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夏季金鱼的养殖及管理措施

2020-12-18 21:37董晓明
水产养殖 2020年9期
关键词:放养密度养殖池换水

董晓明

(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1)

在每年5月至8月夏季高温季节,常常会因管理不当造成金鱼死亡,给养殖户造成不必要损失。笔者根据多年的养殖经验以及现场调研,总结出夏季金鱼的养殖及管理要点,供广大养殖户在养殖生产中参考。

1 养殖池条件

1.1 养殖池选择与建造

选择土壤矿物质丰富、微碱性、水源充足的地方建池,壤土为好。水质清新无污染天然河水或地下水。池塘土池面积以450~1 000 m2,水深1.0~1.5 m为宜,池底保留20 cm厚的淤泥;水泥池面积以50~100 m2,水深 40~60 cm 为宜。

1.2 养殖配套设施

每个土池配功率为2.2 kW叶轮增氧机1台,投饵机1台,水泥池配备成套增氧设施。夏季高温季节还需要采取部分遮盖措施,也可投放部分漂浮植物遮阳。

2 加强日常管理

2.1 放养前准备

在金鱼放养前15 d,对养殖池塘要进行清整、消毒。清除池塘过多的淤泥,池底可保留20 cm厚的淤泥,暴晒池底数天。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按每667 m2使用生石灰75~100 kg。水泥池饲养除了池底外,对水泥池四壁也要进行消毒。

2.2 放养密度

金鱼的放养密度可根据养殖条件、养殖生产计划、金鱼品种和规格等不同适当调整。但是如果密度过大则不利于培育出大规格商品鱼,密度过小会影响金鱼的形态美和运动美。一般情况下体长5 cm,放养密度为50尾/m2;体长6 cm,放养密度为40尾/m2;规格越大放养密度越小,对于名贵金鱼养殖,放养密度应适当降低。

2.3 水质管理

养好一池水是夏季金鱼养殖成功重要环节。要做到常清污、勤换水在夏季无论是池塘还是水泥池,在太阳光照射下,水温升高快。而此时往往是金鱼摄食、代谢旺盛的时期,剩饵及粪便分解会造成水质恶化。注意一是要加深水位,水泥池要保持40~45 cm水深,池塘要求深水区保持在1 m左右为宜。二是可采取部分遮盖措施,遮挡阳光,尽量使水温控制在30℃内;三是要勤换水,及时清除剩饵及粪便,每3~5 d换水一遍。换水时注意上午宜早,下午要适当推迟,尽量避免换水时因温差过大引起金鱼不适甚至死亡;四是露天鱼池遇到暴雨天气容易败坏水质,使水体溶氧不足,应及时换水;五是合理使用增氧设备,在高温季节尤其是遇到阴雨天,夜晚是鱼池缺氧时间,应在22:00后开动增氧设备,补充水中溶氧。

2.4 饵料投喂

养殖过程主要采用全价配合饲料投喂,选择规模大、信誉好、质量保证的企业生产的全价配合饲料。每天7:00、18:00各投喂1次,遇到阴雨天每天早上投喂1次。日投饵为体质量的2.5%~4.5%;饲料投喂要坚持“四定”的原则,密切观察金鱼活动情况,要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和吃食等情况适当调整投喂量、投喂时间和投喂的速度。以让鱼吃到8成饱、1 h内吃完即可。

3 常见疾病防治

3.1 金鱼烫尾病

3.1.1 发病原因 烫尾病是夏季高温季节金鱼的常见病。发病原因是夏季强光照射下,鱼池水温升高,水质过肥,光合作用产氧量增加,水中溶氧形成小气泡附着在金鱼背鳍、尾鳍上引起的。

3.1.2 症状与诊断 主要症状是病鱼尾鳍鳍条上附着许多小气泡,故又俗称“气泡病”。患病金鱼头朝下,尾巴朝上,小气泡破裂后引起代谢障碍、鳍条受损甚至尾鳍局部感染腐烂。影响金鱼的商品价值,严重时会造成金鱼死亡。

3.1.3 预防与治疗方法 预防烫尾主要是通过控制养殖池水温。夏季要做到常清污、勤换水,增加养殖池水深。必要时可采取部分遮盖措施,遮挡阳光,尽量将水温控制在30℃内;发现养殖池患有烫尾病要抽出部分池水,在池水中加入1.0%~2.0%食盐,浸泡浸洗5~10 min后加水至原水位;夏季要勤观察,发现金鱼烫尾要及时处理,避免感染、溃烂造成不必要损失。

3.2 金鱼烂鳃病

3.2.1 发病原因 目前引起金鱼烂鳃病的病原主要有两个,一是鱼害黏球菌感染,二是指坏虫、车轮虫、黏孢子虫等寄生继发细菌感染。

3.2.2 症状与诊断 病鱼行动迟钝,离群独游,食欲减退或不吃食,呼吸困难,体色发黑;病鱼鳃丝肿胀、溃烂,附有白色粘液,鳃丝末端缺损,软骨外露;鳃盖内表面充血发炎,中间部分常溃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如寄生虫引起烂鳃,在病鱼鳃瓣可见大小不一小孢囊。

3.2.3 预防与治疗方法 加强饲养管理,勤换水,保持良好水质,金鱼放养前用2%~3%食盐水浸洗10~15 min;发病时用三氯异氰尿酸片(菌毒片),每1 m3水体用0.25~0.45 g,或用有效氯30%的漂白粉每1 m3水体用1.0 g全池泼洒,1 d 1次,连用2次。内服氟苯尼考,每1 kg体质量每天用药均为5~15 mg,拌饲投喂,1 d 1次,连用3~5 d;④对发病鱼进行鳃部检查,如发现有寄生虫寄生,应先针对性使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浓度为0.7 g/m3或鱼用敌百虫全池泼洒,浓度为0.3~0.5 g/m3进行杀虫,再服用内服药治疗。

3.3 金鱼肠炎病

3.3.1 发病原因 主要是金鱼食用腐败变质食物后,感染肠型点状产气单胞杆菌引起。

3.3.2 症状与诊断 行动缓慢、离群独游,鱼体发黑,摄食减少或停食。肛门红肿外突,发病初期肛门排白色线状黏液,随着病情加重,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解剖后可病鱼肠道充血发炎,肠道发紫,肠壁无弹性,轻拉易断,有时腹腔积水。

3.3.3 预防与治疗方法 勤加水,保持水质清新,不投喂腐烂变质的饲料;发病时用三氯异氰尿酸片(菌毒片),每1 m3水体用0.25~0.45 g,或用有效氯30%的漂白粉每1 m3水体用1.0 g全池泼洒,1 d 1次,连用2次;内服甲砜霉素粉,按每1 kg饲料用药7 g,拌饲投喂,疾病流行季节,1 d 2次,连用3~5 d。或内服鱼用庆大霉素,按每1 kg鱼体质量每天用药10~30 mg,拌药饵投喂,1 d 2 次,连用 3~5 d。

3.4 金鱼赤皮病

3.4.1 发病原因 荧光假单胞菌感染受损金鱼的皮肤而引起。

3.4.2 症状与诊断 患病鱼体表出血发炎,鳞片松动脱落,尤其在鱼体两侧及腹部最明显;鳍的基部或整个鳍充血,鳍条间的软组织被破坏,常使鳍条呈扫帚状,称为“蛀鳍”现象。患病鱼后期在体表病灶处常继发水霉感染,有的出现烂鳃症状,病鱼行动迟缓,反应迟钝,离群独游,可造成病鱼死亡。

3.4.3 预防与治疗方法 金鱼池在鱼种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在鱼种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小心操作,防止鱼体受伤;在鱼种放养前,用2%~3%食盐水溶液浸洗15 min,或用漂白粉浸洗30 min,浓度是8~10 g/m3水体;发病时用三氯异氰尿酸片(菌毒片),每1 m3水体用0.25~0.45 g,或用有效氯30%的漂白粉每1 m3水体用1.0 g全池泼洒,1 d 1次,连用2 d。同时内服药按每1 kg鱼体质量,每天用氟苯尼考或甲砜霉素,药量均为5~15 mg,拌饲投喂,1 d 1 次,连用 3~5 d。

4 小结

在夏季高温季节,勤加水换水、清除残饵粪便,保持水质清新;注意采取部分遮盖措施,遮挡阳光,尽量使水温控制在30℃内;防缺氧浮头,科学投喂,注意预防、治疗鱼病,减少疾病发生,就能促进金鱼快速、健康生长,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放养密度养殖池换水
水体消毒防病用药称量分配的简捷方法
水培植物霎换水
不同池型结构循环水养殖池水动力特性研究
持续阴雨期间鳜鱼养殖池常见问题及管理措施
自动换水
放养密度对泥鳅育苗效果的影响
圆弧角优化对单通道方形养殖池流场特性的影响研究
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
放养小龙虾虾苗注意事项
不同放养密度对有机稻株型塑造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