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放日报》看“延安道路”下妇女政策的调整与变化

2020-12-16 10:30王俊虎
关键词:解放日报农村妇女边区

王俊虎,安 琪

(延安大学 文学院 ,陕西 延安 716000)

《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于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1947年3月27日停刊。《解放日报》作为党在边区宣传各项重大工作的平台,是发布党的指导思想与方针政策的喉舌。在“延安道路”的实践与探索中,党在这一时期高度重视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路线,着重加强了对广大农村妇女的组织与动员。《解放日报》对妇女政策的相关报道,极大地发挥了党对妇女生产建设的指示与引导性作用,因而促进了相关妇女工作的积极开展。基于此,本文以《解放日报》关于边区妇女的相关报道为材料,剖析其背后所反映出的党在延安时期所形成的妇女政策的特点与变化。

一、“延安道路”下妇女政策的形成

美国学者马克·赛尔登曾在其著作《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一书中这样写道:“‘延安道路’,它首先特别表示在中国西北的黄土地区政治经济条件下,共产主义统治下出现的杰出的军事和政治风格及它的综合制度,它们最终构成了以延安为首府的陕甘宁边区。”[1]4在这里,作者对“延安道路”的含义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马克·赛尔登认为要形成“延安道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他限定了地区,即“延安道路”是在中国西北的黄土地区形成的,其他地方所形成的道路不属于“延安道路”,因而“延安道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其次,“延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产生的,因此必须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无产阶级革命为依托。此外,在以延安为首府的陕甘宁边区内,共产党所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方面有力的改革制度,是“延安道路”中最不可缺少的核心部分。它们的出台与实施,有效地推进了党的解放事业在西北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延安道路”促进了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同时它也在最大程度上关注着群众的需求。从这一时期所出版的《解放日报》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党在此阶段对边区建设与群众解放运动的重视。而其中的妇女解放运动,则是这一时期党所推行的妇女政策在边区社会的重要反映。贺桂梅在她的《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一书中曾这样写道:“中国共产党确立其政权形态的‘延安道路’,一个大的变化维度,就是将妇女解放运动的重心,确定为对农村女性的动员;而在此前,左翼的劳工阶级妇女运动和都市的资产阶级化的‘新女性’之间,是彼此割裂的。”[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对广大妇女所实施的政策,实质上是一种融合了多种阶级因素的关于妇女群体的大动员。

这种妇女政策的调整,不仅在当时有利于抗日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促进了边区群众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与更新,尤其是对于广大的农村妇女来说,“走出家庭、走入社会”的理论构想,第一次在党的政策支持下实现了。尽管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但这无疑是“延安道路”之下妇女解放运动的一次成功实践,它的影响,甚至在不久的以后遍及革命运动的各个方面,对边区的生产与建设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强大推动力。

二、“延安道路”下妇女政策的调整与变化

党在“延安道路”的探索之下为妇女解放运动所进行的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宣传,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一直在根据当时边区的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初到边区时,为了能够较快地发动群众,利用好广大农民的力量,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5月)一文中就明确地提到,建立根据地的第三个条件,“就是用一切力量,包括武装部队的力量在内,去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要从这种斗争中去组织民众团体;无论是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儿童、商人、自由职业者,都要根据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斗争情绪提高的程度,将其组织在各种必要的抗日团体之内,并逐渐地发展这些团体。”[3]从行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共产党人对于群众组织的重视,包括妇女、儿童等在内,都将被纳入到抗日救亡的斗争之中。在这个过程之中,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农村妇女的作用日益凸显了出来,从而逐渐发展成为边区抗战所不可或缺的一支中坚力量。

要想真正利用好这支中坚力量,就必须先打破传统封建枷锁对妇女的束缚。因而,在前期的妇女解放运动中,“走出家庭”,就显得尤为重要。与之相关的选举、婚姻、教育等个人权利的实现,成为党进行农村妇女解放运动的一个突破口。1941年5月24日,《解放日报》刊登了一篇由赵烽撰写的《边区妇女的参政活动》一文,文中借梁二嫂子之口说道:“选举会,选举参议员,替咱老百姓做事情,女人能行的(有能力)也能当议员呢!”[4]特别指出“谁家的男人都不能禁止自己的婆姨参加选举”,鲜明地反映出党在妇女选举工作上所做出的努力,即尽最大可能鼓励所有农村妇女踊跃地加入到选举议程与选举活动中来。

此外,1941年7月16日的《解放日报》,署名康明所撰写的《离婚的申诉——安定妇女生活底一角》一文,则引起了当时人们对于农村妇女婚姻自主问题的大讨论。“一个十一岁的儿媳妇竟懂得控告婆家,被打骂的老婆敢于坚决要求离婚,这说明边区的妇女已认识了自己的权利;但下级某些公务人员对于传统的压迫妇女的成见,却阻挠着家庭妇女之解放;是以妇女工作者之深入下层,及时纠正这种不正确的观念,帮助妇女逐渐完全解除这些切身的痛苦,是多么重要啊!”[5]这里对于妇女解放的强烈呼喊,是对中国传统封建枷锁对人尤其是对妇女婚姻长久束缚的深刻反叛。周恩来在1942年11月20日的《解放日报》上所发表的《论贤妻良母与母职》一文,更是将尊重与平等的新观念引入到了妇女的家庭与婚姻中。他在文中的观点,即“主张以尊重母职为中心的新观念来代替原有强调夫权的贤妻良母的旧观念”[6],给边区的妇女解放运动注入了新的力量。由此可见,婚姻自主政策在边区的推行,不仅有利于边区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激发了广大农村妇女群众的自主权利意识,使她们更好地认识到了享有自主权在婚姻问题中所具有的作用与力量。

除了选举权和婚姻自主权,党还针对妇女就如何在个人发展方面提升自己进行了相关政策的推广。如1942年9月15日《解放日报》刊登的关于妇女卫生方面的知识普及文章《怀孕期间的卫生十大条》《产后运动》,以及关于动员妇女保育工作等。而在妇女个人提升方面最重要的一项,当属妇女教育问题。

1942年1月6日《解放日报》刊登的轶欧的一篇文章——《女子应受什么教育》,可以说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边区妇女问题上的最好阐释。他在文中提出:“女子教育的出发点,不是要改造家庭,而是要改造社会,因为没有良好的社会制度,便不会有良好的家庭。女子教育的方针,不是培养新式的贤妻良母,而是无分男女的,而是培养为国家民族有用的人材。同时也不应当分什么性别。男女应有同等的机会,受同等的教育。”[7]这里明确指出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男女享有同等教育的权利,女性同样拥有通过教育来提升个人知识与修养的机会。文中提到的教育目的之一,就是:“教育的责任,不是使女子回到家庭去,而是使女子走到社会来。”这种身心俱及的个人解放不仅使妇女真正实现了“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美好理想,而且使妇女的受教育能力提高了,也为党在后期顺利开展各项妇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日本侵华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共关系的逐渐恶化,内忧外患的生存环境使共产党人在边区妇女运动的组织中不断地进行着工作重心与方向的调整。尤其是随着抗日战争的日益激烈,国民党财政补贴的完全中断,共产党所面临的革命形势更加严峻。历经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和1943年的大生产运动,发展生产与加快经济建设逐渐成为这一时期群众运动的工作重心。而广大的农村妇女,正是这一时期边区群众运动的中坚力量。因而,妇女们“走入社会”的步伐,在此时就显得尤为迫切。与妇女们“走入社会”所相关的一系列政策的推行,如农工业生产、劳动互助、拥军热潮、模范英雄等方面的社会宣传,成为党在“延安道路”的指引之下后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工作重心。这一工作重心的调整,既是对前期广大农村妇女“走出家庭”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契合了当时边区建设的实际情况。

在党对广大农村妇女政策的不断调整与变化中,这一时期的妇女政策,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

(一) 涵盖范围广

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对农村妇女政策的执行范围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全景式覆盖,其政策范围不仅涵盖了包括妇女选举、教育、婚姻等方面在内的诸多内容,同时也涉及到了工业建设、纺织生产、抗日拥军等各个方面。尤其在1942年的整风运动和1943年的大生产运动的影响之下,关于妇女经济建设、纺织生产、抗日拥军等一些反映妇女们积极“走入社会”的发展生产的建设活动,逐渐成为党在后期进行妇女工作的重点任务。《解放日报》此时所刊登的相关妇女政策的文章,也多与边区经济建设与大生产运动有关。这不仅反映出《解放日报》是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之下进行着妇女运动的宣传,同时也表明党对这一时期妇女工作的关心与重视,大大鼓舞了广大边区妇女们积极投入生产、走入社会的热情与信心。

由于经济的封锁以及抗日形势的严峻,这一时期与妇女相关政策的宣传活动多以发展生产和抗日工作为中心,妇女生产在此时多以纺织工业为主。毕竟,由于国民党在此时的经济封锁以及当地工业基础的薄弱,使得“纺织工业在陕甘宁和其他根据地都是最重要的工业”。[1]242这一时期的《解放日报》,关于妇女纺织工作的宣传比较广泛。如《解放日报》1943年1月9日刊登的《发展农村副业,警区妇女织布自给》以及1943年1月16日刊登的《妇女纺线工厂织布,三边赶制纺毛机》等文章,都体现出纺织工业在此时妇女生产工作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毛泽东就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1942年12月)一文中写道:“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但是我们度过了困难。这不但是由于边区人民给了我们粮食吃,尤其是由于我们下决心自己动手,建立了自己的公营经济。”[8]892由此看来,这一时期农村妇女所进行的纺织工业生产,不仅仅是党对广大妇女从政策上发出号召与呼吁的结果,更是妇女们为自身生产与家庭发展蓄力的要求。只有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热火朝天的边区妇女纺织大生产运动便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除了纺织生产运动外,农村妇女在社会上也可以通过劳动互助的形式参与到抗日活动的相关工作中来。1943年2月5日,《解放日报》刊登一篇标题为《蔡畅同志等发起筹办妇女合作社》的文章,表明妇女们在社会上进行生产建设的形式更加多样化。这不仅为当时农村妇女“走向社会”的热潮又添了一把火,同时也是对根据地急需妇女劳动力现状的有力支援。1944年2月21日,《解放日报》上刊登了由王震署名的一篇文章——《响应毛主席号召,干部家属也要组织起来》:“你们这些干部的家属,都组织起来生产自给。将来赶跑了日本鬼子,你们将是疮痍满目的华北收复区的建设者,靠着自己的双手,享受着丰衣足食,民主自由,教育文化的幸福生活。”[9]这里所发出的热切呼吁,有力地配合了当时社会大力推进的妇女解放运动,从而将妇女解放的社会意义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 影响力度大

党在边区所实行的妇女解放政策是牢牢以“延安道路”为基准的,即将妇女解放运动的重心,始终放在对农村女性的动员上。到了后期抗日战争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党在边区对广大农村妇女的组织动员,就更多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团结群众、一致抗战的立场之上。从对当时妇女解放运动的调查与分析中可以发现,在这一时期妇女政策实际推行的过程中,其影响力发生了两个维度上的变化,并且在各自的维度上都存在着双向效应。在此情形之下,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解放日报》,就成为了党在边区推行妇女政策的一个承接点。在这个点上所发生的激烈碰撞,不仅仅在思想上给予人们以深刻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已经影响到了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政治生活,同时扩大到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

1.横向维度:中西双向

党在边区所实行的众多方针政策多以《解放日报》作为平台进行宣传与动员。1942年3月10日,《解放日报》刊登了一篇标题为《在前线,在后方,男女一样帮助打胜仗》的文章,重点提到了国外妇女解放运动的实际情况,诸如英、法、捷克、希腊、挪威等国家的妇女运动,这不仅反映了国际上妇女解放运动如火如荼的现状,同时也呼吁全世界妇女并肩作战,一起反抗法西斯。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党在政策宣传过程中的良苦用心。党及时将目光投向了西方,指出不仅仅是在落后、封闭的边区里,我们的党政工作者关心支持妇女解放运动,在遥远的欧洲国家,也同样在进行着解放妇女这项伟大的运动。这就在横向维度上认可了西方妇女解放运动在中国的传播。

1943年2月12日,《解放日报》上刊登了一篇名为《新女性的典型——前驻苏邵大使谈》的文章,其中前驻苏大使邵力子说道:“在苏联,妇女一方面是社会人,一面仍然有家庭生活,两者并不冲突。”“她们有责任心,把自己当作国家的一人,社会的一人。”[10]文章对于苏联妇女在进行自身解放的运动中,积极投入社会事业的行为进行了高度评价,并以《解放日报》为平台向广大农村妇女发出了学习苏联“新女性”的号召,这就成为党在边区向国际妇女解放运动回应的有力支撑。不仅推动了当时边区妇女政策的相关研究和学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2.纵向维度:上下双向

《解放日报》进行妇女生产宣传与动员的相关政策可以自上而下地传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王宇在《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索解20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叙事文本》一书中曾这样写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因此参加社会劳动被看成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11]39的确,党在边区所实行的一系列关于妇女政策及其诠释最终都将不可避免地归结到社会劳动上来。

《解放日报》1942年12月12日刊登的《葭县奖励模范纺织妇女》、1944年1月9日刊登的《纺织女英雄刘桂英怎样发展妇纺》等文章,都从党在群众中树立劳动模范的动机出发自上而下地激发了广大农村妇女参与劳动生产的积极性。1944年1月28日刊登的一篇文章《女工劳动英雄李凤莲》,更是对女劳动英雄李凤莲在多个领域的一系列活动进行了充分宣传。她积极参加革命生产,在女工厂、服装厂、印刷厂都工作过,既是一名模范的保育工作者,又是一名劳动生产英雄,她的活动范围涵盖了革命、生产、改造、反特务斗争等各个方面。不得不说,这个模范形象的塑造,无论是从典型性还是普遍性来看,和党当时对于妇女先进工作者形象的基本定位都是极其契合的,因而在当时的边区产生了很大的反响。1944年4月1日,《解放日报》刊登《建立妇纺奖励制度》,将妇女劳动的薪酬与奖励规定以制度化的形式确立了下来,这就更加增强了党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对妇女自上而下的组织作用。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妇女对于这些政策的强有力回应,也在自下而上地反馈到党政人员的脑海中。如1943年10月30日,《解放日报》刊登的文章《子长八千妇女纺线两万三千斤》,众多妇女以实际行动积极回应着党所发出的生产号召,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边区各种生产活动之中。这是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同时发生的双向效应,党在这种情形下进行妇女政策的宣传与推行,其影响力度就可见一斑了。

(三) 参与群众多

党在边区通过《解放日报》对广大农村妇女群体进行了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动员,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充分调动了广大妇女的生产积极性。毛泽东在《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1943年10月1日)一文中明确指出:“敌后各根据地的大多数干部,还没有学会推动党政机关人员、军队人员和人民群众(一切公私军民男女老少,绝无例外)实行大规模的生产。”[8]911与此同时,“在1943年的大生产运动中,政府第一次将动员、培训和组织家庭纺织工人,特别是女工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从事家庭纺织的女工从年初的13 500人激增到年底的41 540人,产布45 000匹,远远超过了纺织厂的产量。”[1]245参与生产的妇女数量激增,这代表着妇女对党所推行的政策呈现出广泛的认同与支持。此时的大生产运动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冲破敌人的封锁圈,更重要的是为了在抗日救亡的民族运动之下,个体能维护生而为人所具有的存在价值与尊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严峻的社会环境之下,群体的生产运动也就与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了。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党在这一时期对妇女的工作重心也进行了及时调整。在经济建设、劳工互助等工作之外,拥军生产逐渐成为党此时进行妇女政策宣传的又一重心。这一时期广大农村妇女通过参与抗日生产运动而形成的大规模拥军热潮,呈现出水涨船高的走势。这一时期的妇女生产运动涉及到各方各面,活动范围明显扩大。参与人数的增多与生产效率的提高成为这一时期妇女生产运动的主要特点。1945年2月2日,《解放日报》上刊登的《分散训练定期检查》这篇文章,较为明显地体现出妇女在抗战时期勇于承担责任的决心与魄力,“妇女提出,男人练兵,自己担水、打柴、喂牲口。来保证不叫男人吃冷饭,鼓励了民兵自卫队的练武情绪,又整顿了民兵自卫队的组织,吸收优秀青壮年参加民兵。”[12]此外,《杨家岭全体女同志热烈动员生产节约》[13]《绥德辛店区三乡妇女,星夜赶制棉衣,送给前方将士》[14]《川口等村六十余妇女,一天赶缝军被百七十床》[15]《支援前线保卫家乡,边区妇女赶做军鞋》[16]等文章的相继发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边区妇女投身抗战热潮,进行拥军活动的热情与信心。

三、“延安道路”下妇女政策调整与变化的影响

党在边区进行的关于“延安道路”的探索“体现着中国革命对人民战争、革命和农村社会改造做出的最突出、最富有特色的贡献。”[1]173在“延安道路”影响之下的众多边区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无不带有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延安色彩”。尤其是后期在战事激烈与经济困难的双重压力之下,党关于广大农村妇女运动的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出台,其关注重点逐渐从妇女“走出家庭”的个体解放转变为“走入社会”的集体解放。这种调整与变化,是由当时社会的具体实践情况决定的,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前期以广大农村妇女们“走出家庭”为突破口,先在选举、教育、婚姻等权利上给予妇女充分自主权,促使她们妇女解放意识的觉醒;后期又针对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实际情况,通过将妇女纳入到工农业生产、经济建设、互助合作、拥军生产等社会活动中,使得广大妇女发展成为抗日运动的中坚力量,从而加快了她们“走向社会”的步伐。这不仅在思想上解放了广大妇女,更是在文化启蒙上提高着广大妇女群众的整体认知水平。不仅在个体上警醒了边区妇女对于自身所应有的权利意识,更在群体上呼应了“走出家庭,走入社会”的理论构想。

在广大农村妇女积极“走入社会”的过程中,1943年2月,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简称“四三决定”),将妇女的社会生产与家庭建设紧密结合,在抗日工作背后协调着妇女所身处的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尽最大可能达到了团结群众,巩固家庭的目的。对此,贺桂梅曾评价道:“尽管‘四三决定’强调以经济生产作为首要任务,明显带有性别利益以外的需求,但却不能因此否定共产党新政策对于农村女性权益的扩大带来的巨大好处。”[17]伴随着妇女解放、经济生产、拥军抗日等一系列边区运动的逐步深入,农村妇女的活动范围扩大了,她们可以在巩固家庭和生产劳动的双重环境中自如切换身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边区大生产与经济建设运动。而在日本军事侵略和国民党经济封锁日益深重的局势之下,“延安道路”之下的妇女政策也在不断进行着变化与更新。工作重心的不断调整,不仅反映出这一时期战事的紧迫和激烈,同时也在巩固妇女家庭和社会生产的大趋势之下,进一步推动着边区经济生产的发展与深化。

尽管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一时期的妇女政策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丁玲在1942年3月9日的《解放日报》上发表的《三八节有感》一文,就暴露了边区男女之间还存在着偏见与不平等的问题以及妇女压力的加剧,即妇女在社会与家庭双重角色下所担负的双重劳动与责任。

王宇曾在《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索解20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叙事文本》一书中就这个问题进行过表述,他认为:“国家将妇女从家庭之中解放出来,为的是将妇女组织到国家的结构之中去。走出家门的妇女是国家一个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当然,家庭并没有最后被取消,妇女并没有像恩格斯所预见的那样因为参加劳动大军而获得解放,相反的却陷入双重角色的负担中,即在社会上为谋生而工作,回到家里,还要继续无偿的家务劳动。”[11]39在边区妇女运动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我们确实应该注意到妇女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从前期的“走出家庭”,打破了农村妇女固步自封的狭小天地,到后期的“走入社会”,使她们能够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的生产与建设当中来,进而逐渐发展成为抗日大军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党的妇女政策在促进广大农村妇女进一步解放自我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使妇女肩负起了双倍的责任。妇女对生产建设活动的广泛参与,必然会导致家庭劳作压力的加剧。而此时的根据地,也并未要求男性和女性有共同分担家庭内劳作的义务,因而一些矛盾、冲突、不稳定因素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在当时严峻的社会环境之下,共产党在边区所实行的一系列妇女政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却不能因此而抹杀。固然一些问题的出现,暴露了党的妇女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但由于环境的限制和形势的紧急,党的妇女政策在适应当时边区社会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进行着调整与纠正。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无疑影响着根据地群众运动的发展态势,而透过《解放日报》,我们也能够从大量的文章和报道中一探究竟。

党在延安时期,就妇女解放的确做出了许多努力:经济上积极吸纳妇女参与农工业生产;政治上给予妇女选举权,使她们可以参与到政治与民主建设的进程中来;文化上兴建女子夜校,增订教育课本,提高妇女识字能力和文化水平;思想上促进妇女关于婚姻、自我认知的觉醒等等。这一系列的措施,在“延安道路”的实践之中,以农村妇女为主体的解放运动一直向前推进,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进行着调整。通过《解放日报》这一重要媒介,我们能够以更为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党在延安时期为妇女政策的制定与推行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延安道路”之下的妇女政策无论在执行过程中如何调整,它与根据地的群众运动都是紧密结合的。从前期的妇女选举、教育、婚姻自主,到后期的生产、劳工、拥军热潮,妇女运动在根据地的推行中呈现出了多元发展的蓬勃态势。这种态势的形成,和党为此所制定的众多妇女政策是分不开的,它逐渐成为边区妇女解放工作的风向标。从《解放日报》关于妇女政策的相关报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蕴含于家庭与社会、革命与生产、个体与集体等多种复杂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党对于这些问题的协调和处理,同时也为其在引领边区群众进行生产和劳工运动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和借鉴。政策的制定和推行需要时间的历练,而只有结合边区具体的实际情况,打好基础,稳步推进,才能使群众运动发挥出它的最大效力。在推进边区妇女解放的过程中,政策的宣传与推广不仅能够进一步支持经济生产,还可以为拥军抗日提供助力,从而在团结群众、稳定边区社会和家庭结构的同时,促使根据地在经济、军事、工业等方面得到显著的提升。在此情形之下,妇女政策的调整与变化和根据地实际的社会环境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因而能够在党进行生产建设和抗日活动的过程中持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解放日报》,我们可以细致考察党在延安时期所进行的各项妇女组织活动,以及在“延安道路”之下相关妇女政策的调整与变化。报纸上反映出的一系列妇女政策的制定与出台,其背后往往与党在边区深刻的社会实践密不可分。以《解放日报》为载体研究党在延安时期妇女政策的调整与变化,不仅为我们了解延安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组织与形式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同时也是对“延安道路”之下妇女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总结。从前期农村妇女们小心翼翼地“走出家庭”,到后期广大妇女们积极热烈地“走入社会”,在政策指引之下妇女群体所呈现出的特点与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还原出抗战爆发后根据地妇女工作所呈现出的原生态社会风貌。“延安道路”之下的妇女政策,涵盖范围广、影响力度大、参与群众多,是党密切联系群众在妇女群体方面的具体呈现,在此期间所形成的众多实践与活动经验,也将建国后妇女生产与解放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猜你喜欢
解放日报农村妇女边区
抗战时期“七一”纪念文章与党的形象塑造研究
——以《解放日报》为考察对象
两癌筛查技术在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防治中的效果分析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扶贫车间+儿童之家 助力农村妇女本地就业增收
谢翠菊 营造农村妇女“幸福站”
统一战线:杨得志开辟冀鲁豫边区的『秘密武器』
2007:义务教育学杂费也免了
《解放日报》与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建构(1941—1946)
马锡五:抗战时期边区民主司法战线上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