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包膜形成手术治疗体会

2020-12-14 15:19鹏,沈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13期
关键词:电凝硬膜骨瓣

孙 鹏,沈 振

(珲春市人民医院,吉林 延边 133300)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常见于高龄病人。但有包膜形成的病人比较少见,我院自2015年~2018年共收治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包膜形成病人,其中5例行大骨瓣血肿清除包膜切除手术治疗,1例行钻孔引流治疗,均达到满意效果,现就诊疗经验体会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均为男性,年龄55~87岁,其中5例有明确外伤史。病程2~6个月。2例因内科疾病就诊时发现。

1.2 临床表现

肢体障碍、智力异常5例,头晕头痛1例。合并高血压3例,合并轻度心肺疾病4例,合并中度心肺疾病1例。CT表现4例为额颞顶大片新月样低密度影,2例为额颞顶新月样混杂密度影。术前MRI检查可见包膜形成,确定诊断。

1.3 手术方法

其中5例均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并包膜切除。额颞顶部常规问号瓣开颅,建议骨瓣尽量要大,可结合影像资料选择。电凝脑膜中动脉主要分支,星形打开硬膜,注意硬膜与包膜间可能有导血管生成,应及时发现电凝离断。翻开硬膜,可见硬膜下血肿包膜,包膜外壁可放射状切开,清除包膜内血肿腔内凝块及血肿,外壁可分块向四周骨窗缘剥离切除,近颅底及矢状窦处可不必完全剥离,保留边缘,避免出血,将内壁挑起后放射状剪开,分块向四周剥离,无黏连处可完整剥离,近颅底及矢状窦处可与外壁边缘一起保留,电凝残留包膜边缘。本组4例病人基本完全切除包膜,对于额极及近矢状窦处包膜边缘予以保留。冲洗清亮,悬吊硬膜,还纳骨瓣并固定。1例病人包膜内壁黏连较重,予以切开减压。1例病人因年龄较大,合并中度心肺疾病,家属拒绝开颅手术,给予顶结节及额角钻孔灌流冲洗引流,额角处单纯钻孔,术中灌流冲洗,未予留置引流管。

2 结 果

5例开颅术后病人术后复查4例无血肿残留,1例并少量硬膜下积液,3个月随访积液吸收。钻孔引流病人术后3天拔除引流管。病人神经体征明显恢复,复查CT残留少量硬膜下积液,无神经体征,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无神经体征。

3 讨 论

老年人因脑萎缩颅腔容积及代偿间隙增大,临床体征常出现较晚,又因记忆力减退导致受伤机制及发病时间表述不清。病程过长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包膜形成提供了时间。在病理变化中整个硬膜下血肿随纤维化而收缩,壁增厚,中间的血液分解产物未完全吸收,形成积液腔,血肿内水分经包膜吸收而干涸呈黄褐色干酪样产物。

CT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对于血肿包膜的形成诊断尚有欠缺,MRI有助于进一步确定是否有包膜形成。确定是否有包膜形成是决定手术方式选择的前提条件。完善MRI检查有助于更好的选择治疗方式。

骨瓣开颅手术适用于包膜形成的慢性硬膜下血肿,对于自身条件差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病人,充分的灌流冲洗引流也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包膜常与硬膜及脑表蛛网膜黏连,形成导血管,术中剥离应缓慢、轻柔、细致,充分电凝止血,避免剥离过程中广泛出血,尤其近颅底处包膜与脑膜间导血管位置较深,处理时要观察仔细,脑膜端要电凝彻底。包膜反折处不易剥离时不要强行剥离,可以保留反折处边缘0.5厘米,予以电凝。部分病人包膜存在局部钙化,如不易切除不可强行切除,引起出血及术后功能的影响。术后残留少许硬膜下积液或血肿对于老年人无明显占位效应,可以不用处理。脑膜中动脉分支的阻断,可以破坏血肿外膜的血供,可减少术中及术后在出血的发生率。对于内壁不易剥离的病人,可以切开减压,不必刻意要求完全剥离,一样可以解除脑表压迫。对于高血压病人,可预防性应用钙离子拮抗剂,改善脑血流灌注,缓解脑血管痉挛。应积极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术后在出血、脑血管痉挛、癫痫、脑过度灌注等并发症。

综上所诉,慢性硬膜下血肿包膜形成的治疗,要保证术前的诊断,结合CT及MRI检查,结合病人情况决定手术方式。无论大骨瓣开颅还是钻孔引流,只要达到解除占位压迫的目的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老年人颅内空间大,血肿不必刻意追求完全清除,没有继发出血的情况下,残留少量血肿也是可行的。

猜你喜欢
电凝硬膜骨瓣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胃镜电凝止血联合镜下蒙脱石散创面给药治疗胃溃疡出血的疗效分析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电凝止血和缝合止血对腹腔镜卵巢成熟畸胎瘤剥除术患者卵巢储备功能影响观察
蒙医结合微创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0例分析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去骨瓣减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双极电凝联合五黄油纱条鼻腔填塞治疗鼻出血的效果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