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31~134条“结胸”之辨析

2020-12-20 07:26李国炜王明炯姜靖茜奚小土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广东广州500湖南省长沙医学院中医学院湖南长沙409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仲景伤寒论行文

李国炜,王明炯,姜靖茜,奚小土(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广东 广州 500;湖南省长沙医学院中医学院,湖南 长沙 409)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于结胸的论述存在着很多难点和疑点,难点一:结胸到底可下还是不可下?131条:“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132条又云:“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131条指出结胸要“下之”,为何132条又云“不可下”?难点二:结胸烦躁到底死还是不死?133条:“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而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132条和133条互参其中的矛盾不言而喻。笔者认为想弄懂这几个问题可以从结胸证的来源入手。

1 结胸为阳热经少阳所传而成

查《伤寒论》第131条有云:“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具体论证请参考《论小陷胸汤乃“寒实结胸”之正剂》[1]一文。并且《诸病源候论·卷之七·伤寒结胸候》[2]有云:“结胸者,谓热毒结聚于心胸也,此由病发于阳,而早下之,热气乘虚而痞结不散也。”可见结胸乃“下之太早”,热入经少阳乘虚而成。这也解释了128条所描述结胸的脉象特点,“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2 大陷胸丸为涉及太阳少阳的特殊结胸证

大陷胸丸证是形成在大陷胸汤证之前的一种特殊证候,张仲景的行文也非常特殊,现阐述如下。

2.1 大陷胸丸证涉及太阳

大陷胸丸证涉及太阳风邪,本人已经在《论“阳明经证”乃张仲景不言之言》[3]一文中详细论证,此文再补充一个药物学证据,大陷胸丸方中药物组成是大陷胸丸证涉及太阳的另一佐证。因大陷胸丸中有杏仁、葶苈子。查《名医别录》[4]杏核条下有云:“味苦,冷利,有毒。主治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葶苈:“大寒,无毒……皮间邪水上出,面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于此可知二药能驱风邪无疑。此外,大陷胸丸中的杏仁、葶苈可不仅仅针对风邪而设。太阳少阳兼风邪为患而误用下法,则变证诸多,痉只是其中之一。

2.2 结胸涉及太阳是否能用下法

仲景在132条明示:“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且171条云:“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结胸证“脉浮”提示表邪未解,是不能用下法的,而为何涉及表邪的大陷胸丸证又用了下法呢?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二:①此处结胸刚成,急则治标。②改汤为丸,意在缓下。上文已证大陷胸丸证为病在太阳传少阳兼风邪为患,医生用下法之后,患者出现了结胸又伴随太阳表邪未解的特殊症状——“项亦强,如柔痓状”。对于这样的特殊结胸证,皆不可用汗法,又不可再贸然使用下法;此时,仲景用药既是非常无奈,又是异常谨慎小心。所以仲景在131条行文“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而不用“下之”“主之”之语,提示对于大陷胸丸证,仲景虽仍然称之为“下法”,但实际功效已经类似“和法”;丸者缓也,用丸药缓攻,更要斟酌使用。

2.3 宋版134条原文有误

宋版134条原文[5]:“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本文无特别指出,都是引用宋版《伤寒论》)。而康平古版《伤寒论》[6]对于此条的论述差异颇大,如下:“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注: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旁文: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大)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宜大陷胸丸)。”对于条文的争议,笔者始终认为需从文理和医理两个方面考证,从文理上看若将注解从134条中挪开,行文流畅清晰,符合仲景行文一贯的风格,因为仲景对于方证是不喜欢解释病机的,《伤寒论》中对于条文病机的解释极少。从医理上说,结胸乃太阳病被误下所导致,即可以成为大陷胸汤证,又可以成为大陷胸丸证,而康平版中的“若不大结胸”一语也解释了大陷胸丸证“表证未除,结胸刚成”的特点,和131条相呼应,使得大陷胸丸和大陷胸汤的区别跃然纸上。所以从文理和医理两方面考虑,笔者认为康平古版的134条原文更加符合仲景本义。

2.4 “脉浮”是结胸形成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对于132条所云:“其脉浮大者,不可下。”在《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治第二十》解释到:“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因“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可见在《伤寒论》中有表先解表是不易法门,但是由于“结胸”形成过程的特殊性——太少并病,热入而成,导致在大陷胸汤证形成前会有一个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结胸成而表邪未解。所以笔者认为大陷胸丸证的患者脉象应当有“浮相”,这也解释了原文140条所云:太阳病,下之……脉浮者,必结胸……。“脉浮”是结胸形成过程中的必然表现而不是最终的结果,所以张仲景在131条中不敢也不能写出大陷胸丸的脉象特征,因为会和结胸证的治疗原则相矛盾,且仲景在131条提出“下法后”马上在132条提出警示,其苦心不言而喻,以上论述也回答了本文开篇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总之,大陷胸丸证的症状有:脉浮、头汗出、项强、小便不利、身黄。

3 大陷胸汤证“烦躁”之辨

大陷胸汤证的来源与大陷胸丸证同,本文开篇已论,不再累述,而想搞明白133和134条文行文中有关烦躁的矛盾,可以从大陷胸汤证的症状入手。

3.1 大陷胸汤证水停存在疑问

大陷胸汤证的水停部位,历代医家争议不多,原因在于136条的行文。136条云:伤寒十余日,……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而此条“水结在胸胁也”一语在康平古版《伤寒论》中确为注解,康平古本行文如下[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注: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可见后世认为大陷胸汤证水停的部位在胸胁从文献上看是存疑的;那到底大陷胸汤证的“水”停在哪里?李博士将134和135条大陷胸汤的“脉沉而紧、心下硬、心下痛”之症状和《金匮要略》木防己汤的条文互参,“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最后得出结论[7]:“而本条大陷胸汤证同样见‘心下按之石硬’,反映水饮停滞心下所致。”而笔者认为,大陷胸汤证的水停部位仍然存疑。

从以上分析再结合原文134条、135条、137条分析,可以得出大陷胸汤证有如下症状:短气、烦躁、口燥、心下至少腹硬痛、脉沉而紧、头微汗出、潮热。

3.2 结胸与脏结的鉴别

3.2.1 脏结的症状特点仲景对于脏结的论述条文如下,128条:“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129条云:“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而130条云:“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130条经文说明藏结一证不涉及“阳证”,为寒证,“其人反静”一语是为了鉴别结胸“烦躁”。167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可见脏结的症状有:下利,饮食如故,胁下痞,少腹痛,白滑苔。脏结的来源是胁下“素有痞”,症状特点是“无阳证”,治法上不可用攻下之法。

3.2.2 结胸与脏结的鉴别仲景在128条和129条提出了结胸与脏结的鉴别(见3.2.1)。显然二者在脉象上很难鉴别开来,而“舌上白苔滑者”也不能成为二者的鉴别点。第139条有云:“太阳病,二三日……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可知此条病机为,因太阳病二三日,故表证未解,水饮寒痰结于心下,医生用下法而成结胸。面对“此本有寒分也”的结胸患者存在“舌上白苔滑”也是不无可能。既然舌象、脉象都不能鉴别,那只能从症状上去找区别点了,第129条藏结,仲景提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笔者不禁顺经文而反推之,结胸的患者饮食如何?是否有下利?

3.2.2.1 结胸证患者存在“饮食不消”之证查《备急千金要方》[8]:陷胸汤方,治胸中心下结积,食饮不消。大黄、栝蒌实、黄连(各二两) ,甘遂(一两)上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根据笔者提出的经方研究的三个必然规律[9],可推出结胸证的患者当有“饮食不消”之证。

3.2.2.2 结胸证下利乃病危之象查139条:“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可见结胸证的患者应无“下利”一证。为何150条又云“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笔者认为此条所云结胸“下利不止”是结胸的一个特例,150条中的患者出现“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之证,已有病危之势。何以知之?从133条“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可知。而结胸一证本为“热毒结聚于心胸也”。心胸被热毒结聚本应亦有“烦躁”一证。为了与133条中“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相鉴别,仲景在134条中行文“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表未解也。医反下之……短气躁烦,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而并非“烦躁”。简而言之:结胸证患者烦躁既是最终的结果又是发病的过程。仲景如此煞费苦心的行文,是为了以警后学。这也回答了我开篇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得出脏结和结胸的鉴别点为:无阳证,下利,饮食如故。相同点为:心下至少腹硬痛。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无阳证、下利、饮食如故”,单独一点都不能独立鉴别脏结与结胸。因为寒实结胸一证热像也不明显,仲景行文“无热证”,临床上必须综合分析,才能避免误判。

4 结语

由于结胸一证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仲景在131条的大陷胸丸证的论述中省略了“脉浮”一证,又在134条大陷胸汤证条文中将“烦躁”写为“燥烦”,仲景如此行文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为了避免行文的矛盾;二是为了警醒后学,避免后学者误读,实在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医圣之苦心,非勤思者不能知晓。总之“结胸”一证还值得大家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仲景伤寒论行文
“老干爹” 难追老干妈
仲景食品首发过会面临经销商流失等多重风险
如何避免行文平淡无奇
《锦衣少年行》周行文:没有能与不能,只有想与不想
强化指导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培养“仲景学子”的几点思考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之辨析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仲景辛味药配伍规律探微
短文改错中行文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