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活力课堂的探索与思考

2020-12-16 03:00顾则金
当代家庭教育 2020年28期
关键词:课堂组织课堂评价思考

顾则金

摘  要: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有效的课堂的组织形式;精炼、精准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当下和进步、帮助学生甩掉历史包袱的教学评价决定了课堂上学生的专注程度、参与程度以及收获的多少。

关键词:课堂组织;课堂内容;课堂评价;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8-0103-02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of Creating a Dynamic Classroom

GU Zejin  (Zaohe Junior High School,Hubin New District,Suqian City,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 The classroom is the main place for education and teaching.The effective form of classroom organization;refined and precise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evaluation that focuses on the students' present and progress,and helps students get rid of historical burdens determines the degree of concentr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And how much was harvested.

【Keywords】 Classroom organization;Classroom content;Classroom evaluation;Thinking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学校,学校生存面临的第一压力是质量。但是我们的生源素质和他们的家庭教育背景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从家庭中获得更多我们需要的支持;我们学生的自制力和学习习惯也不能满足学校教育的需求。为了教育教学质量能够迅速提升,全校上下殚精竭虑。特别是广大一线教师,主动放弃中午休息时间,匆匆午饭后就进入办公室对部分学生逐个辅导;晚上即使没有课仍不肯离去,总是在教室附近看看能不能“捡到”一节课。但是,一段时间以来,老师的努力付出和实际收获差距很大,很多同志发出了“我已经这样了,还要怎么样?”的慨叹。

1.打造活力课堂的探索

思路决定出路,從“对战”、“师徒结对子”到“人人过关”

面对困惑,广大教师没有等待,部分同志率先摸索新路径,相信方法总是有的。

(1)“相互对战”

王赛英老师带两个班语文,一段时间以来,他一直在默默摸索着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方法。面对班级实际,结合其他学校小组合作学习经验,他把班级中水平相近的同学两两结成互帮互赛的对子。对子成员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对立”是成员之间平时互相监督、互相提醒,“统一”是与其他“对子”对战之时。

平时对子成员之间是互相督促的单独个体,“战时”他们是一致对外共荣共损的统一体。教师主要根据教学任务设计适合“对战”的教学内容、创造“对战”机会、评价“对战”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参与率非常高,学习兴趣浓厚,效果比平常讲授课有很大提升。

(2)“师徒结对子”

闫守元老师是我校语文老师,自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任教语文学科并任班主任。但是面对八年级数学成绩一年多以来大幅度下降的局面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担当、主动作为。上个学期开学前主动要求担任本班数学教学,同时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学。这种跨主要学科教学在初中已经好多年没有了,但他的一句“我就不信教不好”让我们暂时放下了疑惑。

闫老师的数学底蕴基本没有,但是他紧紧抓住学生间“师徒结对子”,用学生教学生这一模式,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动起来。全班先确定部分已经优秀和即将优秀的学生为“师傅”,“师傅”享有受人尊敬和其他方面“特权”,由“师傅”在剩下的同学中自己找和自己合得来的“徒弟”,师徒二人同奖同罚。无论课前还是课上,老师布置学习任务后,“师傅”先把“徒弟”教会,学会以后“徒弟”要到老师面前还课。这样一来,全班学生都动了起来,不然“师傅”有可能在教“徒弟”时闹个大红脸,“徒弟”不认真则没办法还课。在知识以外的收获是“师傅”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了学习的自信和乐趣,师徒之间增加了联系,促进了友谊,起到了超越学科教学以外的效果。

(3)“人人过关”

为了提高课堂有效性,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和教师的创新精神,在前期已经有部分教师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学校提出了“人人过关”的课堂模式。所谓人人过关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通过或大或小的学习小组监督、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必须人人参与,课堂上没有闲人;其二是通过精心备课,进一步明确教学重难点,主要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必须人人学会,不留遗憾到课下。一个学期以来,通过领导带头示范、语文学科试点、全校推广等几个阶段,各学科组反复磨课、学科组成员交流体会、班级交流心得,部分班级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变化。如七年级1班,班主任是个刚刚参加工作的音乐老师,班级管理经验几乎空白。她首先从培养班干入手,逐渐成立学习小组、通过考评制度、亲自常驻学习小组摸索经验等落实人人过关措施,一段时间以来班级无论是风貌还是成绩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进一步精细、精准教学内容

由于习惯和水平原因,我校许多教师过去的备课目的主要是为了应对学校检查,备课内容只是教材的罗列,显得分散无序。但自上学期学校全面推开“人人过关”课堂模式以来,很多同志的备课内容和备课目标明显指向学生易学、学会、会学等方面。

唐亮老师的英语教学案,每一篇都由三部分构成:知识精讲,考点精练一,考点精练二。精讲部分毫不拖泥带水,言简意赅。考点精练一部分紧贴精讲内容,主要目的是巩固;考点精练二部分则主要针对精讲部分拓展。

丁威老师的化学教学案则把主要知识点按照思维导图形式做成知识树,学生很容易在现在学习和今后复习时“按图索骥”。

3.評价是“保鲜剂”、“增力器”

学生的态度是教师态度的放大版。

关注学生当下、关注学生进步使学生轻装上阵说起来简单,但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的老师总是时不时用眼睛瞄一瞄学生的过去种种,语气中总会带有贴标签式判断。因此,我校在开展活力课堂活动中一直强调我们的课堂必须遵循无错原则、进步原则、“思在场”原则。

所谓无错原则即是指课堂上学生的表达和表现只有方向区别而无对错之分。这实际关乎两种评价和追求,“有错”就是只关注对与错这个结果,而“无错”则重视的是孩子的思考和准确表达。所以虽然是一字之差,境界却截然不同。

进步原则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无论何时评价只关注现在、当下的表现,而不去历数昨天和过去的不堪从而打击学生的信心;其二是进步与否更多的是与自己前进的轨迹比较,而不总与班级先进比较,从而保持学生坚持下去的动力。

所谓“思在场”,主要针对的是很多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师生互动也很多,但大多提问和回答甚至教师的评价看起来都很“廉价”,至少课后没有多少人记得。师生好像共同去了一趟庙会,热闹过就过了,没有留下什么值得珍视的东西。有“思”的课堂上师生都应该忘却身处课堂,完全沉浸在自己和他人智慧的光芒中。一堂课下来师生都应该有一种从内到外通透的寂静和澄明,让人回味无穷,眼前仿佛呈现出无穷无尽的辽远天空,让人情不自禁地在这样的天地放飞梦想、驰骋万里。而不是就课本教课本,换个角度就不认识了。

4.思考

从现有情况看,无论是师徒结对子还是同水平对战,主要动力来自于老师的推动和强制,没有真正实现内生动力推动。所以时时刻刻都需要老师在场,一旦老师离场,这种形式就无法发挥作用。如何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既是老问题更是新问题。

结合学校实际,我们认为打造活力课堂首先要凝聚师生共识,打造铁的班集体。具体做法有:

第一,把全班每个人四处分散的注意力集中于班级主要目标上,把班级锻造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整体,做到令行禁止,否则任何好的措施都无法真正落地。二是努力树立科任老师的高大形象,使老师在学生中有威信,这样才能形成信息传输的落差。

第二,班级要培养几个积极分子,无论什么事、什么时候都主动为老师着想,为班集体着想的先进分子需要全班人数的五分之一左右,否则全班就没有灵魂,班级政策的落实就没有着力点。

第三,全班共同制定前进目标以及奖励处罚措施。无论奖励还是处罚的对象都是小组而不是个人,奖励以荣誉和自由支配时间等为主,物质为辅,处罚以做公益和给大家制造欢乐为主。

第四,小组内考核人由老师指定,相当于小组内的“纪委”,对老师负责,向全班公开,并随时调换以保考核的公正。主要考核内容为课堂上积极发言、课后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同伴间互相讲解、善于发现新思路等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所有老师必须认真对待学生的小组考核,始终把合作学习作为课堂的最重要抓手而不是一时兴起,过后另起炉灶。

参考文献

[1]郑春夫.从“思维缺席”到“思维在场”[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5(01)

[2]蔡晓东.活力课堂[J].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08)

[3]郑友训.活力课堂与有效教学的现实解读[J].江南大学学报,2015(08)

猜你喜欢
课堂组织课堂评价思考
基于生成性教学的高中化学课堂组织策略研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管理探讨
试论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巧用课堂评价 提高教学效率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职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浅谈如何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对组织语文课堂活动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