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2020-12-17 13:30刘根成
乡村科技 2020年33期
关键词:价值观美丽核心

刘根成

(1.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2;2.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1 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农村发展理念之嬗变

1.1 起始时期

从中国资本主义孕育时期就开始了对乡村建设的研究,这一时期的探索主要侧重于农村政治建设方面,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涉及较少。早在1908 年,清政府就制定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并以此为依据开展乡村治理运动,在全国推行地方自治,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地方自治机关的某些立法权和行政权,使之具有相对独立的权限。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城镇区域和乡村区域进行了划分。1912—1949年,乡村建设和发展的探索不断深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多个省区兴起乡村自治运动,其中以晏阳初的乡村建设试验、梁漱溟为首的山东邹平乡村建设实验区尤为突出。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大部分,试图寻找一条全面改造农村的道路。

1.2 全面建设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农业生产方针,但主要还是以粮为纲。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我国生产力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农民的温饱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虽然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农村现代化”,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业互助合作社和人民公社,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但因一些原因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1978 年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定。政治上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经济上的改革率先在农村突破,实行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体制上打破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农村的各项事业获得飞速发展,为“三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98年10 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新的要求,规定了新的任务,这些要求和任务涉及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总方针,对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做出了更为全面和细致的部署。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纳入整个国家建设的全局,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首次提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共建“美丽中国”。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

1.3 正式提出和全面发展时期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问题。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2013年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11月在全国确定了1 100个乡村作为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乡村。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不让乡村成故园。建设美丽乡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国城镇化率即使达到70%,仍有四五亿人生活在广大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共建亿万农民生活的美好家园,让留在农村的广大农民群众能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更好的教育、更加优质的医疗、更加良好的养老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异,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并轨,真正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1]。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 美丽乡村建设的践行:奠定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础条件

2.1 以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为基础,奠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大众化的物质基础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2]美丽乡村首先是富庶乡村,只有解决了基本的生产生活问题,才能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将维护和保障农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3]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减租减息等各种措施,让广大农民得到实际的物质利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保障农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在解放区进行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给予农民土地所有权,赢得了农民的支持和信赖,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更应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让农民共享我国快速发展的成果。正是基于此,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先后制定、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涉农惠农政策,坚持以农为本,保障农民群众利益最大化,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和坚决支持,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得到巩固。

2.2 用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托起“美丽乡村”梦,提供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坚实阵地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乡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是内在统一的[4]。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民心所向。习近平曾讲过“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因为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方式,在为我国指出科学发展具体方式的同时描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美丽乡村建设”,人人向往,万众期待,但绘就“美丽乡村”画卷绝非易事,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首先,在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保证。其次,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其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当代社会的生态问题不仅仅是自然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因此,生态问题的解决绝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过程,而是一个漫长的社会过程。要引导人们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强化责任意识,化为全民自觉。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是人们对“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最直观、最现实解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3 强化文化建设,奠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想基础

在扬弃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21世纪,软实力在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大国争雄的利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农村文化环境的契合度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在农村大众化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的大众化。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并非是与传统文化的决裂和中断,而是与其融合、升华和再造。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是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农业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源自农耕,农业文明对中华民族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都产生了极其深厚的影响。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沧海桑田,中国农村文化既包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有经过几千年封建社会沉积下的糟粕。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曾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感情的深深寄托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情感纽带,但与此同时,一些封建糟粕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阻碍和束缚中国农村发展的桎梏。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中国的传统文化仍然深深内化于农民的观念中,外化为一系列风俗人情、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并表现为广大农民群众的实际行动。这就需要在扬弃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农村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耦合,推进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和文化认同,从而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3 结语

党在乡村建设上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既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他们的生产生活、居住环境、收入分配等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与之相适应,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思想道德水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层面的不断提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培育奠定了物质基础、精神动力和思想积淀,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舞了农民提升自身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干劲,从而增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为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精神保证,为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现实基础。

猜你喜欢
价值观美丽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