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管理干部的绩效考核制度研究

2020-12-19 16:38毛杰胡梦晨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品牌研究 2020年32期
关键词:考核内容考核制度中层

文/毛杰 胡梦晨(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国有企业开展职工绩效考核工作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首先,严格遵照差异化考核的基本原则。企业应充分结合国企各岗位工作的差异性特点,对经营性岗位重点考核经营性指标内容,对管理岗位考核管理成效指标,对生产性岗位考核生产绩效指标,各个岗位的考核指标都必须密切围绕岗位重点工作内容,不搞“一刀切”。其次,严格遵照分级考核的基本原则。国有企业需将员工划分为操作层、执行层、管理层等不同层级进行分别考核,通过横向对比实现绩效考核的公平合理,解决基层职工在评先评优工作中的劣势地位问题。最后,严格遵照PDCA的原则。国企在职工绩效考核工作开展过程中,严格建立并遵照“科学计划——准确执行——严格检查——周全处理”的基本程序,实现国有企业内部绩效考核工作水平的持续提高。

二、优化国有企业管理干部绩效考核制度的路径

(一)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核内容

在对国有企业中层管理干部进行绩效考核时,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对应的绩效考核内容,以实现对管理干部的全面监督与管理,避免出现考核流于形式、考核有失公允的问题。一方面,思想政治素养是当今时代对管理层进行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想政治素养主要是指是否热爱自己的工作、思想道德水平、对廉政建设的看法等。将其纳入绩效考核,能够从顶层设计层面形成国有企业廉政、简行的工作作风与工作氛围。另一方面,从动态与静态两个层面丰富和完善考核内容。动态层面主要是指中层管理干部的执行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等,重在对于其工作过程与工作结果的考核。静态层面是指中层管理干部的知识储备、学习成就、政治内涵等,是动态层面考核内容的重要补充。通过动静结合,对国有企业中层管理干部的素养与能力“两手抓”,促进其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的快速提升。

(二)明确考核制度

国有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企业内部设置组织部门,各部门设置不同岗位,不同岗位的人员负责的内容也不同。随着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工作人员职责内容也发生变化,但多数企业没有对考核内容进行更新。所以,管理者就要深入了解现有员工考核机制,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市场变化情况与企业发展实际,全面对考核制度进行优化。同时,还要将员工考核内容、标准、奖罚内容包含在内,为了确保考核制度得以落实,还要建立监督管理部门,选择高素质人才担任监管人员,从而促进考核制度的实施。

(三)科学设置国有企业绩效考核主体权限

国有企业需要加强对绩效考核工作保障性机制的关注,尤其要在进行绩效考核主体权限分工的过程中下放考核权力。根据部门的设置情况,对主管人员的考评权限进行细化设计,使绩效考核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既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又能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对优秀员工表彰,激发基层管理人员创新思路,充分满足国有企业管理创新发展要求。国有企业在制订绩效考核方案创新举措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绩效管理考核工作机构的建设情况,尤其要对绩效考核主体相关人员的工作开展和决策过程进行有效监督,为绩效考核结果的公平性与公正性提供支持。

(四)合理应用绩效考核结果

绩效考核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获得一个结果,而是为了激励中层管理干部不断改进自身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国有企业的长效健康发展。因此,在获得绩效考核结果后,国有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工作体系,对其进行合理应用,强化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一是尽可能普及绩效考核体系下的奖惩制度,依据强化理论,对企业中存在的符合发展要求的管理行为进行激励,能够促进国有企业中层管理干部继续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反之亦然。因此,国有企业可以依据考核结果,对考核排名靠前的管理干部进行奖金、奖状、荣誉称号等奖励措施,对考核排名靠后的管理干部作出警告处理,做到奖惩分明。二是将考核结果纳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在完善考核体系的前提下,考核结果能有效反映中层管理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此作为对中层管理人员的职业规划、职位晋升、薪资管理等的参考因素之一,既有利于激励个人及其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又有助于国有企业内部的公平竞争。

三、结论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国企想要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就要重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升绩效管理水平,针对绩效考核中的不足之处,进行相应的改进,并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促进国有企业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考核内容考核制度中层
一种溶液探测传感器
进退之间:中小学中层管理者领导力提升
事业单位竞聘上岗制度探析
公务员考核制度与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事业单位人事劳资管理工作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变革初探
浅析国资管理体制下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变化历程
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改革趋势分析
企业中层管理团队在运营中的困境与作用
《中层危机》:探讨应对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