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2020-12-16 08:19董阳邵艳春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22期
关键词:通率脑血管病溶栓

董阳 邵艳春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中一种颇为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有单侧视力减退、偏盲、偏身麻木、对侧偏瘫等[1]。导致其发病的因素非常多,对血管壁功能、血管壁结构、血流动力以及血液成分造成影响的疾病都可能是其病因[2]。主要的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以高龄患者居多[3]。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临床中主要分为完全性卒中、进展性卒中、腔隙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边缘区梗死、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几种类型[4]。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突然,且病情发展较为快速,很难取得较好的预后,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危害[5]。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详细的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择自2017 年10 月—2019 年10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 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n=45)和试验组(n=45)。对照组当中,男性患者24 例,女性患者21 例,年龄25 ~61 岁,平均年龄是(44.35±3.82)岁;试验组中,男性患者23 例,女性患者22 例,年龄26 ~62 岁,平均年龄是(44.39±3.85)岁。患者都对本次研究的内容知情同意,且符合本次研究的相关纳入标准。本次研究通过了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经过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呈正态分布(P>0.05),可以进行本次研究的开展。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静脉溶栓联合常规治疗,主要内容是:(1)常规治疗:选择阿司匹林肠溶片(生产厂家: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051,规格:100 mg×30 片)和盐酸氯吡格雷(生产厂家: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42,规格:25 mg×20 片)两种药物进行治疗,每日一次,用量分别是100 mg/ 次和75 mg/ 次;(2)静脉溶栓治疗:将90 mg 以内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生产厂家:广州铭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50001,规格:1.0×107IU/16 mg/ 支)以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患者,1 分钟之内完成10% 剂量,在1 个小时之内完成推注。

试验组患者应用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治疗方法同对照组,神经介入治疗的主要内容是:应用血管造影术对患者的缺血区侧支循环的具体情况进行探查,定位其动脉狭窄位置。给予患者局麻和消毒,自患者的股动脉进行穿刺入路,经路径图、微导丝泵入尿激酶(用量20 万U)、氯化钠注射液(含量0.9%,用量20 mL),速度是1 mL/min。此外,应在手术的实施过程当中对患者的意识、语言以及肢体的相关情况予以密切关注,并采用动脉造影判断血管堵塞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 评价标准是:(1)显效: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减少45%以上,且各项临床症状都改善较为良好;(2)有效: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减少18%~45%,且各项临床症状都出现一定程度的好转;(3)无效: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减少18%以下,且各项临床症状都为表现出改善情况甚至出现加重的现象。有效率=1-无效率。

1.3.2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并进行对比 评价标准:(1)完全再通:患者颅内的各主要分支显影均清晰;(2)部分再通:患者颅内的各主要分支没有较为清晰的显影,在其栓塞后端的部位可见部分血管显影;(3)未通:患者栓塞后端的部位仍无任何血管显影。血管再通率=1-未通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表示,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在临床疗效方面,试验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经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内容如表1 所示。

2.2 两组血管再通率对比

在血管再通率方面,试验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经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表2 两组血管再通率对比[例(%)]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患者的颅内血管变得狭窄或出现阻塞,导致其脑部组织因供血不足而发生缺血或缺氧得到变化[6]。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急的特点,并且预后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并且会降低其生活水平[7]。目前,临床当中对此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静脉溶栓联合药物共同治疗[8]。有研究表明,应用神经介入治疗的方式可以部分缓解患者神经元受到的继发性损害,同时也能够在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优化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9]。本次研究,在此治疗方式的基础上增加实施神经介入治疗,其主要是通过成像技术对患者动脉的狭窄位置予以定位和二次通畅操作,从而改善患者因供血状况不良导致的其他组织器官疾病[10]。结果显示,在临床疗效方面,试验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经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进行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11]。此外,在血管再通率方面,试验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经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血管介入这种治疗方式能够充分根据血管的自身弹性对其内径予以适当扩张,对血管进行二次通畅[12-13]。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相较于应用静脉溶栓单独治疗,疗效更加良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在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当中具有重要的参考和使用价值。

猜你喜欢
通率脑血管病溶栓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溶栓时间对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手术疗效及不良事件的影响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再通治疗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52例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