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丰县农业技术推广平台推动水稻机插秧技术应用成效

2020-12-14 07:03刘少龙王加竹金荣芬
云南农业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技术推广水稻主体

刘少龙,保 琼,王加竹,金荣芬

(1. 禄丰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云南禄丰651299;2. 禄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禄丰651299)

禄丰县地处滇中高原腹地,坐落在金沙江、红河两大水系上游的分水岭地段,是高原粳稻种植的适宜区。全县国土面积3 536 km2,总人口43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 万人。总耕地面积2.87 万hm2,水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常年水稻面积在1.2 万hm2左右,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为解决农业生产劳动力季节性短缺,水稻生产用工成本高、比较效益下降等问题,禄丰县积极探索推广机械插秧集成技术[1],不断扩大推广应用面积,逐步完善生产组织方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禄丰县机插秧技术推广和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取得初步成效

1.1 技术瓶颈实现突破

禄丰县2010 年开展水稻机插秧试验示范以来,不断突破机插秧秧田软塑盘泥浆育秧、硬盘机械化播种工厂化育秧等机插秧技术瓶颈。通过9 年来在不同海拔和区域同田产量对比和成本测算,机插秧较手插秧增产幅度达9%以上,在育秧和插秧环节节本6 000元·hm-2左右(表 1,表 2)。

1.2 技术集成高度融合

机插秧是现代农业生产集成技术的体现,需要各部门和多个农业技术的协作融合。禄丰县在农业局的统一组织下,农技、农机、土肥、植保等技术部门紧密配合,以育秧技术、机插技术为核心,融合新品种推广、农机全程化(机耕、机插、机收)、精确定量技术、测土配方、绿色植保防控、统防统治等技术,实现了农技、农机和植保的有机融合,把农业技术集成优势转化为生产效益的倍增。

表1 禄丰县2014—2018 年机插秧与手插秧单产同田对比

表2 禄丰县水稻机插秧与手插秧生产成本对比

1.3 生产方式得到优化

以服务型合作社为载体,水稻生产的育秧、插秧、病虫害防控、收割等环节由单户分散实施,转变为集中、统一、标准化组织实施,有效保障技术措施推广应用的质量水平,减轻了科技人员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组织发动群众的工作压力。

1.4 推广面积迅速扩大

禄丰县从2010 年开展3.33 hm2水稻机插秧试验示范开始,2018 年推广面积达到0.2 万hm2,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18.3%。其中金山科甲、岔河,中村河西3 个村实现了水稻机插秧全覆盖。组织实施水稻商品化集中育秧22.67 hm2。9 年来累计完成机插秧推广面积0.93 万hm2,有力地促进了水稻单产的提高和群众增收。

1.5 新型经营主体较快成长

机插秧集中育秧、机插等社会化服务,催生了一批水稻生产全程服务新型经营主体,新型经营主体加速了机插秧技术推广进程。当前,全县有水稻生产全程服务型专业合作社12 个,插秧机保有量达120台(其中乘坐式插秧机65 台),其他大中型农业机械315 台,能承接和覆盖2 666.7 hm2水稻从耕到收全程机械化服务。12 个合作社流转173.3 hm2用于粮食生产(水稻和小麦),拓宽了增收渠道,促进了新型经营主体的成长。

2 主要做法

2.1 融合技术资源,突破机插秧技术瓶颈

通过融合农艺、农机、植保等技术资源,围绕水稻高产、节本、高效、环保目标,不断突破机插秧各环节的技术瓶颈,使各项技术在生产中得到交叉融合应用。

县农业局——统一牵头进行技术部门的融合、项目统筹整合及技术服务督查跟进;机插秧社会化服务成本测算。

农艺——育秧、中后期水肥管理技术。

农机——机械操作、机插技术。

植保——绿色防控、全程统防技术、无人机统防应用技术。

2.2 整合项目资金,全力推进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应用

禄丰县充分整合农机补贴、科技增粮、病虫害统防等项目资金,使合作社、项目区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进一步推动机插秧技术的推广。

农机购置补贴——除享受国家30%左右补贴外,省级补贴优先插秧机、播种机,使插秧机购置补贴达到50%~55%;

集中育秧项目资金——采购种子、秧盘按计划免费提供给集中育秧的新型经营主体,由县农业局通过测算,合理控制向群众收取育秧成本(1 500~2 250元·hm-2);

水稻高产创建项目资金——采购种子、秧盘缺口提供给集中育秧的新型经营主体;采购配方肥对实施机插秧的种植户进行物化补助;

测土配方项目资金——采购配方肥对实施机插秧的种植户进行物化补助;

大春绿色防控及统防统治项目资金——在项目区实施绿色防控;通过招投标方式,对实施机插的水稻面积进行免费统防1~2 次。

2.3 不断调整推广方式,适应实际生产需要

育秧——从一个点统一集中育秧转变为多个点大分散小集中分批育秧。解决秧苗运输成本高,秧苗损伤大的问题。2013 年全县1 个点、1 个合作社集中育秧,2015 年分散到全县23 个育秧点,8 个合作社集中育秧。

关键技术培训——由重点培训县、乡科技人员转变为重点培训合作社、村级科技人员;由以会议培训为主转变为现场实际动手操作培训。有效解决县、乡技术人员指导面大,实际大面积育秧、机插的合作社动手能力差,技术掌握不到位,质量不高的问题。2014—2015 年育秧技术、机插技术、统防技术现场培训,参训人员全部下田进行实际操作。

落实面积——由县、乡2 级科技部门为主转变为以合作社为主,县、乡、村3 级联动机制;由先服务后收费转变为先预收后服务的组织方式。有效杜绝了群众虚报面积和不履行服务协议的现象,进一步提高了新型经营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夯实新型经营主体的群众基础,增强了新型经营主体的造血功能。目前,机插秧面积、品种到户的统计、育秧和插秧服务费用的收取等前期主要由合作社完成。

工作推进——由全面铺开转变为重点突破,兼顾全县。2014 年开始,根据群众基础、生产基础、乡村组织协调能力等条件,对重点村、重点区域实施机插秧整村推进和片区整体推进,在金山科甲、仁兴彰保巩固了2 个机插秧大面积连片示范区和金山科甲、岔河,中村河西3 个机插秧全覆盖村。有力地促进了技术资源向重点区域倾斜,带动了全县机插秧的快速推广应用。

2.4 强化宣传培训,群众基础不断增强

充分利用电视、现场观摩、技术培训等形式,多渠道对机插秧技术进行宣传,让群众了解机插秧在生产中节本增效的作用,使更多群众自愿接受这项技术,改变了技术推广靠行政干预的工作局面。

2.5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集成技术推广平台

通过机插秧推广过程中集中商品化育秧、机插2个社会化服务环节,催生了农业服务型经营主体,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又为现代农业集成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搭建了平台,使基层农机人员从繁重的发动组织群众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技术指导和研究工作中去。

3 几点体会

3.1 推广机制是基础

机插秧是一项集成度和融合度较高现代农业技术,需要多个技术的交叉融合应用和多部门的协调配合,统一的融合、协调机制,是水稻机插秧技术成功、成熟、完善的基础。

3.2 技术和方式创新是关键

坚持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的技术研究方向,把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用技术的研究和方式的转变加以解决。

泥浆育秧技术的研究—— 解决机插秧育秧难问题;

工厂化育秧技术的研究——解决秧田育秧秧苗素质不高、泥浆育秧用工成本高问题;

育秧基质的研究——解决泥浆育秧破坏耕作层,土壤作为基质、重量大、搬运成本高问题;

无人机统防技术——解决防效差、统防效率低、人工成本高、对作业人员危害大问题;

绿色防控技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育秧方式转变——解决运秧成本高、秧苗损伤大问题;

组织方式的转变——解决新型经营主体适应市场、开拓市场能力不足问题。

3.3 新型经营主体是平台

现代农业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涉及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和社会化服务,把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技术推广平台,机插秧才能从试验示范推广到大面积生产应用。

3.4 技术人才队伍是保障

培养有钻研、奉献精神的技术骨干,才能支撑机插秧技术推广和技术创新的需要。

3.5 实现“双赢”是目的

机插秧的推广应用不仅要实现水稻节本增效、粮食增产增收,也需要使新型经营主体有合理的经济利益空间,实现社会效益和经营主体经济效益的“双赢”。机插秧技术实现节本增效,促农增收,把技术根植于民,技术推广就有了牢固的基础;经营主体在社会化服务中有收益才能存活,技术推广也就有了平台。

猜你喜欢
技术推广水稻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十四五”规划
论碳审计主体
关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思考与探究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样实现机插
何谓“主体间性”
一季水稻
水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