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创新

2020-12-15 06:58邓亚娟张顺锋唐延东余婞
卷宗 2020年25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高职院校

邓亚娟 张顺锋 唐延东 余婞

摘 要:高职院校参与当地精准扶贫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胜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机遇。国家层面战略耦合及联动对接,高职教育的功能定位和自身发展需要,乡村自身的多重价值,要求高职院校积极参与乡村战略实施,发挥自身积极作用。大力培养参与、服务乡村振兴实施中所需各类人才,帮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乡风文明与校园文化建设相互促进,推动乡村形成有效治理,依托院校及师生为农村振兴营造社会舆论。

关键词:高职院校 乡村振兴战略 精准扶贫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5.219

基金项目: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2019年立项课题“高职教育院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创新研究——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对口帮扶罗圈岩村为例”(项目编号:GZY19B19)。

1 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

1.1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再次吹响了实现乡村现代化的集结号。市场经济发展内在规律作用下,乡村全方位凋敝、衰落的趋势一直未得到根本扭转。乡村空心化,乡村的价值被虚化,乡愁的网络表达成为人们对乡村美好建构地消极想象。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乡发展经验和教训,政府必须发挥积极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吸引撬动更多社会资源协同努力,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各种积极力量,共同聚焦乡村振兴事业。

1.2 高职院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经验教训

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求各部门、各领域、各单位等都参与到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大局中来,会战如期保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高职院校发挥自身优势,领命承担起“一对一”精准扶贫任务。《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办好深度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明确职业教育在攻克深度贫困地区堡垒中的突击作用,通过帮扶贫困人群掌握一技之长,依靠技能实现就业创业带动稳定脱贫。高职院校是实施职业教育的主体,创新体制机制,为贫困人群送去“一技之长”技能大礼包。

高职院校是政府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自身缺乏资金来源,在精准扶贫中更多发挥平台和枢纽作用。立足自身优势,接收整合各种扶贫资源,以项目制形式为主组织实施[1]。高职院校参与精准扶贫的优势有:第一,人力资源优势,双师型专业人才能够发挥各自专业领域的人力优势,带动乡村发展;第二,信息化建设优势,院校本身的信息化建设与运行,又兼有信息化方面专业人才,能够将信息化最新技术应用于乡村,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第三,在校师生人口数量优势,以“以购代赈”模式购买农村农产品及加工品,以满足在校师生饮食所需;第四,宣传舆论优势,可以将乡村以高职院校为平台和枢纽进行向外展示,人人成为代言人,人人参与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扩大社会影响力,形成乡村新风貌社会舆论。同时,高职院校参与精准扶贫中也存在不足之处。第一,扶贫任务是应急型工作要求,并非常规学校发展工作,带有较强政治任务特征,是政治性应急工作。第二,高职院校与乡村处于不同的社会生态系统之中,嵌入式开展工作模式特征明显,导致具体的扶贫带有突生性质,需要各方面的融合贯通。第三,扶贫工作仍籍由各种行政性力量推动开展,院校参与主体性弱,具体的扶贫工作有可能在现实中衍化为个人谋求政治资本、实现职位升迁的渠道。第四,无法真正深入乡村建设中来,参与性仍不足,这由扶贫的任务属性决定。扶贫任务像项目一般,有时间周期,到了时间,评估考核通过后,这一个任务项目就终结了。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参与当地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引发了各方面的积极变化,促进脱贫攻坚取得战斗胜利,也反过来提升了院校的内涵,为院校发展带来更多资源和机遇,学生也在这个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1.3 高职院校迎来发展新机遇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称“职教20条”)明确提出,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我国高职院校迎来发展新机遇。

1)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历史任务。提升我国全球产业链分工位序,提高我国产品附加值,这都离不开更多更高质量技能型工匠人才支撐。借鉴德国等制造业强国的工匠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经验,构建科学合理有效高职教育体系,培养国家需要的符合市场要求的高水平工匠技能人才。

2)高职院校肩负起创新大国建设的历史重任。高职院校发展要与企业搭建合作平台,与企业研发协同,提升高职院校实际创新能力,提升我国创新的潜力,将蕴藏于我国民众中的创新能量激发出来,形成创新的社会文化。

3)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未来大量中等收入群体公民的职责。技能是就业的保证,高质量就业离不开对市场急需技能的掌握。

综合来讲,面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高职院校抓住发展机遇,自觉参与到乡村振兴大局中来。这既是高职院校大发展的机遇,也是国家层面各个领域相互协作的需要。

2 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分析

2.1 国家层面战略耦合及联动对接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国目前实施的七大战略,即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这些战略具有内在关联,尤其是教育强国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战略耦合,能够在实施层面实现联动对接。发展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发展培养所需各类人才,而乡村振兴所需人才可以由高职院校完成培育。一般来说,教育具有社会分层和人才分流的现实效应,这由各国事实和社会分层研究得到一致认定[2]。越高层次的教育培养对象,毕业后越倾向于到更高层次城市就业发展;稍低层次的教育培养对象,毕业后更易于选择到较低层次地方就业发展。这既是劳动者市场理性使然,也是劳动力市场内在结构的必然。为了更好地实施教育强国战略,除瞄准国家急需关键核心技术培养高精尖人才外,还需要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培养更多实用型技能人才。教育系统必须放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来审视,教育系统的生命力在于为国家发展培养各行各业各领域专门人才。就业是最大民生,就业也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就业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福祉。如果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更多选择在大城市打拼生活的话,那么高职院校培养的各类新型实用型技能人才完全可以到广阔地农村天地中施展抱负。这也是潘光旦老先生“位育中和”理论的自然应用,安其位、尽其才,以取得更大经济、社会效益。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取向单一、僵化,结构性就业难题一时难以化解。结合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是一个历时态发展过程,这个历史进程既需要各类人才参与推动,也在振兴中产生新的劳动力需求,这就为国家层面引导学生实现就业提供了操作空间。历史告诉我们,自清朝废除科举制后,农村出身各种人才被城市吸纳,农村也很难为各类人才提供发挥作用的机会。国家层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各种优惠政策汇聚乡村,乡村在振兴过程中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会增强,各种就业岗位也会被创造出来。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将会激发各类生产要素汇聚,这势必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将有更多的工作岗位被创造出来。面对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实施,高职院校应该调整努力方向,根据战略发展需要,提前布局,为战略实施培养所需各类人才。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就是学生就业,考虑到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就业需要,高职院校学生必须灵活发挥其就业竞争力,既依托就业结构更打破既有就业结构。

2.2 高职教育的功能定位和自身发展需要

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成为很多家庭孩子的无奈选择,次优选择。如果有条件,大家都倾向于读本科院校,其中也不乏家长尽量花高价钱选择读一个本科院校。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与我国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有一定关联。培养什么样的人,不仅包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还包括各层次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从我国高等教育布局来看,高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通俗讲,就是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学习重点在于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或者讲,就是能够顺利就业,被劳动力市场接纳。而劳动力市场也一直急需大量专业型技能人才,且这类人才的工资待遇和发展前途也相当不错。“职教20条”提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教20条”对高职发展提出要求,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概括來讲,高职院校有两大发展方向或者努力重点,一是培养市场急需的专业技能型工匠人才,二是依托社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更多参与当地社区建设。“职教20条”的指向不可谓不准确,下面就看各个高职院校的执行情况了。

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需要解决招生和学生就业两个端口,招生难、就业难是摆在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面前的两大障碍。虽然高职院校招收学生的录取分数较低,但是,这些学生完全能够基于科学教学方法培养成才,成长为行业内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如果高职院校保证了学生的培养质量,那么就业难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同时,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性布局,必须坚持特色培养方针,瞄准学生培养目标,瞄准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动状况,合理布局,发挥自身优势。

2.3 乡村的价值

有学者基于市场经济逻辑的分析,对乡村持自然消亡结论,而严重忽视了乡村的价值。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虽然欧美发达国家也曾经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乡村衰败过程,而且其城市化率高达75%以上,但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乡村未来前景将具有中国特色。有学者计算,未来仍将有仅4亿人生活在农村。如果加上流动型人口,从动态上看,还不止4亿人生活在农村。所以,乡村之于中国有更大价值。

面对信息化时代快速深入发展,乡村最大的价值体现在其自身特有的文化属性价值。这种文化属性价值可以归约为费孝通所述乡土性文化价值。宁静、自然、简单、和谐的生活方式,能够给长期生活在都市的人群缓解压力,减少焦躁,修复都市后现代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无根的灵魂漂浮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天人合一”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传承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新生。

乡村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的口粮必须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此外,乡村还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败,与乡村生态治理息息相关。可以说,乡村是中国生态蓄水池,乡村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能够保证我国生态持续向好,是我国生态安全的基石。新时代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除了要求我们建设好更加宜居的都市外,也必须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随着各类交通设施的普及、完善、进步,尤其是未来5G网络的普及使用,乡村的价值会更大。中国自古以来坚持城乡一体、城乡和谐发展,乡村当前的衰落既符合工业化普遍规律,也与我国一直以来的政策导向相关。我们坚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的价值会得以彰显。

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学生更多比例是农村户籍,这些学生是高考的“失利者”,又被家庭寄予期望。农村学生是高职院校招生的重要来源地,这些学生已经隐隐架设起高职院校与乡村的桥梁。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如何让这些农村户籍学生更好地适应院校生活,如何提高这些学生的市场可行能力,等等都是乡村价值之于职业教育发展所可以带来的思考。

3 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和实施重点

结合以上的理论分析,借鉴高职院校参与乡村精准扶贫工作经验,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将大有可为,也必能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求得自身发展更大机遇。

3.1 大力培养参与、服务乡村振兴实施中所需各类人才

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本职工作,也是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重点。从具体实施来看,可以将人才培养分为存量人才培养与增量人才培养两类。首先是增量人才的培养。第一,因势而为,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可以调设相关专业,增加直接服务乡村振兴专门学科,为乡村振兴培养专门人才。第二,定向培养,从农村户籍学生选拔学生进行定向培养,毕业后必须回到农村服务乡村振兴。一种方式是与政府联合定向培养,由政府出资,从农村户籍学生选拔优秀人才,毕业后安排相关工作,直接参与乡村振兴中来。一种方式是与企业联合培养,由企业与政府出资,毕业后回到企业在农村的经营项目中来,服务企业的同时,参与乡村建设,联结起企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第三,支持乡村所在县职业类教育结构发展,为其提供各方面支持,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培训水平和质量,增强其对当地学生的吸引力。第四,由政府组织实施,以志愿服务形式与毕业学生签订服务协议,参加乡村振兴工作。其次是盘活、增能赋权存量人才。第一,依托村级党组织力量,组织村里有条件的青年人,利用村级资源,开展人才培训。积极使用远程网络教育培训方式,灵活便捷开展各种专项类能力提升,提高村民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第二,利用院校学生假期空挡,有效利用院校既有各种资源,组织村里有学习诉求者来院校内集中短期培训学习,各种花费由政府财政支付。但是,一定要把控培养质量,不能浪费学习资源。经培短期训并考试合格后,可以发给培训合格证书。第三,建立健全培训机制,灵活使用培训时间,根据乡村振兴项目实施需要,以配合项目实施为目标,进行人员培训,相关费用多方解决。第四,帮扶有需要村民考取、认证相关资格证书。

总之,创新体制机制,与政府及企业积极开展合作,最大化程度开发利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技能培训能力,有效使用高职院校各类实训基地,也可以将实训基地建在农村,与相关专业学习相联系,将学生实训学习安排在农村进行。

3.2 帮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才能吸引人来,才能留得住人,才能让农民生活富裕。马克思所说的一切人类生存和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就是:“人们为了能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3]可以说,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解决农民生计和满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支撑。

1)建立常态性采购农村各类农产品模式和渠道,比如土豆、萝卜、大白菜等,由乡村应季供应,按照市场规则,严把质量关,并做好采购审计工作,支持农村第一产业健康发展。一方面畅通了农产品销路,实现农民农产品稳定收入来源;一方面保证在校师生们吃到健康绿色农产品,让师生们得到农业文明的滋养。

2)牵线搭桥招商引资发展农村第二产业,或者鼓励院校师生在农村当地创业,严把生态关,以简单制造力为主。高职院校一般在城市办学,与相关企业多有交往,利用自身位置为企业向乡村投资发展牵线搭桥、贡献智慧。鼓励师生到农村创新创业,并为其争取到各种便利,盘活农村资源,实现农民当地就业。

3)以乡村旅游、景观农业旅游等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为引领,支持帮助乡村第三产业发展,打造生态乡村。以创新项目为载体,统筹科研和农村旅游事业发展,发展壮大院校学科发展。积极拓展乡村旅游概念,以乡村生活体验为中心,加强城市人口与农村区域联动,与地方政府一道积极打造“一小时”城市乡村生活共同体。此外,重点发展乡村养老业。选择城郊基础条件好的农村,大力发展高质量养老服务业。相比于城市空间,乡村养老空间优势明显,可以让老年人回归本真生活。这些产业带动就业能力很强,随着产业的发展,必将带动更多人回到乡村中来。

4)推动乡村网络化建设,以“互联网+”为带动力量,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慧方案,实现乡村各种要素借助互联网实现要素整合集聚,以立体直观图式推广乡村。随着5G网络的现实运用,农村与城市的地域区隔将在网络空间内实现统一,网络空间中农村与城市间边界将消解,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网络空间内的优化配置。立足国家网络硬件建设,以乡村网络化生活为重点,带动乡村介入无边界的网络空间,吸引年轻人回到乡村,实现乡村社会生活的网络化。

3.3 推动乡风文明与校园文化建设相互促进

提炼乡村人文价值,风俗习惯,将仍旧发挥作用的乡规民约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以传承和创新发展之,成为人伦日用规范。通过实地调查,宣传村中好人好事,道德高尚的人,发财致富的人,用具体形象的符号引导人们,规范人们的行为。帮助处理好邻里之间、村民之间的利益纠纷,化解各种利益矛盾,重新建立村民共同体的意识和文化。大家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是一个熟人社会。尤其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以助老、敬老、爱老为文明建设切入口,使老年人在乡风文明中颐养天年。

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社会参与意愿愈发强烈,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让院校师生充分参与整个工作大局中来,创造各种条件达到参与目标。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一方面参与当地建设,贡献一己之力,另一方面浸染乡村文化价值,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以乡村为主题,与各专业学科相结合,开展各种类型的竞赛活动。比如旅游系学生以乡村旅游为主题,进行旅游开发设计方案竞赛,并扩大竞赛的社会影响。

组织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向村民传播志愿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乡风文明。由学生展示文明生活样式,养成文明生活习惯。以垃圾分类处理为切入点,教导农民进行科学垃圾分类,与村民一起坚持垃圾分类。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可以以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培养与农村乡风文化建设相结合,用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理念和视角,以项目化为载体,帮助提升乡风文明程度。儿童是家庭的中心,围绕留守儿童的学业和心理健康创新工作形式和帮扶模式。

3.4 推动乡村形成有效治理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第一,带领村民学习社会组织相关法规,启发村民参与乡村公共生活,构建乡村公共空间。帮助村民进行组织化建设,提升农民自组织水平,鼓励、引导农民走自治道路。第二,交流基层党建经验,分享基层党建有效做法,健全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第三,提升村民法治化意识和依法管理自我及村务能力。一方面要普及相关法律知识,送法下乡。一方面结合农村生活实际,以典型案例讲解为对象,深入浅出,用民众语言为民众解疑答惑,注重分析整个司法程序,以及整个司法实践的全过程和所需各种费用,基于此让民众自己形成关于法律解决纠纷的利弊分析。第四,帮助农村培养新乡贤,发现新乡贤。

治理有效是开展农村其他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乡村治理真空或治理混乱是导致乡村凋敝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乡村陷入恶性循环的关键环节。首先要注意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的基层建设,积极发挥党员模范先锋带头示范作用。其次,要提高全部村民的治理意识,共商共建共享,村级公共事业靠大家,只有大家都积极参与村级公共空间营建,乡村活力才能彰显,乡村才能表现出更大吸引力,最后受益受惠的还是每一个村民。

3.5 依托院校及师生为农村振兴营造社会舆论

舆论就是生产力,好的舆论能够为干事兴业提供无形的支撑,带动各种资源要素向乡村振兴事业中汇聚。舆论也是风向标,指示社会发展的趋向。

1)院校文化突出乡村主题,提升学生对我国乡村的认识水平,引导学生热爱乡村、关注乡村、回归乡村,并用乡村内在价值削弱市场经济大潮中学生价值迷失、虚无、混乱的影响。

2)及时将国家关于乡村振兴方面的政策向学生传达,组织学习认真学习,认清我国发展大势,将个人发展与整个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形成社会学想象力要求的思维能力。

3)及时将参与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以新闻专题形式进行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吸引更多资源投入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来。典型示范,发挥典型作用,转发报道乡村振兴中踊跃出来的青年才俊,鼓励大学生毕业时选择回到乡村,建设乡村,实现人生价值。

总之,高职院校要积极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带来的机遇,创新实践形式,将学生培养、学生就业、学校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与乡村振兴发展一道,实现自身发展壮大。

4 思考和讨论

不可否认,现实中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也倾向于在城市谋求就业,实现个人发展。这是个体的理性选择,是目前乡村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发展机会的结构性结果。但是,事情正在悄悄起变化。

1)乡村基础设施在积极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在优化。通过多轮次乡村扶贫开发工作,农村的基础设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道路硬化、房屋居住结构、通讯网络、电网等,可以说,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区别在快速消减。

2)城市生活的各种压力以及城市各种生活成本的门槛效应在提高,对一部分市场竞争力不强人群产生了较大挤出效应。

3)整个社会的精神气质在发生变化,当人们比较充分满足了物质需要后,精神性需要會滋长。重物质的物欲之风会弱化,这是相对意义上的。可能会有更多精英人士选择回归乡村生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考会被更多人关注。

基于此,高职院校的未来前景与乡村发展状况就关联起来。

参考文献

[1]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5期,113-130.

[2]刘精明.教育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关于中高级白领职业阶层的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02期,21-25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作者简介

邓亚娟(1985-),女,湖南株洲人,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建设、建筑装饰设计。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高职院校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