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作品在中华水文化传播中的经验探析

2020-12-20 05:50陈超
关键词:动画片中华动画

陈超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人文艺术教育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6)

一、动画作品传播中华水文化的必要性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中国受全球气候变化、经济转型、城镇化发展等因素影响,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环境污染、水生态恶化等水危机、水问题越发凸显。为了缓解这些问题,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技术更新、政策调整等方面下大力气外,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但关键是怎样让社会公众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处理水危机、水问题的活动中。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1]。针对水危机、水问题,可通过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公众树立爱水、节水、护水、惜水的意识,形成广泛一致的认同,从而将保护和节约水资源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投身到水资源保护与节约活动中。

从文化学视角看,中华传统文化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文明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人类的早期治水活动。从长期的治水、管水、用水等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中华水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华水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且带有生态文化的基本特性。通过对中华水文化的传播与普及,一方面让人们意识到水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能够借助其“化人”的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形成文化共鸣和文化认同感,树立爱水、节水、护水、惜水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愿意主动参与其中。由此看出,传播与普及中华水文化对于当今社会的价值和重要性。

自2011年水利部出台《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来,国内中华水文化的传播与教育活动层出不穷,以水文化为主题的各种形式的出版物被相继推出。如何有效传播中华水文化更成为热议的话题。

文化传播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来说,传播中华水文化知识不能一味依靠简单说教的形式。为防止青少年产生抵触心理,需要借助形式多样且趣味性十足的出版物来提升传播效率。为此,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了《水文化小学生读本(低年级)》《水文化小学生读本(高年级)》《水文化中学生读本(初中版)》《水文化中学生读本(高中版)》,以及《图说中华水文化丛书》等通俗易懂且穿插大量生动图片的水文化普及读物[2],为开展面向青少年的中华水文化知识传播工作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如果仅有印刷品还不足以吸引青少年,原本枯燥并且难于理解的中华水文化知识还需要通过更为鲜活、生动、有趣的形式来提升其传播力。

动画作品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集合绘画、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艺术于一身,凭借人物、画面、声音、文字、氛围、情绪的综合作用,不仅成为文化传递和价值观建构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成为青少年了解其中文化内涵的重要窗口。

在当前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如何让中华水文化通过动画作品之一载体得到青少年受众的普遍认同,是作品创作者和研究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中华治水故事》系列动画的制作与社会评价

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策划出品,浙江中南卡通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共同制作的3D 版系列动画片《中华治水故事》,成为以动画片为载体、面向青少年传播中华水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治水精神、树立治水楷模的一项大胆尝试。

这部动画片作为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水利部的重点文化项目,它的制作前后历时16个月,仅动画片制作费用就接近700万元。不仅邀请了国内知名动画制作公司负责动画的制作,还邀请了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水文化专家团队作为编剧和技术顾问,对动画片的大纲、脚本、剧本、场景、人物设定等全程把关[3]。

《中华治水故事》系列动画片以中国古代治水事件为主线,基本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分为: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孙叔敖与芍陂、邗沟的故事、西门豹治邺、鸿沟的故事、百里长渠的由来、李冰和都江堰、郑国渠的来历、灵渠的故事、瓠子堵口、召信臣开辟南阳灌区、王景治河、隋炀帝开大运河、王元暐建它山堰、钱四娘与木兰陂、咸阳王治理滇池、郭守敬兴水利、贾鲁治河、潘季驯治河、靳辅治河、海上长城——古海塘、林则徐与坎儿井、王同春水兴河套、日月潭的传说等26个故事。时间从原始社会到清代,横跨几千年时光。涉及地域包括:河南、浙江、江苏、山东、四川、陕西、湖北、广西、新疆、甘肃、宁夏、台湾等中国广大地区。从故事内容上看,这部动画片包含了与治水有关的神话传说故事、历史人物、治水事件以及著名水利工程。全部26集的故事可大体分为著名治水人物及其事迹、治水神话传说、著名水利工程三大类。

《中华治水故事》系列动画片将历代治水人物形象、治水事件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3D动画艺术形式展示出来,把观众带入故事场景中,烘托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真、善、美的优秀道德品质,让观众由此产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广泛认同。为了增强艺术感染力,制作方还邀请国内知名音乐人薛振华为主题曲《浩渺千年》作词作曲,并邀请实力派歌手龙奕演唱。

由于其所选题材独特,制作考究,广受好评。在2015年美国书展上,这部动画片被放在大屏幕上滚动播放,并当场获得好评。2017年10月举行的法国戛纳秋季电视节“感知中国”中国影视内容推介会上,《中华治水故事》系列动画片精彩亮相,并再次受到好评。2018年2月,《中华治水故事》系列动画片更是荣获我国动漫类作品的最高荣誉——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第三届动漫奖[3]。

由于社会反响不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继而在《中华治水故事》系列动画片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数字手段,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集合为一体,推出了《中华治水故事》MPR(多媒体印刷读物,Multimedia Print Reader)出版物。该书由国内著名儿童作家安武林创作,配套中英双语点读功能,通过央视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小鹿姐姐和美籍电台主播的原声朗读,让青少年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中华水文化的博大精深,达到了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效果。在2017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中华治水故事》MPR多媒体出版物也因此获得“优秀展示成果奖”。

三、《中华治水故事》系列动画在传播中华水文化上的经验

作为一部较为优秀的动画作品,《中华治水故事》系列动画在传播中华水文化知识方面有其值得借鉴的经验和不足。

(一)弘扬正能量和正确价值取向

《中华治水故事》系列动画制作方不遗余力地将中华水文化和民族性格渗透在作品的点滴之中,努力与动画的表现内容实现完美融合。可以说,整个故事情节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例如制作方在第一集《女娲补天》中,当水神共工撞开不周山导致天降洪水之后,并没有将原始先民设计成坐以待毙完全依靠女娲一人之力补天的剧情,而是让原始先民自发组织起来主动用石头来堵洪水,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不惧困难、坚韧不拔的勇气。在该集剧尾,女娲离开人类,人们没有了依靠。在这个时候,年轻的男性部落成员说:“我们有头脑,总有一天我们会利用水的力量去改变生活。那个时候世界一定会很不一样。”说完这句话后,另一位女性长者则说:“新的时代要来了。”这几句对话体现了早在中华民族诞生之初,先民们就已经具备了对未来充满希望、自强不息的优良品德。

通过对古代先民兴水利、除水害、保卫家园、繁衍不息的优良传统,以及对由治水所体现的中国人顽强拼搏、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等正能量的烘托,既向观众传播中华水文化知识,又弘扬了民族精神。这有助于培养观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同时,制作方也试图将人类对水、对大自然的感悟通过一个个有确切记载的历史故事传达出来,从而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绿色生态环保和人水和谐的价值取向。例如在《李冰和都江堰》中,李冰由老汉高超的撑船技术感悟出“功能互补,道法自然”的道理,由此意识到堰坝工程必须依地势而修,并利用大自然的力量来清理河道中的泥沙,最终让都江堰工程达到了“道法自然、人水和谐”的境界。

(二)尊重史实和文献记载

作为传播水文化知识的一部普及性作品,除了内容要通俗易懂,表现形式要趣味生动外,其内核表达仍然需要认真严谨,这要求其中一些真实故事应符合科学原理、逻辑推理、史料记载的基本要求。

从内容上看,不像现在很多古装剧普遍在道具设定上严重偏离史实,《中华治水故事》系列动画从人物的举手投足到穿着均讲求还原历史原貌。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塑造,再到水利工程原理等方面,都依据文献记载。制作方意图通过严谨求真的态度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充分融入到剧情当中,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

以人物的造型设计为例,剧中许多服饰并非凭空虚构,而是依据史料如实还原。如在《王景治河》一集中,汉明帝穿着玄色冕服,头戴十二旎帝冕,朝中大臣服饰皆头戴当时汉代流行的长冠、委貌冠,身穿服装以白、蓝为基础色调,大袖深衣,并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这些衣着都符合东汉时期的情况。而在《王同春水兴河套》中,王同春一只眼失明,这个设定也符合王同春在5岁时因患痘一目失明的史实。

而在场景设定方面,在《精卫填海》中,设定人类居住在半地穴式的建筑中,这也和北方考古发掘情况一致。在《靳辅治河》中,靳辅与康熙皇帝在船上谈话,船上所挂旗子取材于清末官方非正式的黄龙旗。

在剧情设计方面,《精卫填海》中主角女娃,是炎帝的女儿,化身鸟后是白喙、赤足,人们依据她的叫声将其取名为精卫,这个情节符合《山海经·北山经》的记载。在《靳辅治河》中,靳辅与陈潢相遇前,靳辅看到一首墙头诗:“四十年中公与侯,虽然是梦也风流。我今落魄邯郸道,要替先生借枕头。”这正是陈潢当年在邯郸吕祖庵壁上所题诗句,也是有章可循的。

(三)注重艺术创新

作为一部优秀动画作品,《中华治水故事》做到了真实与虚幻相结合,力图突出自身独特的表现魅力。从人物设定到故事剧情可以看出,制作方是想通过挖掘传统水文化的精髓,将其中的精神内核赋予作品以个性鲜明的艺术神韵,从而展现水文化的传播视野,丰富水文化的教育内涵。在制作过程中,制作方努力寻求水文化元素与动画设计的融合点,探求水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的有效融合方法,以达到二者之间的深层次融合。例如,在这部动画片中涉及很多对于水利工程的地理位置、河流状况的介绍,为能够更清晰地说明情况,制作方使用了大量的地理图片和3D动画加以说明,这也有助于提升青少年对我国地理状况的了解。

不论是故事情节还是绘画风格,制作方均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设计灵感,将本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将创新的演绎方法与巧妙的动画表现技巧相结合。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的同时,又不忘展示现代意识;在凸显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又不忘艺术上的创新[4]。

尤其是在艺术创新方面,虽然《中华治水故事》系列动画取材于历史史实和文献记载,但情节并非是对历史的生搬硬套,而是在尊重历史主线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些艺术创作。增添了许多吸引观众的趣味情节,并且这些趣味情节自身也带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例如从第一集开始,贯穿全集的是一条虚构的蓝色小龙。看上去这条小龙无足轻重,却增加了趣味,又体现了中华民族之魂就如同是这条小龙一样几千年来一脉相承。这容易让观众在记忆深处留下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深刻印记。而在《女娲补天》中,人类从被女娲造出之后便开始接触到水,但手刚碰到水便迅速缩回。制作方通过如此艺术设计,表达出人类的起源与水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早期人类对于水既好奇又恐惧的心态。

(四)文化亲和力强

从文化认同角度讲,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往往是以本土文化作为参照系。而从传播学角度讲,当作品所选择的形象、场景、旋律等与受众的个人经验、文化背景趋于一致时,可以缩短作品和广大受众的心理距离,进而会让观众与之产生共鸣场,获得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中华治水故事》除了一些知名度较小的历史故事之外,绝大多数是人们熟知的故事情节。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孟子见梁惠王等。这些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故事会让观众产生亲切感,即便是大龄观众也会由此产生对传统记忆的重温。此外,主题曲歌词采用古典诗歌形式传唱,片尾曲又有箫、古筝的伴奏,体现了浓厚的民族风。可以说,《中华治水故事》制作方善于运用民族文化符号,不仅将民俗元素和民族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实现了民俗相与民族魂的有机融合,有助于观众产生共鸣和文化认同感,便于不同年龄段观众真正接受中华水文化。

(五)内容富含哲理性

《中华治水故事》不像此前一些动漫作品一样带有过度的商业化气息,并没有因为一味地迎合观众的口味而失去其本初的价值诉求。相反,作为一部以宣扬中华水文化为目的,以培养观众亲水、爱水、护水、节水意识为宗旨的动画作品,其故事情节中必然带有一定说教的成分,却并非是刻板的说教,而是把水作为喻体来解读哲理性问题。

例如在《女娲补天》中,女娲补天成功后对原始先民说:“水会带来灾难,也会滋润生命,它是生命之源,你们世世代代要学会跟水相处,它一定会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由此开启了人与水之间或斗争或和谐相处的辩证关系史。在《孙叔敖与芍陂》中,孙叔敖与狐丘老人坐而论道,谈论水的利害关系,由此得出“治国必先治水”,“治水先治水性”,水性“顺势而行”的论断,也颇具哲理性。《郑国渠的来历》中,郑国在与老汉对话时,老汉说:“水的高贵处在于它不分国土,每个人都一样,平等受惠,因此水的价值也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有所降低,若能以此为做人准则,则一定可以成就万事功德。”由此激励郑国下决心到秦国帮助修建水利工程,而这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这一核心理念。

此外,动画片的主题曲《浩渺千年》的歌词中同样带有值得回味的哲理性内容。“浩渺千年……烟波吹弹指尖。”水利工程犹在,但当年修建工程的老百姓已不在,又有谁能记得他们。“一生坎坷,梦不曾坠落”道出了水利工程建设者们抱着造福百姓的心愿,即便面对艰难险阻仍百折不挠的精神。

(六)适用性强

动画作品由于具有幻想内容和夸张色彩,包含了重多时尚元素,因而适应各年龄段受众的需求。《中华治水故事》系列动画制作方将每集控制在10分钟左右,片长适中,浓缩的故事情节更增加了该片的适用范围。既可以在电视台播放,也可以作为教学素材在中小学甚至是高校课堂教学环节中放映,作为教学工作的补充和辅助材料。在动画片上映后,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配套出版的《中华治水故事》MPR出版物,则进一步拓宽了水文化的传播路径。

由于《中华治水故事》的故事情节主线遵循史料,且几乎每集故事都将水作为喻体,因而带有丰富的哲理性内容,这些哲学思辨启发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共鸣。这种全年龄化的创作思维让这部动画作品不仅适合青少年,同时也适合包括成年人在内的全年龄段受众。

(七)不足与缺陷

尽管《中华治水故事》系列动画包含诸多传播中华水文化的成功经验,但其自身仍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如制作方可能是受制作经费限制,3D动画的制作较为粗糙。诸如人物的毛发、衣装,以及建筑、物品等的设计都严重缺乏细节。尤其是在人物设计上,虽然注重史实,但除了每集的主要人物外,其他人长相均千篇一律,人物的辨识度较低。人物及动物的行动也不太自然。一些重要事件也缺乏宏大场景的渲染。动画片虽然紧随流行时尚,配有自己的主题曲,但是片中的背景音乐和其他曲目缺乏当下青少年欢迎的流行音乐节奏,也缺少更多的富有民风色彩的插曲。整体上看,由于缺乏实质性的现代化包装和国际化的创作手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感官享受,与此前较受欢迎的3D系列动画作品《秦时明月》之间差距较大。

通常情况下,动画审美情趣的传播需要通过造型、色彩、服饰,以及故事情节、表现技巧等多个元素有机组合后,才会被观众认可接受,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审美情趣、审美结构和审美标准,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特定的价值理念和行为习惯[5]。从这个方面讲,中华水文化动画作品今后的制作工作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四、未来水文化题材动画作品的发展之路

以动漫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是一种成效显著的方式。在国外,诸如日本的《花牌情缘》《棋魂》《三月的狮子》等动漫作品就是将传统的、且看似枯燥无味的花牌、围棋、将棋文化与动漫文化相结合,既为观众带来了娱乐体验,又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播。通过动漫的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眼球。

过去,国内的一些动画作品虽然也是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目的,却由于一味地生搬硬套和过于直白的呈现方式,让人们观后感觉十分刻板,既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意蕴和精髓,又减少了作品对观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然也无法达到有效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动漫作品既需要根植于传统文化这片沃壤,又需要在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等多方面有所创新,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真正成为感染广大受众的精神文化产品。对此,《中华治水故事》系列动画可以说是在传播中华水文化方面的一次大胆尝试。尽管作为我国首部以宣传中华水文化为主题的动画作品,自身必然带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问题,但其中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和深入学习。

水文化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文化类型,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因此,中华水文化既包含以古代为素材的传统元素,也容纳了以现代为背景的时代气息。如果今后中华水文化动漫作品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并通过故事情节的创作折射出现代社会的水危机、水问题,相信更能够引发不同年龄段受众的共鸣。当然,对于人水和谐的追求,中外不分家。中华水文化要想“走出去”,更需要注重跨文化传播的策略和全球视野。因此,作品中除了要吸纳国内的水文化元素,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外,还需要适当融合国外的水文化元素,让作品与国际接轨,使之同时具备现代气息和多元文化包容的特征。这样的作品具有更大的文化渗透力和影响力,更易于走向世界市场,从而实现水文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动画片中华动画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片是怎样播放的
推荐一部动画片
看,动画片开演啦!
——介绍一部你喜欢的动画片
我的动画梦
推荐一部动画片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