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优生:告别年龄优势,凭实力取胜

2020-12-14 04:13彭一皓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0年7期
关键词:偏科物理同学

彭一皓

本科毕业前夕,向优生在读研和工作间纠结不已。直接工作,知识储备够吗?读研,意味着还不能为家中分担经济压力。

“念了研究生之后你想做什么?”“教书,就算念了博士,还是想教书。”“那你现在就能去。”摇摆中,来自导师的“灵魂拷问”,让向优生下定了决心。在校园工作,每天面向朝气蓬勃的孩子们,教书育人,是向优生眼中最幸福的工作。

亲自体验是最好的理解方式

向优生的学生们最清楚,凡是能用实验演示的习题,向老师绝不会简单口头讲解,这是向優生给自己定下的教学标准与要求,“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我想让学生们知道,习题所设置的问题,并不是我们凭空捏造的,它确实在自然界存在,同时等待着我们解决。”向优生很少用现有的实验,他想,既然要做,就要做过程更有趣、效果更明显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学生们不仅喜欢,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

上《欧姆定律在串联电路中的应用》一课时,为了向学生们更形象地展现“超过量程”的概念,向优生便动手改装了一个滑动变阻器,并利用了其自制的一款特殊的电子秤。课上,一个瘦弱的学生站上去,电子秤正常显示;向优生站上去,电子秤却因为他重量超过设定,直接爆表了。哄堂大笑中,学生们很快明白了书本上寥寥几句话的概念。

在对教学实验进行改进时,为了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向优生常常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他动手能力强,受身为木工的父亲影响,向优生从小就对手工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小学时,同学们看了武侠剧,纷纷想拥有一把主人公的同款剑,向优生便主动提出要帮助小伙伴们实现愿望。那几天回到家,向优生顾不上吃饭、作业,一心忙着赶制木剑,连着几天熬夜,成功给全班同学每人制作了一把。

成长中,这样的“壮举”不止一次,还有班里人手一把的“木枪”;爷爷门前河流架起的小桥……谈起这座小桥, 70多岁的爷爷对于孙子向优生的执着仍旧记忆犹新:门前的小河缺一座桥,去对岸成了件麻烦事,向优生惦记已久。于是,终于等到放暑假,三伏天的盛夏,向优生每天顶着烈日,从桥桩开始建设,到最后成功架起一座桥,花了整整一个月。为了让爷爷钓鱼方便,向优生还贴心地在桥中间架起一个小亭子。

这些童年的劳动经历,为向优生后来的物理学习奠定了充分的生活基础。“物理的学习离不开生活,比如小时候修桥的经历,让我对杠杠和力学知识有了特别深刻的认识与体会;做钓鱼的鱼钩时,又让我明白了浮力的原理。”从小到大的动手和实验经历,深深地影响了向优生的物理教学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是最好的动力,而亲自体验是最好的理解方式。

在进行《功》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们更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做功”,课堂一开始,向优生设置了名为“当回山城小棒棒,比比谁的‘武功高”的游戏。游戏中,参与体验的学生们需要将扁担抗在肩上,而扁担的两头各挂着一桶水。小棒棒们的脸上流露出吃力的表情,向优生借此向其他同学提问,“两位同学很用力地在挑水,这是否叫做功呢?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到底什么才叫做功”。由此,关于“做功”的教学被顺势引入。

生活不能没有仪式感,其实,有时候学习也需要仪式感。为了更好地营造物理学习氛围,向优生在班上成立了一个“皇家物理学会”,凡是热爱物理的同学,都是“皇家物理学会”的一员。因为名字取得响亮又霸气,会员们都不希望被其他人评价“名不符实”,于是,大家对物理学习越发上心,甚至到了逐渐趋于追求完美的境地。

比起分数,向优生更多地在教会学生们“热爱”。在他看来,唯有热爱,才能让人走得更远,他创立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叫“优生课堂悟理求真”,工作再忙,他也会定期在公号上写一些关于诺贝尔物理学家的故事、成长经历,以及介绍一些最前沿的科技动态等,一切能够吸引学生的方法,向优生都愿意尝试。“学习一定不能一味追求中考、高考,重点是教会学生对知识探索的热爱,他们一旦感兴趣了,自己就会钻研。”

每颗星都闪亮

都说“自己生的孩子最好看”,这个定理放在老师们身上,那就是自己带的学生们,怎么看怎么可爱。“成绩不好的学生您也认为可爱吗?”被记者问道,向优生马上细数起来,“你看,这班上最后一名的女生,虽说成绩不好还谈恋爱吧,但性格特别好啊;有个男孩子虽说贪玩,但足球踢得可棒了;对了,还有个学生总爱学社会大哥那种做派,但架不住唱歌好听……”在向优生眼中,每个学生,都各有各的可爱。

在学生身上,向优生向来有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班上有个姓肖的男孩,偏科严重且自负,课上不爱听老师的教学,总是埋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据了解,肖同学之前遇到的老师,大多对他采取“泼冷水”的冷处理政策,然而,“冷水”非但没让肖同学改变,更是让他觉得自己不被他人理解。向优生接手班级后,发现肖同学虽然偏科,但思维敏捷活跃,完全是专科型人才。于是,他在课上总是毫不吝啬对肖同学的赞美,甚至还给他取了个“肖因斯坦”的昵称。

受到鼓励的的“肖因斯坦”在偏科的数学、物理上越发投入,又入选了学校的竞赛队。向优生将一切看在眼中,显然,时机已经成熟了,接下来,向优生开始鼓励“肖因斯坦”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告诉他就算是不擅长的科目也要试着努力去听。就这样,慢慢地,在向优生的鼓励和要求下,“肖因斯坦”的其他科目也逐渐进步,语文成绩更是从之前的七八十分进步到一百一十分。

毕业时,“肖因斯坦”送给了向优生一个小音箱,上面刻了四个字,“亦师亦友”。来自学生的肯定,是身为老师在教育路上收到的最棒的礼物。回忆起“肖因斯坦”的故事,向优生由衷感慨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有些孩子虽然偏科,但也正表明了孩子有擅长的方面,老师应该鼓励和赞美孩子们所擅长的领域,之后再适时地勉励他们全面发展,切忌给这类孩子泼冷水,‘你就会xxx,有什么用?考试就考这一科吗?”

爱之深,责之切。因为对孩子们由衷地关爱,每每看到荒废学业的孩子,向优生在一旁着急不已,“现在的孩子们家庭条件大多不错,不像我们那时候,读书的机会太宝贵了,所以特别珍惜。但如今的孩子体会不到读书来之不易的那种感觉,很多时候对学习没有那么上心。”虽然不赞成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中考、高考,但向优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却相当在乎,有学生抱怨学习考试太苦时,向优生就会表现出严厉的一面,“除了中国,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孩子也会经历中考、高考,我们的时间、精力不一定要全部耗费在它上面,但这却是我们必须要认真面对的事情。”

但需要注意的是,切忌在没有了解时横加批评。不了解,就不会知道一个孩子的状态是因为什么。比如,学习懈怠的学生可能正面临着父母离异;脾气暴躁顶撞老师的学生可能是心理调解出了问题……严厉的前提,一定是对学生的尊重与倾听。在向优生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容轻视的完整且独立的人格。

前几年带每届学生时,初次见面,向优生的开场白总少不了说,“同学们好,我比大家大不了几岁,你们叫我向老师、向哥,又或者别的什么称呼,都行。”但现在再不敢那么说了,向优生自嘲,“比学生们大了一半了,年龄、颜值优势已经荡然无存”。在他看来,如今这个年龄,只能靠实力取胜了。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向优生一直在思考,“教书几年后,难免会遇到瓶颈期。”今年,向优生开始梳理这几年的教学心得,同时打算重新拾起学业念研究生,在专业上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有实力的老师讲课时所散发的个人魅力,是吸引学生听课的最有效方式”。

猜你喜欢
偏科物理同学
留言板
偏科生逆袭指南
偏科生逆袭指南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偏科
偏科
物理必修1、必修2第一轮复习检测题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