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视域下记者角色的嬗变与升级

2020-12-16 07:56傅一晟
新闻传播 2020年21期
关键词:转型升级人工智能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是媒体生态重塑的重要推手,也对传统新闻记者的职业定义和角色定位带来不小的冲击。人工智能在新闻采集、编辑到传播各个环节的渗入,让经典传播学理论中记者所扮演的“意见领袖”、“议程设置者”等角色弱化,职业身份趋于模糊。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传统新闻记者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与价值的重构,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人工智能;记者角色;转型升级

从大比分击败韩国围棋高手李世石的“阿尔法狗”(AlphaGo)到新华社的“快笔小新”写稿机器人。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的应用已经从最初的信息采集,延伸到新闻的自动编排、上传、回复网友提问、甚至智能播读和节目主持。这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新闻记者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取代其工作的现实状况,其应该从何处人手完成记者角色的嬗变与升级?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将对其进行具体阐释。

一、人工智能视域下记者职业所面临的挑战

(一)人工智能侵入新闻生产的所有环节,对记者工作提出考验

对于新闻行业而言,人工智能的介入最早主要集中应用于较为简单且技术含量不高的写稿工作中。然而随着近些年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升级与成熟,其涉猎范围也逐步扩展至稿件选题、内容搜集甚至是评论等多个环节。传统的新闻生产要经历选题、采写、编辑、评论等多个环节,尽管各环节紧密连接,环环相扣,但整个过程耗时耗力。对于媒体机构的运作而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也有效保证了新闻的准确性及时效性。

(二)机械重复性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全面取代

纵观媒体行业中人工智能技术的渗透状况,在未来受人工智能影响最大的当属低层次的记者工作。低层次的记者工作通常难度较小、工作模式化程度高,人工智能的介入完全可以完成全流程新闻工作。记者的工作通常主要集中于新闻采集、撰写、编辑、评论等,如果人工智能的参与可以做好这一切工作,媒体又为何会花费众多资源聘请记者?尤其是对于体育新闻报道或财经报道而言,人工智能利用大数据算法,这甚至会比人为算法更为精确,稿件撰写水平甚至会比普通记者高出很多倍。因此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如何在人工智能大环境下将自己打造成不可替代的角色是其所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三)记者职业与职能的重新定义

在经典传播学视角下,新闻记者是新闻报道的急先锋,扮演“意见领袖”的重要角色。在新聞事件的报道中总是第一个冲在现场,并快速进行议程设置,新闻稿的撰写,是新闻生成的第一道“守门人”。而写稿机器人的出现,让体育、天气、财经等领域不再需要新闻记者,而且写稿机器人能够在第一时间完成稿件和上传发布新闻讯息,在保证新闻的高度精准的同时将时效性上升到最大化。新闻记者的“意见领袖”和“议程设置者”的角色受到了挑战。不仅如此,人工智能技术向着多维度、逻辑性等拟人化方向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一部分创造性工作。比如新华社发布的“媒体大脑”,集合了新闻的策划、采集、编辑、分发、数据检测以及受众互动等全采编流程,机械化、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可以完全被机器所取代。因而喻国明也提出,“只会对新闻素材、新闻要素进行剪贴的新闻媒体工作者必将被逐出新闻采编岗位,传统的消息型记者将让位于机器新闻写作”。传统新闻记者面临的生存压力与日俱增,记者行业和职能将被重新定义。

二、人工智能为记者职业带来的机遇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机器新闻写作技术也在逐步改进及创新,其在新闻行业的应用领域也在逐渐扩大,对于一些数据量大、时效性强的新闻,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准确快速地完成数据分析,快速成稿。除此之外,记者也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其一般性工作,进一步提高新闻生产效率。人工智能把记者从冗杂的低价值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深度新闻的调查及撰写工作中。另外,人工智能可以帮助记者更好地同受众进行交流互动,了解受众需求。

尽管人工智能在新闻工作中的优势突出,但其局限性亦不容小觑。众所周知,新闻写作不仅需要严密的思维架构,还需要生动详细的描写和独到的解读。然而,人工智能对于新闻素材的处理通常依据自身的框架及语料库,结构模式化较为突出,语言较为生硬,如果仅依靠人工智能完成新闻工作是极其不合乎现实的。此外,人工智能新闻稿件通常在产出时有一定的模式化,因此稿件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如果人工智能全面介入新闻产业将会导致新闻稿件千篇一律,引起受众审美疲劳。这一人工智能短板,恰恰是新闻记者可以发挥所长的关键之处。

三、人工智能视域下记者角色转型升级有效措施

(一)转变思维,重新定义自身价值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可以有效减轻记者的工作压力。但与此同时,记者也应树立一定的危机意识,打破固有思维,重新定位自身价值。在人工智能视域下,记者不再仅仅是新闻的搜集者和记录者,更应该是挖掘社会事实的责任人,新闻深度意义的挖掘者。记者区别于人工智能的最关键之处在于其具有一定的主动思考和深度思维能力,可以深入新闻现场,挖掘出隐藏于新闻表面的深度联系,最终作出价值判断。在人工智能渗透新闻工作环节的现实境况下,记者更应明确自身在现场报道、深度报道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及价值,树立创新意识,明确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切莫陷入程式化套路无法自拔,将自身价值推至深渊。

(二)增强技能,提升综合素养

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会使得新技术层出不穷,新闻传媒行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及技能的提高不容忽视。从当前媒体及市场环境来看,记者如果只是根据程式化模板对新闻加以拼凑撰写,其未来发展形势着实让人堪忧。人工智能视域下,过去记者所掌握的技能和专业知识已无法满足行业需求。其要想获得长足发展,首先要进一步加强自身深度分析能力及判断能力,同时还应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对优秀深度报道稿件的钻研调查中去。其次,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还应逐步加强自身文字表达能力和人文感知能力,为自己在新闻撰写过程中注入更多活力。另外,还应不断加强自身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为其发掘数据间深层联系奠定基础。最后,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还应树立创新意识,不可故步自封,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及理念,在新闻编辑过程中主动了解受众需求,将新元素、新理念融入新闻编辑过程,提高受众群体的关注度。总之,新闻记者从多方位、多角度增强自身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人机合力,奏响新乐章

尽管人工智能的出現及应用给新闻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作为一名新时期记者,不应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而是应在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基础上,同人工智能强强联合,发挥各自优势。例如在人工智能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基础上加之记者的人性化主观能动性,对新闻内容及框架进行严格把关,加强新闻的产出率和传播率。作为新时期记者也应明白,人和人工智能的联合才是新闻媒体行业的未来走势,人工智能也不会彻底取代新闻记者工作,二者联合促进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才能奏响新闻行业新篇章。

(四)重塑形象,生产“有温度”的新闻

新闻记者作为新闻生产和传播的重要一环,凝聚了新闻的职业规范和历史传统。从邵飘萍到白岩松,一批批的新闻记者前赴后继地践行着社会主义特色新闻传播事业,代表着新闻传播的正义和社会的良知。固然,全天候、高效率、不食人间烟火的新闻机器人的工作效率让人望而生畏,但机器毕竟是冷冰冰的,造不出有感情、“有温度”的新闻,技术至上只会导致人文的缺失。所以,新闻记者要以自身的“自然人”的优势自居,以个体感受社会冷暖,去客观、直观地表达社会。首先,记者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到老百姓身边去,在深入细致的新闻采写中践行“走改转”。其次,记者要以真情实感创作新闻作品,比如解海龙拍摄的摄影作品《大眼睛》,这不是简单的一次快门,而是浓缩了浓厚的人文情怀,这是感染大众的关键因素。

结语:

总之,人工智能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在新闻媒体行业的应用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需求。人工智能为新闻记者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记者要想谋求长足发展,必须立足实践,逐步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及素养,转变固有思维,重新定义自身价值,并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进一步实现人机协同,推进我国新闻媒体行业的平稳发展。 -

参考文献:

[1]徐曼.国外机器人新闻写手的发展与思考[J]中国报业.2015(12):32-34.

[2]刘挺.机器人来了,记者去哪儿[J].中国传媒科技,2015(09):20-22.

[3]李政葳,新闻写作机器人将被普遍应用[N].光明日报,2016-5-21(06).

[4]万可,美英新闻媒体人工智能应用实践及启示[J].中国传媒科技,2017(07):19-20.

【作者简介】傅一晟,新疆广播电视台记者。

猜你喜欢
转型升级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下一幕,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