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通业可持续创新发展机制研究
——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

2020-12-18 03:31杨万寿博士后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流通业流通经济

杨万寿 博士后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 广东深圳 51800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流通经济发展不均衡,“量” 大于 “质” 的情况十分突出,高质量发展目标难以完成。从宏观角度来看,由于国际保守势力抬头,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开始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国际流通发展受阻,进出口增速放缓。李怀政(2018)研究发现,由于我国流通业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逐渐触顶,外部投资水平逐渐下滑;在进出口和投资的经济拉动作用逐步下降的同时,消费内需潜力发掘不足。在微观角度来看,流通服务的供应不足、质量不足问题,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高效率运行。王楠(2018)指出,我国流通领域存在大量道德风险、恶意欺诈和市场紊乱问题,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无效,经济发展缺乏效益。从理论上来看,流通经济的问题不仅是经济理论的问题,更是管理体制上的问题,进而导致制度性阻滞下的经济低效化。宏微观的各种问题也推动我国进行流通领域的制度性改革,实施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流通经济管理机制创新的核心方案(董志学、刘慧,2018)。

联合国于2015 年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这是继2000 年的千年发展目标(MDGs)后联合国对2015-2030 年全球经济发展的规划总纲。SDGs 规划中明确指出了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SDGs 第12 条中明确要求确保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促进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显然,我国过高的流通成本和质量偏低的流通服务导致社会各界对流通经济存有期待,而流通业在经济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也促使产业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那么,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引下,我国流通经济发展究竟有哪些具体目标?实现流通经济可持续发展又会遇到哪些困难?针对流通经济管理机制改革又可以提出哪些对策?这将是本文力图说明的核心问题。

我国流通经济的发展历程

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流通经济则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商品流通过程伴随着连续不断的商品交换和流通经济循环,货币媒介在这一过程中历经了复杂的交换(王海船、张坚,2019)。马克思曾提出“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

我国流通经济在40 余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仅从数据角度来看,流通业不仅走向了快速现代化水平道路,也实现了产业管理人才的快速累积。然而,依绍华(2017)认为,中国流通经济发展 “量” 先于 “质”,偏重于人力资源集聚和流通发展速度,忽视了对产业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管理,在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资源、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等本质问题上关注不足。总的来看,我国的流通经济按照时间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 所示。

第一阶段为流通经济发展初级阶段(1949-1978 年)。在该时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长期处于 “无流通化” 过程中,尽管再生产进程始终存在,但流通业整体发展速度缓慢,且在1960 年左右还存在明显的负增长现象,我国流通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仅为0.37%,中国流通业整体效率极为低下。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的流通经济是依附于其他工业生产的二级部门,流通业主导力量极弱,政府主导下的流通行为并不普遍,且集中于我国东北重工业基地,流通经济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王雨飞等,2018)。

第二个阶段为流通经济发展中级阶段(1979-201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逐渐走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阶段,但在改革开放前期,市场动力依然缺失,流通业的重要性并未被正确认知,流通经济增速类似于初级阶段。随着我国社会流动速度加快,城乡经济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区域内流通甚至跨区域流通迅速成为主流,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向南方沿海地区,实现东北至沿海、沿海至内陆的流通通道变得尤为关键,因此我国流通业在2000 年后开始了跨越式的发展,中小流通企业大量出现,成为主导我国流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但在21 世纪前夕,虽然我国流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重“量”不重“质” 的情况十分普遍,流通业的空间结构上也并不完善,呈现出东部密集、西部落后、中部坍塌的空间布局,流通业的空间布局问题导致流通效率无法匹配流通经济总量,流通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全国流通环节。沈剑飞(2018)认为,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流通业发展方向,也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特征,并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

第三个阶段为流通经济发展高级阶段(2011 年至今)。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拉开序幕,这也带动了流通领域的一系列结构性改革,流通业增速上突破至3.12%,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流通企业总资产迫近60 万亿,成为我国的支柱型产业。而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推动流通经济深入发展的重要抓手,流通经济逐渐实现与市场经济的全面接轨,流通产业集群均匀分布在我国重点产业区,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下游、成渝、东北等多个流通片区。流通产业规模效应初步显现,拉动了流通经济的持续增长。但不应忽视的是,流通经济的辐射效应和梯度带动效应仍然较弱,对于周边产业的促进作用尚未发挥出来,流通空间布局虽然大有改善,但仍不足以覆盖我国全部地区,中西部大量城市的流通需求得不到满足,现有流通产业结构无法匹配当地生产环境。流通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集聚,而人力资源的大量集中又会导致 “拥挤成本”,甚至突破土地承载能力上限。部分中小流通业的技术效率水平较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极大浪费,这些都与可持续流通经济发展目标背道而驰,降低了我国流通经济的整体质量。

图1 1949-2017 年中国流通经济发展概况

总的来看,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我国经济体制要求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从宏观层面倡导 “无流通化”,各个地区实现自给自足式的资源配置与计划供应,流通经济发展完全停滞,再生产无法带来任何经济效益;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小微流通企业逐步彰显发展活力,流通经济的价值得以体现,并迅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流通经济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1987年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的高效率循环就是 “可持续发展” 的核心命题,而产业可持续发展也是流通经济可持续的重要内容。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 “环境与发展大会” 中,明确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途径,强调了流通产业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时至今日,十九大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列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的核心战略之一,并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国际关系等多个角度阐释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贯彻于经济建设的诸多方面,并取得了全球领先的成果。而在流通领域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流通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助力。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流通经济面临的挑战

基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规划,我国流通经济需要在2030 年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流通业不仅需要实现对全国流通需求的全面覆盖,而且需要做到流通过程中的低污染和高效率。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日所产生的流通需求将以千万件计,实现海量流通下的污染控制,是我国流通经济所需要面临的挑战。同时,如何保障流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实现SDGs 目标第12 条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流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人力资源、土地禀赋、资金缺口和生态环境等四个方向的主要挑战。

第一,人力资源的过剩供给制约了流通经济效率。我国流通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核心发展方向,这是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使得用工成本较低,劳动密集发展更有利于企业控制成本。与此同时,国外先进流通产业已经逐步走向信息化、机器化甚至无人化,不仅极大提升了流通业的运转效率,而且有助于实现企业整体成本控制,随着我国人力资本的素质提升,我国人口红利正在慢慢消退,劳动密集曾经带来的成本优势,正逐渐成为我国流通企业的成本负担。许多流通企业在实施人员清退与人员重组的过程中,又丢失了流通服务的骨干与主力,导致流通企业最终走向破产。对此,流通经济发展不能仅仅偏重于实现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的过度,而忽视人口资本的质量与提升;不能仅仅重视流通成本的控制,还需要保证流通服务的有效性。因此,如何处理人力资本供应过剩、用工成本逐渐上涨、国际流通无人化趋势三者间的关系,关系着我国流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土地禀赋的过度透支降低了流通经济效率。随着流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禀赋的需求也日益上升,不仅仅是流通业众多从业人员对土地的消耗,而是流通业的周转中心、仓储、配送中心等具体设施对土地禀赋的消耗,过度透支土地资源,导致流通经济的发展受阻。流通业是资源消耗的重点产业,据统计,流通业占我国总体产业碳消费的23.1%,仅次于重工业碳消费比重。由于物流运输和再生产过程会消耗大量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导致我国必须加大对相关资源的开采,因此流通经济间接地影响了其他地区的土地禀赋供给情况。从直接和间接两个角度来看,流通经济都需要消耗大量土地资源,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土地禀赋供给将进一步缩减,更多的土地将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现有流通业需要在现有土地禀赋基础上优化结构,直面土地禀赋供给不足的核心挑战。

第三,资金供应的巨额缺口影响了流通经济效率。随着我国投资拉动经济作用不断降低,国内投资环境趋于理性和谨慎,且2008 年的量化宽松政策仍处在消化期,针对流通业的资金供应将逐渐减少。但与之相对的是,流通业是一个极其依赖投资拉动的行业,由于仓储、运转、运输等必要地点和设施的投入,流通业必须持有较高的固定资产,且在短期内无法快速平衡收益。我国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尚不足以应对流通业的整体需求,因此持久的软硬件设施投入也将成为流通业的主要负担。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依赖增量发展模式,我国流通业依然很难实现投资与回报的对等,当市场投资热情逐渐消退,流通经济如何运用多元资金保障持续投入,并维持流通业发展活力,将关系到流通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情况。

第四,生态环境的承载水平限制了流通经济效率。除了流通业对土地禀赋消耗而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之外,流通业经营过程也会产生大量污染,影响生态环境的正常运行,甚至突破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批发和零售行业、物流行业等几个核心流通产业,对产品包装物的需求较高,而塑料制品产生的污染是对环境破坏力最强的污染之一。一旦换用可降解的生态材质,又会极大提升企业运营成本,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当前,我国流通产业规范仍不明确,流通企业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依然取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但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逐步强化,流通行业势必面临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如何在监管全面铺开之前未雨绸缪,将是决定我国流通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流通经济创新机制管理

由于我国流通经济面临诸多挑战,那么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机制创新,就应该以管理机制为重心,逐步解决人力资源、土地禀赋、资金缺口、生态环境等四类挑战。我国在《中国落实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中也提出了推进SDGs目标的具体创新方向,即“创新理念、问题导向、多元参与、开放共享”。对流通经济而言,实现管理机制上的创新理念,就是要提高流通业整体经济效率;流通管理机制的问题导向,是解决目前流通业中存在的高污染发展和社会责任不足问题;在流通管理机制的多元参与上,则需要结合市场、政府和利益相关者三个方面,建立投资者、政府监管部门和持股人三位一体的外部监管体系,完善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监管流程;最后,在流通管理机制的开放共享层面,首选要聚焦于流通业的均衡发展上,主张流通经济持续开放,为流通产业增添发展活力。鉴于上述分析,本文将就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流通经济管理机制创新的步骤提出具体思路。

第一,创新人力资源空间分布,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情况。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持续消退,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已经势在必行,让我国流通业摆脱对劳动密集生产的依赖,有助于实现生产角度的可持续性。一方面,国际流通产业所采用的机械化、无人化方案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解决人力资源带来的 “拥挤成本”,增加企业的环境亲和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产业转移,向 “一带一路” 的发展中拓展流通业业务,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从而帮助我国淘汰落后产能,输出过剩产能,在帮助其他国家的过程中,避免库存带来的环境伤害。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分布,可以极大降低人口集聚超出环境承载力从而引发的生态破坏,并促进产业技术研发和产能升级。

第二,创新土地资源管理机制,提升我国流通经济效率。对我国的流通企业而言,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机制往往形成了 “圈地自萌” 的竞争机制,流通业的扩展离不开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因此,必须转变思路,改变土地利用目标,包括撤裁合并部分功能重叠的流通部门,例如配送点、仓库等,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留出更多生活空间。通过企业整体的战略规划,提高不同节点间的信息沟通水平,进而将传统的点线式流通结构转变为网络式流通结构,进一步提升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防止流通业对土地的过度侵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规划。

第三,创新资金供给配置结构,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在我国当前的流通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方向分散,部门结构复杂,导致资金分配上难以统筹,进而引起资金的无效配置。而在外部资金供给逐步缩小的情况下,流通企业需要重视资本配置的作用,避免因资金链断裂导致的发展问题,甚至引发企业可持续发展无法维系。首先应该引入外部力量予以帮助,包括向评级机构、审计机构、会计机构寻求帮助,通过评估企业信用和资产情况,找到资金配置的症结所在,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或是向咨询机构寻求帮助,帮助企业转变运营思路和公司战略,扭转企业整体形象。企业也可以投入技术研发过程之中,通过新产品提升附加价值,实现低消耗下的高产出水平,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第四,创新环境保护监管方案,保障生态环境可持续性。流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尤其是需要避免流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现象。这就需要政府、市场和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其一,流通业依然需要坚持市场主导,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根据 “科斯定理” 可知,在明确产权规划的情况下,“看不见的手” 可以有效调节产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会因为污染的较高成本损失而主动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其二,政府需要对流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并形成长效监督机制,敦促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谨守秩序,恪守环境保护的底线,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其三,流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需要实现责任共担,对于企业不正当竞争、破坏生态环境等非可持续发展行为,要肩负起应有责任,进而主动成为企业内部的调节器,规范企业的日常运营。

结论

当前,我国流通经济发展处于新旧交替的关键节点,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收紧,以投资、进出口为拉动的流通经济发展旧动力已然不足,而发掘国内需求的新动力,又面临着疫情的切实影响。因此,推进流通业可持续发展,挖掘流通经济新动力,对于优化我国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缓解经济压力,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我国流通经济的发展源于市场开放,但也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管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我国大量流通企业缺乏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亟需政府的参与和指导。因此,我国新型流通经济必须要走市场主导、政府监督、利益相关者责任共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市场是企业发展的经济环境,也是流通业最为依赖的发展环境,一个优良的市场环境将促进流通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监督将帮助流通业找到病根,在偏离可持续发展轨道时及时回调,实现经济的动态上升;利益相关者则需要从自身利益出发,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维护个人的长远利益。

本文基于SDGs 可持续发展目标,从流通经济的发展历程、核心挑战展开论述,并着眼于流通经济的管理机制创新之中。SDGs 目标对应了我国流通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一是通过制度创新,创新流通经济管理机制,进一步促进商品自由流通,形成公平竞争的流通业市场环境,进而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和自我调节,流通经济在大经济循环中形成内部小循环,进而快速协调社会供需关系;二是在 “生产-流通- 消费” 过程中降低能源、资源的浪费,平衡市场的动态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集约发展目标,平衡供需两侧,完成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产业经济向高质量行进。流通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2020 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显得更为迫切,疫后复工复产工作导致社会监管成本激增,全球流通渠道受阻使得流通管理成本大幅上升,实现流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或许是破解经济问题的关键举措。

猜你喜欢
流通业流通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互联网+”背景下肇庆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商贸流通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