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相聚 所以“美”好
——以多元转进生组合班级为阵地传播地方美术文化的探索

2020-12-17 03:15江苏省海安城南实验小学
小学时代 2020年4期
关键词:蒙古包潍坊组员

江苏省海安城南实验小学 管 嵘

班级成员多元组合是一个普遍现象,随父母工作转移而转变就学地点的孩子不在少数。因为转学生多,本部校区教室无法容纳等种种原因,我们教育集团便建成了另一个校区——西校区。早就听说西校区有来自各个省市的孩子,我真正走入班级发现果然如此。陕西的、福建的、贵州的——多元组合,汇聚多元文化。然而,当我饶有兴致地聊起他们当地的一些远近闻名的美术文化时,学生一个个却有点木然。难道只是因为他们从小离开了家乡,对家乡不够了解?我觉得不然。学生缺乏关注的意识,即便生在一个美术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也不能有所感知,更别谈熟悉和热爱。不同地区的孩子有缘相聚在这里,抓住这一契机,我以转进生为窗口,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分享,让特色的地方美术文化开拓孩子的视野,滋养孩子的心灵,让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在调查、探究、分享、交流中生成。

一、建构研学“美”的团队

我们的研学团队由研学组长和组员组成。组长和组员怎么产生呢?因为特殊的研学内容,组长都是经过一番网络搜罗和家长帮助确定了自己家乡最富特色、最具吸引力的项目,并带着自制的海报进行班级演讲。最终经过大家共同筛选,确立可行的研究内容,也就诞生了相应的研学组长。同时,组长在演讲中招募参与研究的组员,愿意参与的举手示意,再根据同学们各方面的特长及责任心定夺组员。组长负责统筹分工,组员有的查阅收集文字资料,有的收集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有的则负责汇总展示。

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实行双选政策,让所有的孩子全都高热情地加入到这场有趣的研学活动中来。因为不同班级之间也有来自同一家乡的学生,所以他们有的跨班级参与同一研学团队。开放民主,自由又有组织的小组组成为研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开启发现“美”的旅程

1.徐州丰县唐人贡研学团队。活动队长为大家带来了家乡的糖人贡,可是一到教室,学生就囫囵吞枣把糖人贡给吃完了,没有留下任何的思考。我得知后,感到又好笑又遗憾。没想到让人惊喜的是在两三周后,队长又兴致勃勃地拎了一个袋子,袋子内里三层外三层,用白布包裹着,打开一看,原来奶奶又寄来了很多唐人贡。尽管小心翼翼,但还是碎了几片,不过不影响孩子们激动的心情。大家伙儿赏一赏、品一品,不仅饱了眼福,又饱了口福。唐人贡造型独特、形象生动,表现的素材有人物、动物、植物。有的唐人贡上还有文字,原来,从造型和文字设计上不难发现,民间美食唐人贡寄托着人们心中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2.贵州绣花研学团队。队长妈妈来自贵州,绣得一手好花,她让远在贵州的大伯拍摄贵州妇女绣花的场景以及完成的成品,并且请求妈妈支援,和妈妈一起挑选照片做成流动的影像,让孩子们共同欣赏。学生巧用贵州当地的资源,把我们的研学范围扩展。远在贵州的大伯阿姨们特别愿意将自己独特的家乡艺术传播,给江苏的孩子们欣赏。

3.山东潍坊风筝研学团队。山东潍坊风筝研学团队又是怎么研究的呢?队长就来自于山东潍坊,她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同学们,在潍坊,好多人都会做风筝。姥姥就曾经亲手制作过一个风筝给她玩儿。班上的孩子听了都特别羡慕,于是纷纷上网搜集关于潍坊风筝的图片资料、新闻报道等等。他们了解到每年四月第三个周六是潍坊风筝节,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赛,他们创立的“风筝前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模式,被全国各地广为借鉴。同学们看了许多制作视频,有的还尝试用淘宝上买来的竹篾子学做风筝,尽管自制的风筝没有买的风筝精致,但这其中的趣味怎是我们能够体会的?

4.上海现代建筑研学团队。他们的特色是现代化的美术艺术,他们着眼于上海的摩天大楼。上海一幢幢造型独特、设计新颖的现代化建筑成为了他们研究的目标。大楼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具有怎样的美感?于是上海研学团队的成员开始了他们的研学之旅。

5.蒙古包研究团队。来自内蒙古美术研学团队的同学,又着眼于蒙古族独特的蒙古包,漂亮的民族服饰吸引了他们的眼球,寻找蒙古族代表性的图腾,研究蒙古包的由来和发展,了解民族服饰设计特点,多个角度,多个分队,组员们忙得不亦乐乎。班级群特地建立了美术研学资料相册,许多家长朋友也和自己孩子一起在班级相册里传送内蒙古风情的照片。

6.本地海安研学团队(扎染和竹编)。本地海安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家乡也有很多民间美术文化,比如胡集的竹编,海安的焦宝林扎染。于是捆捆扎扎、浸浸染染,焦宝林扎染玩起来;排排版版、动画音乐,胡集竹编的PPT做起来……

三、展示探索“美”的收获

内蒙古研学队用绘画的形式展现了他们眼中的蒙古包和蒙古族服饰,他们创作新蒙古包样式,用彩色的画笔展现了美好的草原梦,躺在别致的蒙古包小憩,或是穿上独特的蒙古族服饰,驾着骏马驰骋在蓝天白云之下的草原圣地,那该是一种多么棒的享受。山东潍坊风筝和上海现代建筑研学团队把队员收集来的各种资料汇总再用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形式展现出来。陕西兵马俑研学团队用陶土学习捏制兵马俑,各种动态的兵马俑,惟妙惟肖,在学习捏制的过程中,孩子们无不感受到祖先的灵巧与智慧。

各路研学小队汇聚一堂,利用美术课的时间分别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根据研学项目发掘组内人才,发挥各自特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展示形式各种各样,孩子们乐此不疲,收获的骄傲溢于言表。

四、形成关注“美”的意识

在此次研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对很多远近闻名,甚至在国际上都享有盛誉的美术文化,作为家乡的小公民,学生却全然不知,这确实值得深思。通过短短三个月的研学活动,孩子们从不知到有所了解,再到发自内心地热爱,这样的变化过程就是我们有趣的发现之旅。尽管蜻蜓点水,但至少也让孩子们形成了发现美、留意美的意识,愿小小的种子在他们心中落地生根,日后成长的过程中也一定会结出灿烂的果实。

新课程强调的合作探究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它是建立在新理念上的现代学习方式,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集体共在行为,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经验共享、师生共进,有利于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有利于创新教育实施的学习方式。

本次研学活动中,在老师的引导下,研学小队组长精心组织下,组员们发挥各自特长,巧用各类资源,通力合作,巧妙分工、创新实践,将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到极致。展示环节,看似展示的是研究成果,实则展现的是个人魅力,每一个孩子的综合能力都在活动中得到了提升,他们娓娓道来,分享自己的研学经历,秀出自己的作品,那一刻,自信满满。

自主又开放,分工又合作,线上和线下,一场学习方式的大变革;剪纸、风筝、竹编、绣花……多元艺术荟萃,一场艺术盛宴的烹饪。因为相聚,所以“美”好,因为缘分,我们汇聚在城南实验小学的西校区,将家乡的“美”传播,美术文化在小小的课堂交融碰撞,揣乡土情怀,抒家国梦想,绽放出了不一样的花朵。

猜你喜欢
蒙古包潍坊组员
我爱我的蒙古包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筝”艳潍坊四月天
小组落幕
四月春光看潍坊——潍坊“三大盛会”侧记
风筝之都潍坊
这是蒙古包吗
还是不错的
潍坊和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