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原理”课对大学生辩论赛的理论支撑

2020-12-20 05:50王晓岗
关键词:辩论赛原理马克思主义

王晓岗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大学生辩论赛是现代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尽显大学生风采的一项重要活动,更是有效锻炼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益智活动,因而,深受大学生欢迎和喜爱。然而,此项活动又具有极强的理论性,若没有深厚的理论支撑,辩论赛的开展就流于形式和玩嘴上功夫,不仅显得肤浅,而且还可能成为闹剧。学界关于辩论赛对于大学生教育意义的研究较多,关于辩论赛背后理论支撑的讨论较少。虽然也有文章从大学生思政课的视角讨论辩论赛,但也主要聚焦于辩论赛对思政课的积极意义[1],而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辩论赛的作用论述较少。本文拟结合成功的大学生辩论赛的特征,从大学生学习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下文简称“原理”)的视角,着眼于“原理”课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特点,着眼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需求,着眼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与使命,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举行的“明理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辩论赛为例,深入阐释“原理”课对于大学生辩论赛的理论支撑作用,进而论述把“原理”课与大学生辩论赛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成功的大学生辩论赛需要“原理”课的支撑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虽然是一个以理工专业为主的高校,但辩论氛围很浓,大学生辩论赛有着30多年的传统。通过对近20年校内外大学生各种辩论赛的跟踪总结,不难发现,大学生在辩论赛中若能够做到理论彻底,论证充分,表达清晰,口齿伶俐,思维敏捷,语言诙谐,举止优雅,就意味着获得了成功,而辩论能否理论彻底、论证充分是至关重要的。若辩手在辩论中做到了理论彻底、论证充分,不仅增强了自信心,也使得辩论的其他方面发挥得更出色,如思维敏捷、语言诙谐、举止优雅、更加自然、更加轻松,甚至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而所谓理论彻底、论证充分,就是要找到事物和问题的根本性因素、作用和特性,多角度进行论证。这一切,都离不开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辩证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此三者正是人们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前提,是当代大学生最缺乏、最需要学习的内容。

二、“原理”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食粮

青年学生正处于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对社会充满希翼,对人生充满憧憬。但是,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并不十分清楚。在成长的道路上,青年学生还是希望有人指导,有人领路。这种需要是现实的。而且,每个家长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光耀门楣,成为全家的骄傲。从社会角度看,就是青年人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能够获得社会认可。因为一个人只有满足了社会发展需要,获得社会认可,才可能获得他个人想要的荣誉、地位和骄傲。因此,对青年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不仅是青年学生的渴望,家长的呼唤,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国家和社会发展角度分析,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就寄托在青年学生身上。正如毛主席在1957年于莫斯科会见中国留学生时所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学生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2]649

我国是一个经历了150年外敌入侵和掠夺后独立的国家,是无数的仁人志士探索抗争了150年后独立的国家,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大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建立起来的国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难,建成完备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国防体系,在占世界陆地面积不到1/10的土地上,养活了近1/4的世界人口,用70年的努力奋斗,完成了西方国家300年的工业化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纵观我国近代史,惨痛屈辱的历史不容忘记,今天的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伟大的革命源于伟大的理论,这一理论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面对中国的日益强大,国际敌对势力并不情愿、也不希望看到,这也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总没有成功的缘故。它们总要想尽一切办法来遏制中国,阻挠我们的发展,破坏我们的发展成就。对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有清醒认识,保持高度警惕。现实中一种新的危机正在悄然发生。西方敌对势力把目光瞄向了我们的青年一代,加强了对中国青年学生的渗透和拉拢,一小撮国人也为了眼前的个人利益,不惜充当西方敌对势力的舆论先锋,打着所谓社会公知的幌子,对青年学生进行拉拢、煽动和引导,以达到破坏我国团结大局、遏制我国快速发展、瓦解民心、分裂中国的目的。

因此,意识形态的斗争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3]36。对于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刻不容缓。这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而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辩证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原理”课恰恰能够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三、“原理”课的理论特点和优势

现在高校开设的“原理”课程,是按照中宣部、国家教育部2005年方案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于2007年整合而成的一门新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该课程集中介绍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对于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说来,就是培养大学生坚定的唯物主义立场、辩证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一)彻底的唯物主义

提到唯物主义,人们并不陌生,是指对于任何问题,能够坚持从客观现实、客观事实或客观的实际条件出发,探究事物最直接的因果关系和本质特性,不主观臆断、编造结论,也就是求真务实,实事求是。但是,这样看似简单的道理,在现实中,其实极难实现。原因如下:其一,人们的唯物主义根基不牢,遇到问题就摇摆。如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看到了万事万物中都有量的关系,特别是他发现了直角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就简单地认为“万物皆数”“一切其他事物都表明,其整个的本性都是对数的模仿”“数是万物的本质”,是“存在由之构成的原则”[4]527。这个结论就显得较为武断。我们可以说数量关系反映了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但不是全部。更不要说,世界上原本没有数学,它只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明出来,方便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如果照此推理,数是万物的本质,而数、数学又是人们发明的,那人们是不是可以认为万物的本质是人发明的?结论显然比较荒唐,可以说事物的本质是人们发现的,但视为人们发明的恐怕不恰当。其二,人们的价值观影响真理观。许多时候,人们遇到问题,总是先从自身的视角分析一下是否会影响到个人利益,然后再判断问题的是非曲直,这就严重影响到人们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效果。例如钓鱼岛问题,早在1943年12月1日的《开罗宣言》中就已经明确规定:东北、台湾、澎湖列岛,包括钓鱼岛、赤尾屿在内,是中国固有领土,日本必须无条件归还中国[5]407。这是由中国、美国和英国等国领导人签字的国际公约。然而,时至今日,美国政府为了其国家利益,明确规定,钓鱼岛适合《日美安保条约》。国与国之间是这样,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这是唯物主义很难坚持的又一原因。其三,人们面对的问题过于复杂,人们的技术手段、理论支撑不够,导致人们难以坚持唯物主义。例如在自然科学中关于光的本质的分析,物理学家从微粒说到波的理论,再到波粒二相性,前后经历了三四百年的历程。而“原理”课则要从信仰的层面,帮助学生牢固确立唯物主义立场。这对于从事任何专业的学生而言,既十分必要,也有不少难度,需要下大力气才可能掌握。

(二)辩证的思维方式

辩证的思维方式,是“原理”课的又一重要思想内容。它要求人们: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注意到事物的暂时性、历史性;从正反两方面看问题;从运动、变化的视角分析事物及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等。人们对于这些思想理解起来十分容易,但是一遇到具体问题,又很难坚持。究其原因,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人是感性存在物,从出生开始,其成长的整个过程都依赖着感性认识的支持,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坚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没问题。但这种感性支持也有误导人的时候,它容易使人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头脑一热,不顾一切,只看眼前,不管长远。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容易僵化、固化。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环境、学习条件、家庭条件各不相同,往往会形成各不相同的稳定的思维方式。而且,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就容易固化,就像物理学上的U型槽(U型槽的底部最稳定,成为了平衡态),再遇到与自己思维相差甚远的现象、问题时,认识上很难转过弯来,而这时候也是人最容易出错的时候。而“原理”课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辩证思维的重要性,并逐渐接受和运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关于社会历史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之前,历史学家要么认为人类社会是由英雄主宰的,主张英雄史观;要么认为人类社会是杂乱无章的,毫无规律可言;要么认为冥冥之中早有定数。这使得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问题的时候,充满困惑,不知所措。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唯物主义的立场贯彻到了人类社会史中,从人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生产工具的生产等这些决定人的生存、社会发展的各种创造性生产出发,概括出了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以及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指出历史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的人共同作用的产物,由此创立了唯物史观,从而让后世的人们探索、研究社会问题有了科学的依据。

四、大学生辩论赛是促进大学生运用“原理”的有益活动

今天的中国大学教育,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精英教育过渡到了现在的大众教育。每年各高校的新一届大学生,都数量庞大,少则二三千人,多则上万人。这种规模和数量,让大学生到社会上、到企业里进行实习、社会实践,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这就大大减少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影响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大学生辩论赛恰恰是经济性、实效性都很强的学生活动,也是大学生广为接受和喜爱的活动。在“原理”课教学实践活动中,把“原理”课与大学生辩论赛结合起来,就使学生先前的自发活动变成了一种主动的、自觉性的活动,既迎合了大学生思维活跃、求新求异的天性需求,又能使大学生在辩论赛中把所学的“原理”积极、主动地加以运用,从而提高了大学生对“原理”的求知欲和喜好度。这一方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在举国上下要求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把辩论赛引入“原理”课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使之成为“原理”课教学中一个必要环节,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2015年开始,在所教的本科生中尝试开展“明理杯”课程辩论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作为学生课下实践活动的重要考核依据。“明理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辩论赛举行7届以来,一次比一次效果好,成绩显著。

(一)参加范围广

由于“明理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辩论赛是随课程开设进行的,作为必修课,意味着当年所有学生都要参与此项活动。我们采用的办法是,由任课教师进行层层选拔,从自然班选拔到任课的大班选拔,再由任课教师从所有任课大班选出他(她)认为最优秀的辩手,最后把所有任课教师选出的最优秀的学生进行组队,再次随机进行辩论淘汰赛,评委就是所有的任课教师。经过这样的选拔后,在优胜者中组队进行辩论比赛。比赛经过初赛、复赛和决赛,最后决出冠亚季军代表队,指导教师分别是在初赛中胜出的代表队老师。在最后的决赛中,在全校进行网络直播,使全校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辩论赛中,深入思考问题,支持自己喜欢的辩手和代表队。此项活动得到了学校和教育厅主管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二)学生热情高

辩论赛本来就是大学生比较喜欢的一项集体活动,它有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个人多方面的能力,促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在华水“明理杯”课程辩论赛活动中,我们采取了多种激励措施,比如把学生参与辩论赛纳入平时成绩考核,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在课程结课时加分、颁发奖励证书等。这些激励措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该项活动的开展。

(三)辩题挖掘深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在举办“明理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辩论赛活动之前,学校也有类似的大学生辩论赛和校际之间的辩论赛,但学生在那些辩论赛中,更多的是注重辩论技巧的训练和提高,对于辩题从理论深度说服人这一层面,关注较少,也无力做到。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到辩题分析这一重要环节。“明理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辩论赛举办以来,由于都是与“原理”课内容相近的辩题,加上任课教师的指导,学生在辩题分析时,真正把“原理”应用到了辩题里面,从而加深对“原理”的理解,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作用,也提升了个人理论水平和辩论能力。

(四)理论应用多

“明理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辩论赛采用的是多环节、多轮次的辩论比赛,每一场辩论题目都不一样,每一个题目都是经过教研室全体教师认真讨论凝练而成,基本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全部内容。每一场辩论赛,都是对课程某方面内容的复习、深挖和应用,对于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水平,锻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青年大学生需要具有坚定的唯物主义立场、辩证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而这些正是“原理”课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点,但要真正掌握这些内容,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需要有合适的实践和应用途径,而课程辩论赛就是今天大学教育中既经济又有效的实践活动。

猜你喜欢
辩论赛原理马克思主义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青年学生孙子兵法友谊辩论赛在滨州学院举办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enriches my experience 辩论赛丰富人生阅历
军科辩论赛之枪枪对决
辩论赛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电力系统备自投实现功能原理概述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