感满足。这个过程可以用“爱华”二字来概括。这与前文所述的布鲁姆“反应”之说本质上是一致的,也与心理学的接受反应理论[13]351-353是一致的。当来华留学生对接收到的外部信息有了正确的“反应”之后,他们才可能当好文化使者,才能水到渠成地自觉把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向世界传播。

概而言之,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可以设置为尊重与包容、理解与接受、爱好与传播三个层级。目标达成过程就是从“懂华”到“知华”再到“爱华”并自觉“传播”的过程。笔者认为,这样设置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目标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教育主体的“文化基因”,也有利于施教者把握教学策略,进行相应的教育测量与评价。

二 平等交流,建立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伦理

《乐纪》有云:“乐者,通伦理者也。”[15]100这是中国最早提出“伦理”一词的文献。所谓伦理,就是人伦道德之理,通常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是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所谓教育伦理,就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准则。教育伦理对师生行为具有规范和评价作用,它既可以贬抑教育行为之恶,也可以显扬教育行为之善。因此,在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中,教育伦理不容忽视。我们不仅要重视“教以道德”,更应该重视“道德地教”。

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在本质上包含了伦理维度。这里所说的交流互鉴意指多种文明的融合与碰撞,并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平等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14]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同样要遵循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这就是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伦理。

用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来审视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尊重和平等这两个伦理准则就是其内在要求。平等是尊重的前提,尊重是平等的内在属性。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明确指出:“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14]来华留学生不是被动学习的客体,而是文明平等交流中的两个主体之一,是文化交流的使者。所以,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实践中,高校应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灌输”与“宣读”模式向“讨论”与“对话”模式转变,让施教者和受教者善于针对身边的事情展开多角度的讨论和思考,使不同文明交流碰撞、融合共生。施教者不能以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凌驾于受教者之上,执意改造受教者的思想与认知,而是应该与受教者对话、沟通,使其真正理解、接受、认同我们的文化,进而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与共生,顺利完成教育目标;反之,则会造成教育伦理失范,人为地制造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鸿沟,也就不利于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传播。

三 突破藩篱,创新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现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径[16]。正确运用教育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的和完成教育任务意义重大。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以理论讲述为主,这种方法对宣传正确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发挥了重要作用[17],但不能较好地激发受教者的参与热情,导致受教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育过程就略显枯燥乏味、活力不够。

来华留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如果对他们仍然采用“宣讲”式的教育方法,不仅很难激发他们的兴趣,甚至可能引起他们的反感。如果我们用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做指引,充分尊重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差异和思维差异,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

首先,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强调交流,提倡互学互鉴,鼓励在实践中实现文明的交流融合与共同发展。从思想教育的视角来看,这就是要把实践作为思想教育的关键手段,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也应该注重社会实践,鼓励来华留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田野”,在生活、生产、志愿活动等各种社会实践中理解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领悟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这和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简单地说,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把中国元素、中国“基因”贯穿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全过程。

其次,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所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14]这精准地道出了文明发展的逻辑链,也蕴含了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属于情感和意识形态范畴,而思想情操与个性品质的培养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高校设置良好的教育情境来开展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引导来华留学生自觉地从情境中吸取有益的精神营养。这类情境应该贴近生活实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交流性。从方法论来说,这就是要把沟通与交流作为思想教育的另一个关键手段,通过交流对话让来华留学生完成信息的获取、更新与重构,进而实现道德和情感层面的认同。

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因此,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中,创新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方法,是“互联网+”时代思想教育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新媒体时代网络发达,微博、微信、微课、抖音、虚拟社区等载体都可以成为信息、知识、思想传播的载体。这些信息形象直观,增强了思想教育的感染力、趣味性和吸引力;即时的评论、互动也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深度,促进文化交流融合。当然,这对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工作素养和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一起交流学习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文化冲突,尤其是在跨文化适应期,这一时期里的思想教育必须尤为重视。如果我们遵循平等、发展、协调、互帮互助等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主要理念,不仅可以逐步消除由思维差异带来的思想教育屏障,还可以事半功倍地培养出高质量的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化留学生人才。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伦理留学生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留学生的“捡”生活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