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山区草鱼“立体式”生态高效养殖技术模式

2020-12-19 02:28张建铭张家海刘德亭方园刘斌郭婧
水产养殖 2020年5期
关键词:养殖区浮萍沼气池

张建铭,张家海,刘德亭,方园,刘斌,郭婧

(赣州市水产研究所,江西 赣州 341000)

草鱼“立体式”生态高效养殖模式是采用“猪-沼-果-萍-鱼”生态食物链组合,采取山顶营造水源种植涵养林,山腰开垦梯田栽种果树,园间栽培牧草,山脚平坦处建造养猪场和沼气池,沼气池下游修建多级鱼塘,培育浮萍和养殖草鱼的方式,形成五位一体的物质循环利用综合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养殖具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实现节能减排等优点,在江西省南部山区的赣州市等地应用后,成效明显,现将该技术简要总结如下。

1 养殖场建设

1.1 场址选择

养殖场应选择环境安静,避风向阳,交通便利,环境条件符合GB/T 18407.4标准的场地建设。池塘条件直接影响着养殖效益,池塘建设时应充分考虑水质、底质、地势和附属设施等方面。一是水源地远离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水源充足,水质清新,符合GB11607的规定;二是池塘底质以壤土、黏土等保水性能良好、不易渗漏的为宜,淤泥厚度小于15 cm;三是地势平坦,或坐北朝南,北面高、南面低,有自然落差的阶梯状分布,排灌方便,不易遭受洪涝,光照充足的地点为宜;四是附属设施齐备,池塘四周有道路环绕,有基本的生产用房,接通三相输电线路,必要时安装监控,便于运输生活物质、生产资料、投放饲料、夜间巡逻和产品销售,以及场区安全等。

1.2 规划布局

按照养殖场的功能,大致划分为果树种植区、畜禽养殖区、浮萍培育区、鱼类养殖区和生活办公区等。果树种植区在山腰部位开垦梯田,种植脐橙、桔子或油茶等果树或经济作物,畜禽养殖区建设猪舍、鸭舍和沼气池等,浮萍培育区规划在养殖场的上游,约占养殖场总水面的1/4~1/3,主要培育浮萍和养鸭;鱼类养殖区规划在养殖场中游,占养殖总水面的2/3~3/4,主要培育鱼种和养殖成鱼,为了有效防治病害,建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鱼种培育区和成鱼养殖区分开建设,成鱼养殖区水面略微比鱼种培育区大些,鱼类养殖区下游规划人工潜流湿地-稳定塘系统,利用植物根系吸收、微生物降解、填料吸附、滤食性和杂食性鱼类等综合生态作用处理养殖尾水;生活办公区根据养殖场整体规模配套相应的渔药、饲料和生产工具用房,办公室、职工宿舍等管理用房,以及其他生产生活设施。

1.3 养殖区建设

1.3.1 猪舍和沼气池建设 猪舍建设在养殖池塘的上游,沼气池建设在猪舍与浮萍培育池之间,坚持“圆、小、浅”和“四结合”原则,即沼气池以圆形为主,单个直径2~3 m,池深2 m左右,沼气池与猪舍、厕所、浮萍培育池相连,使人畜粪便不断进入沼气池中,保证持续稳定产气,沼气作为燃料用于照明和煮饭,沼液作为果树、牧草和浮萍的肥料。

1.3.2 浮萍培育池建设 由于山区昼夜温差大,加上肥料充足,浮萍的生长速度非常快,因此仅需1/3面积浮萍培育池便可供应2/3面积草鱼养殖池的天然饵料。浮萍培育池以长方形、坡度较陡的土池为宜,深度2 m以上、平均水深不低于1.8 m。鸭舍直接搭建在浮萍培育池的水面上,粪便排入池中,作为浮萍的养分。

1.3.3鱼类养殖池建设 池塘建设要因地制宜,池塘形状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形,利于延长阳光照射时间,根据地形条件开挖3×667 m2以上的池塘,或者梯田沿山修筑塘埂,筑埂时选择山边黄色黏土,坡度平缓,底部宽6 m,顶部宽 2~3 m,约成45°斜坡,以保证池塘的稳固和保水性能。建设塘埂时将底部淤泥清理干净,池塘底部按5%的角度向出水口一侧倾斜。考虑到防洪等问题,梯田沿山建设的池塘面积尽量不小于10×667 m2,池塘深度超过2.5 m,靠山一侧的塘埂顶部要建设排洪沟,池塘底部预埋排水管,避免暴雨来临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4 进排水系统建设

进排水管道分开,在浮萍培育池水深1.5 m处安装1个水闸门,并与鱼类养殖池的进水管道相连,每口养殖池塘设置1个进水闸门,进水管道内壁光滑且有一定的坡度,宜架设U型槽或现浇水泥渠;排水管道铺设在池塘底部,池塘内部设置箅子,外部设置检查井和插拔管,并与排水沟相连。

1.5 增氧设施

根据池塘面积配备增氧设备,5×667 m2左右池塘配备1.5 kW叶轮式增氧机,10×667 m2左右池塘配备3 kW叶轮式增氧机;采用微孔增氧系统的,10×667 m2~15×667 m2池塘配备 2.2 kW 增氧机。水源充足的山区,可以通过架设管道引入山泉水到鱼塘中央作为增氧设施,管道距离水面1.5~2.0 m,清晨和恶劣天气时开启,晴好天气时及时关闭,避免池塘中水量过多流失养分。

2 鱼类养殖

2.1 清塘消毒

鱼种放养前15 d左右采用干法清塘杀灭池塘内的野杂鱼、病原菌和有害生物等。方法是:先将池塘中的水排至10 cm,然后在池塘底部挖开若干个小洞,将60~80 kg/667 m2的生石灰倒入洞中,接着加水化开,成浆后趁热向周围和塘堤均匀泼洒,次日用钉耙翻动几下,充分混合石灰和淤泥,效果更佳。

2.2 培育基肥

清塘消毒10 d左右全池均匀施放充分发酵的有机肥料,少量装袋堆放在浅水区,用量100~150 kg/667 m2,为鱼种早期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

2.3 鱼种放养

每年清明节前从正规生产厂家选购鱼种,养殖品种以草鱼、丰产鲫为主,适当搭配团头鲂、鲢、鳙等。放养密度草鱼600~800尾/667 m2,丰产鲫200~350 尾/667 m2,其他配养鱼类 150~300 尾/667 m2,具体可以根据水源水量、池塘条件、鱼种规格、浮萍培育池占比和养殖技术等因素灵活掌握。

2.4 养殖管理

浮萍培育应在鱼种放养前1个月,根据草鱼不同生长阶段培育不同品种的浮萍,春夏季投放细绿萍、夏秋季投放紫萍。养殖期间,日投喂2次,养殖初期9:30左右投喂细绿萍,16:00左右投喂蛋白质含量30%的浮性颗粒饲料;养殖中后期相同时间段投喂紫萍和种植的玉米草、黑麦草等。投喂时,开启浮萍培育池闸门,顺水流将浮萍输送到养殖池塘。浮萍投喂有3个方面的注意事项:一是投喂的浮萍不要全部覆盖池塘水面,应在进水口一侧用竹竿围成不超过池塘水面1/5的食场,避免影响水体光合作用,引起缺氧;二是投喂量控制30 min内吃完,不留剩饵即可,以免污染水质,导致鱼病发生;三是闷热、雷雨天气和傍晚、夜间不投喂,当天投喂的浮萍太阳落山前应吃完,以免造成泛塘。

2.5 浮萍管理

浮萍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吸取水体中的营养物质速度非常快,为保证浮萍的正常繁殖,培育池水位应保持1 m以上,每口池塘每天的输送量不宜超过全池浮萍量的2/3,一旦出现水体透明度增大、浮萍生根多、产量不足时,应及时追施75 kg/667 m2的有机粪肥或1 kg/667 m2的过磷酸钙,并减少投喂量。浮萍喜温暖的环境,最适宜生长温度在25℃左右,低于10℃停止生长,为保证来年春季浮萍迅速繁殖,过冬前将浮萍集中到淤泥厚、水深超过l m的塘中,使其产生冬芽自然沉底,翌年春天适量施肥即可。

2.6 水质管理

稳定良好的水质是确保草鱼养殖高产高效的关键,养殖过程中水质管理坚持“春浅、夏盈、秋爽”的原则,水体透明度控制在30 cm左右,保持水质的“肥、活、嫩、爽”。“春浅”即春季鱼种放养时水位不超过1.2 m,有助于回升水温;“夏盈”即夏季鱼类摄食旺盛期每周加注新水20~30 cm,使水位达到2.0 m,每15 d泼洒20 mg/L的生石灰调节水质;“秋爽”即秋季随着鱼体生长,池塘负荷不断加重,此时应排去1/5左右的底层水,并注入新水。

2.7 病害防治

把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鱼种放养前浸泡或注射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①浸泡法:采用尼龙袋充氧浸泡法,浓度0.5%,并在浸泡液中加入10 mL/L的莨菪,阴凉处充氧浸泡3 h,浸泡过程中仔细观察,鱼体出现不适反应时应提前下塘;②注射法:将疫苗恢复至常温,摇匀后用生理盐水稀释10倍,按0.3~0.5 mL/尾的量注射到腹腔或肌肉。草鱼生长旺盛的6—9月,每半月用氯制剂或碘制剂对水体消毒,并在饵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和大蒜素连续喂5 d,增强鱼体的抵抗力,每月全池泼洒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使池水浓度呈 0.7 mg/L,预防车轮虫、斜管虫等寄生虫病。

2.8 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一是观察鱼体生长、摄食、活动和浮萍丰歉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二是检查进排水口完好性,清除杂物,防止养殖鱼类逃逸和野杂鱼进入池塘;三是留意养殖鱼类缺氧浮头情况,按照“三开两不开”原则,合理操作增氧机。按照规范填写《水产养殖生产记录》,当前生产周期结束后至少保存2年以上,以备核查。

3 草鱼“立体式”生态高效养殖技术模式的特点

3.1 节约饲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研究表明,浮萍的含水量高达90%,风干后的浮萍含粗蛋白30.5%、粗脂肪1.98%、粗纤维16.5%、无氮浸出物14.6%、钙0.62%、磷0.88%,且富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含量丰富,尤其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含量达到2.41%,说明浮萍中的水分含量极高、蛋白质含量和品质较高,容易被鱼体消化,可以直接作为饵料喂食鱼类,其饲料系数约为30。经初步测算,相比投喂精饲料为主的养殖模式,该模式可节省3/5左右的饲料成本,节约饲料约400 kg/667 m2,折合减少投入约2 000元/667 m2。

3.2 助推低碳减排,减少病害发生

猪粪中含有大量大肠杆菌和线虫等病原菌和寄生虫,直接使用会诱发动植物病虫害的滋生与传播,沼气池提供了猪粪发酵的条件与空间,产生的沼气作为燃料,部分尾液作为浮萍、果树和牧草等的肥料,通过植物的吸附、吸收和池塘微生物分解等作用,有效降解猪粪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浮萍是草鱼喜食的植物性饵料,减少了人工配合饲料投入的同时,降低了烂鳃、赤皮、肠炎和肝胆性疾病等的发生概率,配合人工潜流湿地-稳定塘系统的处理,即丰富了草鱼“立体式”养殖模式,又使养殖废水“零”排放,具有双重减排的功效,符合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积极倡导的低碳高效、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和农业环境污染问题。

3.3 充分利用资源,提供优质鱼类

浮萍具有适应性强、繁殖迅速、生长期长、长速快、病害少和产量高等优点,培育方法简单,管理方便,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要求不高,浮萍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在贫困山区,该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精准扶贫,真正实现产业扶贫;采用该模式养殖的产品,不仅肉质细嫩、润滑爽口、营养丰富、产品质量安全可靠,而且能够解决纯粹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导致的鱼种后期生长不整齐、成活率不高等技术问题;此外,浮萍中叶黄素含量较高,相比单一投喂饲料养殖出的青灰色草鱼,投喂浮萍养殖的草鱼呈金黄色,体色鲜艳光亮,一定程度上更受消费者的青睐。

猜你喜欢
养殖区浮萍沼气池
广东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池上
沧海浮萍
小种植、小养殖环境创设
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净化效果评价及分析
《红浮萍》中的女性诉求与空间哲学
离开你,我是一片浮萍
西山区沼气池建设现状调查
过了冬的沼气池如何过春
同步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