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推拿治疗腹股沟斜疝1例

2020-12-14 00:58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37期
关键词:气海关元疝气

钟 燕

(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1 病例介绍

患者李某,男,80岁,于2019年1月以“右侧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突出3年”就诊。患者自诉3年前开始发现右侧腹股沟区有一包块突出,质软,无压痛,可推动,局部无红肿不适,包块站立时明显,平卧消失,时有下腹部隐痛不适,无腹胀,当时未引起重视及诊治。病程期间症状无好转。就诊时,患者精神软,双下肢乏力,气短,动则加剧,站立位右侧腹股沟可见包块突出,按之柔软,无压痛,不红不热,自觉重坠,时有少腹阴囊牵引痛,站立或咳嗽时包块明显,平卧位时包块自行回纳消失,纳寐差,大便稀溏,夜尿多,3~4次/夜,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腹股沟斜疝;中医诊断:疝气,辩证中气下陷。

治疗方法:采用针灸和推拿疗法相结合。针刺取穴:以关元、三角灸、气冲、三阴交、大墩为主穴。热敏灸取穴:百会、关元、气海、大敦、三阴交等,以上穴位交替使用,每次1个。热敏灸操作:按照热敏灸技术要点中“十六字技术要诀”对上述诸穴进行热敏探查,标记热敏穴位,再施温和灸,灸至热敏感消失[1];15天为1个疗程。推拿采用一天推前面,一天推后面的方法,前后交替进行;15天为1个疗程。推拿前面操作:(1)取穴及部位:中脘、鸠尾、气海、关元等,腹部、腹股沟区;(2)主要手法:揉、托、振、摩等手法;(3)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医者先用轻刺激手法掌揉法顺着经络线自上而下揉腹部;后用拇指点揉法鸠尾、中脘、气海、关元等穴位,刺激量宜轻,以酸胀为度;再用点按法点按腹股沟区;再接着五指并拢,以小指及小鱼际尺侧为着力部位,令患者深呼吸,当吸气过程中,医者在小腹部下缘自上而下逆时针方向用力摩动,顺势将之托起;用振法振腹部;最后再逆时针摩腹。推拿后面操作:(1)取穴及部位:脾俞、胃俞、气海俞、关元俞等,背部、腰部、肩胛部;(2)主要手法:揉、按、擦等手法;(3)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医者先用揉法掌揉背部膀胱经,手法宜轻柔;再按揉脾俞、胃俞、气海俞、关元俞等穴区。以上法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包块消失,少腹部无疼痛不适,为巩固疗效,继续接受1疗程治疗。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2 案例分析

腹股沟斜疝是指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传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2]。老年人体质较差,且多合并一种或多种

慢性疾病者,肌肉萎缩,腹壁肌肉不能提供强有力的张力,在发生咳喘、用力排便时可导致腹内压力增高,更易形成腹股沟斜疝[3]。中医又称为“疝气”、“偏坠”、“小肠气”等。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肌弱筋缓,失于摄纳。本案患者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此为中气下陷之征,因先天禀赋不足,年迈体衰,肝肾亏虚,致脾胃功能减弱,气虚下陷,筋脉弛缓,不能固摄而成疝气。疝气病位在任脉和足厥阴肝经。《素问·骨空论篇》云:“任脉为病,内结七疝。”足厥阴肝经过阴器,抵小腹,布胸胁,肝脉受邪,经气不利,则胸胁胀满,疝气,少腹疼痛。治疗当以散结消肿,补中益气,升陷固摄原则。

热敏灸是采用点燃的艾条悬灸热敏穴位,激发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不热远处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感觉等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灸量,从而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疗法。艾灸疗法具有温经散寒、益气温阳、升阳举陷的作用。艾灸取百会、关元、气海、大敦、三阴交等。百会位于头顶,为督脉经穴,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会元针灸学》曰:“百会者,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故名百会。”故艾灸百会穴具有益气升阳的作用。

推拿主要通过手法的刺激改变患者体内的能量聚集和物质的分布,并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起到调整脏腑、行气活血的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通过采用揉法、摩法在腹部中脘、气海、关元、天枢等穴做顺时针方向的治疗;在腰部膀胱经用擦法、按法、揉法等手法,起到调整脏腑、健脾和胃、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在小腹部下缘自上而下逆时针方向用力托摩,达到升提的作用。

综上所述,采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腹股沟斜疝,本方法施术安全、操作方便、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和复发率低、年老体弱患者易于接受,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气海关元疝气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气海俞穴针刺深度研究
疝气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正确治疗
疝手术后注意事项
疝气患者能运动吗?
防“春困”,这些穴位按起来
宝宝得了疝气怎么办?
自我按摩治疗前列腺病
夏秋之交 灸关元壮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