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南亚妈祖文化对 “海丝”建设的积极功能

2020-12-19 17:02
莆田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宫庙海丝妈祖

柯 力

(莆田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东南亚是中国 “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中的重要发展区域。在经济合作上,东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在政治交往上,中国和东盟已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东盟也是中国实施多边外交和构建新安全观的重要区域。在当前 “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内容涵盖了政策合作、设施建设、贸易往来、金融发展与民心相通五个领域。其中,民心相通是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实现共赢局面的根本基础。通过文化层面的交流和熟悉,产生认同感与接纳感,即根据践行 “文化先行”的理念,加深各方民间的了解、往来与经济合作,进一步强化亲密友好的关系。其中,妈祖信仰作为典型的海洋文明特征的民间信仰,妈祖文化是东南亚地区华人的精神凝聚力、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妈祖信仰起源于宋代的福建莆田湄洲岛,并且随着我国移民而逐渐传播到全世界各地。相关文献数据表明,全世界的妈祖宫庙多达上万座,妈祖信众多达3亿人,有华人的地方几乎都有妈祖宫庙,都供奉妈祖[1]。东南亚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移民的重要海外移居地,如今已经是世界华人华侨最为集中的区域。在社会动荡的19世纪,中国东南沿海很多饱受贫穷与战乱困扰的农民、渔民及手工者纷纷逃往东南亚谋生[2]。 “下南洋”的民众大多数来自闽粤琼桂等地,海上航行时为了祈求航海平安,就会奉祀作为海洋女神的妈祖。到达目的地后,更是会通过塑像、建造庙宇等形式来供奉妈祖。妈祖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随着 “下南洋”民众逐渐融入东南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甚至成为东南亚华人重要的精神凝聚力来源[3]。当前,妈祖文化已成为我国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东南亚各国加强沟通往来、增强民间互信互助、增进经济发展和多方共赢的重要文化平台[4]。

一、东南亚妈祖文化研究现状

妈祖文化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其研究范围包括了妈祖文化的起源、传播和影响等。关于妈祖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的已有文献中,李天锡对妈祖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路径、现状和所产生的文化向心力进行了深入阐释,并对其本地化的一些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5]。王燕燕对郑和下西洋前后的船员籍贯、行进路线、人口迁移影响进行分析总结,并认为郑和下西洋对于妈祖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起到了显著的助推作用,让其能够具备更多与东南亚本土宗教相 “抗衡”的实力[6]。陈丽琴对妈祖文化在越南从明代至现代的传播路径、影响和兴盛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妈祖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兴起与人口的流动迁徙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且妈祖文化也符合海洋文化的气质,因而成为华人群体的精神寄托[7]。

在妈祖文化信仰在东南亚的在地化方面,李慧芬分析总结了妈祖信仰传播至东南亚之后在形式及内涵方面的本土化特征,认为妈祖文化即使在他国有所变化,仍然体现了同源中华文化下的民心相通[8]。曾伟对妈祖文化在新加坡的在地化发展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近现代妈祖文化在新加坡的兴衰与当地的商业文明和经济发展的状况紧密相关[9]。

在妈祖文化对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作用的研究方面,林明太等对妈祖文化的传播路径与“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在地域上的重合之处,以及妈祖文化在东南亚诸国的在地化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妈祖文化在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可以作为民间信俗、传统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向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展示中华文化大气包容、和平慈爱的一面,也有助于唤起华人群体的文化凝聚力与归属感,促进文化产业的跨国合作[10]。陈美静等认为在 “海丝”文化建设中,妈祖音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载体,其具有较高的欣赏性、传播价值,在文化事业及经济发展方面亦具有较大潜力[11]。夏立平对妈祖文化在建设21世纪 “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作用进行了高度肯定和分类总结,认为妈祖文化所展现的博大胸怀和深厚底蕴,能够有力地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我国的政治文化互信,从而快速弥合分歧、提高合作效率[12]。王志习认为 “海上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出海通道,而妈祖文化随着 “海上丝绸之路”从古到今的发展开始传播弘扬,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建设21世纪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程中,我国应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基于对妈祖文化共同的认同而打造相关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以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纽带作用和促进经济产业发展的作用[13]。

综上所述,当前学术界对妈祖文化向东南亚传播的路径及历史沿革、妈祖文化在东南亚的在地化发展历程、妈祖文化对中华文化在东南亚传播中发挥的作用、妈祖文化对东南亚华人群体凝聚力的提升和文化寻根中发挥的作用、妈祖文化从古到今在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妈祖文化在促进我国与新 “海丝”诸国的经贸往来与项目合作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研究,但专门针对东南亚妈祖文化在“海丝”建设中所发挥的积极功能,以及结合具体项目来对其功能进行论述的文献比较少。

二、妈祖文化促进东南亚华人华商团结

历史上,海外华人商会在多个地域、不同行业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4]。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企业陆续走出国门到东南亚进行大规模投资,为了避免因不熟悉当地环境、政策与市场而造成自身利益受损,也为了强化中国企业与当地政府机构联系,华人在东南亚纷纷成立了中国商会。经过20多年发展,中国商会已经初具规模,对提高当地华人凝聚力、影响力、社会地位以及促进行业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妈祖文化是凝聚东南亚华人商会向心力的有效力量,增进了同宗同源的认同感。在越南、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历年中华商会总会及各地域、各行业分会都会在当地妈祖宫庙举办参观、祭祀和文化交流等活动。因此,妈祖文化顺理成章成为当地商会各个会员企业进行沟通协作、弥合差异的有效契入点[15]。

妈祖文化在新加坡传播发展的历程是较为典型的。妈祖已由当初作为移民航海守护神和乡土神,演变为兼具地缘、血缘、业缘的多功能神祇,成为广受新加坡各阶层人士所崇祀的大神。时至今日,奉祀妈祖为主神的新加坡庙宇或会馆,至少还保存有22座[16]。随着新加坡闽帮势力的发展壮大,妈祖文化也不断推进其独具特色的地方化历程。18世纪初期,第一代闽帮领袖薛佛记将当时青云亭的主祀神由观世音改为妈祖,将青云亭作为进行宗教信仰活动及华人社会各项事务管理的主要场所[17]。随着越来越多的福建移民涌入马六甲南地区,新加坡福建移民也急需要解决日益突出的经济与教育问题。当时的青云亭、衡山亭由于场地有限,已难以承担处理当地华人社会种种问题的功能。此后第二代闽帮领袖陈笃生延续了青云亭在运作管理时的相关机制,并兴建场地更大、功能更齐全的天福宫,以华人所普遍信仰的妈祖取代当地的传统神明大伯公作为华人祭祀的主神,同时天福宫亦承担了当地华人社会管理、社交等多个方面的职能。

同时,新加坡华人总商会也重视对妈祖文化的传承弘扬,其历年会刊、网站上经常会发表介绍弘扬妈祖文化、提高民族认同的相关文章及视频,多次组织当地华人去福建湄洲岛拜祭妈祖、文化寻根。在天福宫等场所举办各项文化、教育及商业方面的交流活动,2018年天福宫妈祖巡游活动,数万当地华人参加,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就是其核心主办方与出资方之一[18]。

三、妈祖文化提升东南亚华人的中国文化认同感

早年初到东南亚的华侨不仅要忍受着环境不适、语言不通之苦,而且容易遭受当地殖民政府的欺压敲诈。因此华侨会选择团结互助以求共渡难关、共同发展。起初华侨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由同乡会、宗亲会等自发的组织来维持。之后随着数代华人的辛勤打拼,华人的收入、地位都得到了改善,并有了一定的财力基础,因此修建了大量壮观的妈祖庙及妈祖造像,一是为了寄托妈祖信仰,二也是作为维持华人社会秩序、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社交场所。早在19世纪,马来西亚大量的兴安会馆中都供祭妈祖。

湄洲妈祖2017年巡安马来西亚、新加坡,2018年巡安菲律宾。2019年11月18日,“妈祖下南洋,重走海丝路”暨中泰文化活动周在曼谷举行,这是一次弘扬妈祖 “立德、行善、大爱”精神的重要文化交流活动。此次活动得到泰国中华总商会和泰国多个华人社团的支持。目前泰国各地的妈祖宫庙有数百座之多,尤其在泰国南部沿海地区,妈祖已经成为当地华人华侨广泛信仰的海上保护神。妈祖巡泰活动既是对泰国老一辈华人华侨在文化上的慰藉,也使得新一代华人华侨进一步了解认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早期在马来西亚,当地妈祖宫庙是华人族群重要的聚集中心,甚至可以从马来西亚的妈祖庙宇分布推知各地华人聚居的大致情况。马来西亚宪法保障宗教自由,虽然以伊斯兰教逊尼派为国教,但却是一个多元宗教融合的国家,其他宗教与信仰在马来西亚不会受到排挤歧视。在这种文化氛围下,马来西亚华人对妈祖的信仰能够得以保持,并广泛修建妈祖宫庙,不仅有力地维系了马来西亚当地华人群众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向往,也为当地华人和平融入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妈祖文化增进东南亚国家民众对中国的了解

妈祖文化起源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随着中国海上移民足迹向东南亚国家传播,妈祖文化增进东南亚国家的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在越南,妈祖文化既是华人社群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保存和延续的一个重要渠道,也吸引了大量当地外族民众关注了解中华传统文化。阮玉诗对越南当地民众通过妈祖信仰来深入了解华人民间信仰历程的文化融合过程进行了深入描述,越南人通过妈祖信仰主动地把握了华人民间信仰,一方面丰富了越南人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直接促进了当地的跨文化交流和融合进程[19]。

在泰国,妈祖文化的发展极具特点,呈现出与当地其他宗教兼容并包的格局。一百多年来,泰国华人在泰国各地修建了大量妈祖宫庙,和妈祖有关的建筑、雕塑、绘画和诗文等体现了泰国华人创造力和地域文化内涵。同时,妈祖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与泰国当地文化进行沟通交流磨合的文化平台,每次妈祖金身巡泰活动都有大量泰国当地民众共同参加。妈祖文化博大、慈爱、平等的内涵,体现了中华文化心怀天下的胸襟,因此妈祖文化在泰国的发展也没有遇到太多的阻力,很多泰国民众也会主动走进妈祖宫庙去观赏其建筑造像艺术,了解相关的神话传说。妈祖文化一直以来很好地发挥了增进泰国当地民众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的作用。正因为妈祖文化具有高度凝聚力与感召力,东南亚民众能借助对妈祖文化增进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

在马来西亚,妈祖文化得到包括华人群体在内的各个族群的接受认同。刘春燕认为,在多元文化交融的马来西亚,妈祖信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沿革中已经从一种宗教神明信仰转化为一种文化现象[20],宗教的神圣性、神秘性色彩逐渐淡化,作为文化现象的精神内涵、艺术成就以及节日庆典等世俗化要素开始兴盛。在东南亚,妈祖文化成为当地华人的共同信仰与精神家园的同时,渐渐实现与当地其他族群文化的融合,这是因为华人勤劳吃苦、积极向上,不主动损害其他族群利益,具有强烈的团结意识,族群形象良好。

此外,妈祖文化所包含的海洋精神,体现了以人为本、与人为善,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文明 “和谐” “和平” “共享”的核心价值,新加坡的天福宫、马来西亚的青云亭等都曾经是慈善布施、文化教育、施医赠药的重要场所,凸显了中华海洋文明的气度与胸襟。妈祖文化是中国重返世界舞台中央的重要文化资源,其蕴含的优秀的东方海洋文明理念是提高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感召力,助力中国和平崛起以及提高华人在全世界地位的精神力量。

五、妈祖文化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

自2013年建设 “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正式提出以来,东盟成为我国在沿线国家中投资规模最大的地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已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达成合作协议,缔结了自由贸易协定。2019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6 415亿美元[21]。要继续深化各方的合作关系,打造多方共赢的局面,除了加强政治外交,民间文化交流也要跟上,文化层面互融互通的良好格局,能拉进各方民众相互之间的距离,促进相互了解与文化融合。妈祖文化在东南亚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跨越地域、阶层乃至族裔的社会信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妈祖文化在东南亚的发展过程中也造就了大量的文化旅游资源。这些资源是中华传统信仰、优秀文化强大生命力的直接体现。妈祖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兼容并包、仁慈博爱的文化,体现了可贵的东方文化精神,能够成为唤起东南亚各国华人为中华文化复兴而共同努力的良好契入点。

马来西亚是妈祖信仰海外传播中心之一,当地主要的信众是兴安人和海南人,他们设立的会馆天后宫体系是发扬妈祖文化的主力。这些会馆天后宫现在已是全体华人(不分籍贯)共同祭祀妈祖的宫庙,因为妈祖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象征之一[22]。自中国提出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以来,马来西亚政府及民间华人社会的反应相当热烈。2015年起,中马两国在 “海丝”项目的基建合作陆续进行,马来半岛北、中、南部都有中大型项目立案施工。2016年, “中心一城”“东西两园”及 “南北三路”六大项目基本完成了在马来西亚的第一期布局[23]。

在新加坡,天福宫、粤海清庙等以妈祖为主神的宫庙也是游客去新加坡时必去参观和祈福的景点。新加坡天福宫时至今日还承担着证婚和中华文化交流活动的功能,每年吸引游客数百万人,为新加坡当地带来数亿元的直接及间接消费收入。印尼、越南和泰国也有大量妈祖宫庙,这些妈祖宫庙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尤其是泰国,妈祖文化的繁盛促进了相关文创产业的兴起,妈祖造像、绘画、纪念册及其他工艺品都是泰国妈祖宫庙景点重要的旅游商品,妈祖文化周边产业带动泰国旅游经济蓬勃发展。

六、结语

在 “海丝”建设历程中,妈祖文化不仅直接促进东南亚文化与旅游事业的发展,而且发挥作为文化桥梁的作用。妈祖文化在东南亚华人群体中有着长久的生命力、号召力与凝聚力,其慈爱、博大与和谐的精神内涵与我国的 “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对于东南亚诸国的华人而言,即使更改了国籍,但文化上的根基与归属是难以消弭的,这是全世界华人凝聚力的来源,也是唤起和维系东盟诸国华人为中华文化复兴而共同努力的良好契入点。

猜你喜欢
宫庙海丝妈祖
福建宫庙建筑龙柱装饰艺术的时代风格流变研究
台军想征召“宫庙义勇”
妈祖祭典
首届海丝旗袍文化邀请赛流光溢彩
万盏蜡烛 祈福海丝申遗成功
“万国茶帮”拜妈祖
蟳埔妈祖安座巡香
合浦汉墓群 见证汉代的繁荣“海丝”
妈祖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