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保护生态环境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

2020-12-20 20:09高立兵周建基
现代农村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祁连山保护区环境保护

高立兵 周建基

(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金昌 737100)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已经到了关键的决胜阶段,在众多精准扶贫脱贫的策略和方法中,生态扶贫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方面,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脱贫攻坚,实现二者协调发展,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任务和要求相契合。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总体良好,但由于身处西北内陆地区,受各种客观因素影响,逐渐成为全国相对落后区域。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问题,目前还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问题,且保护区群众环境保护意识较差,贫困现状不容乐观。保护区作为甘肃省重点扶贫攻坚区域,面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脱贫攻坚两大难题,如何有效的将二者结合,并双管齐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脱贫攻坚的“双赢”是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旨在结合保护区实际情况,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精准扶贫脱贫进行了统筹兼顾的思考,并给出推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期盼切实解决目前生态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1 影响祁连山保护区生态脱贫的因素分析

祁连山保护区占地面积265.302 3 万hm2,区内群众主要从事农牧业,贫困现状不容乐观。“十三五”期间,甘肃省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7 项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工程和落实2 项生态补偿到户政策,深入推进生态扶贫工程持续向前,在生态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扶贫脱贫效果明显,但受历史等因素影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还需不断加强生态扶贫力度[1]。

1.1 历史因素根深蒂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贫困问题的根源是生态贫困,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该地区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的发展破坏使整个生态环境变得极其脆弱,而生态环境自我修复能力非常缓慢,生态修复工程又较为滞后,这些因素间接的加速了祁连山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历史累积的过程,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们不断追求更加丰富的自然资源,扩大活动范围,逐渐破坏了原始的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时难以修复的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贫困,并逐步进入了一个“发展—破坏—再发展—再破坏”的恶性循环。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渐完善,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也不断加大,保护区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祁连山生态保护区必将迎来修复的黄金时期[1]。然而,历史发展遗留的问题较多,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仍然存在突出的矛盾[2]。

1.2 群众思想认识积重难返。保护区地处西北内陆区域,相对地理环境较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的传播与交流,直接表现为人均受教育程度低、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度差、对生态脱贫的知识和政策了解不够,区内群众对互联网科技应用较少,不能及时有效的掌握和理解国家方针政策,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贫乏,且不能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这些都是群众思想意识不到位的表现[3]。贫困不仅只是外在的物质贫困,更重要的是思想贫困,因此,精准扶贫不仅要扶贫,还要扶志、扶智。积极引导群众把保护环境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劳动实现脱贫。

1.3 资金匮乏、教育水平受限。保护区存在地方财政赤字问题严重、生态扶贫脱贫资金落实困难、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人才严重缺乏等问题,加重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负担[4]。此外,保护区群众掌握的生产技能少、知识层次低、脱贫致富能力弱等因素均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扶贫脱贫工作。

1.4 其他多重因素影响。影响保护区生态扶贫的因素还有很多,主要有自然环境恶劣,产业结构低端、产业类型单一、产业竞争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2,5]。气候、自然地理因素现在在一定程度上扼制着经济发展,诸多原因导致保护区很难产生支撑区域发展的支柱产业,这也是目前影响生态扶贫顺利开展的一些客观因素。

2 生态环境保护助力脱贫攻坚的思考与建议

2.1 加大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保护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深化思想认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脱贫攻坚齐协调、共谋划、同推进。要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各职能部门要完全配合、密切协作、加强沟通,制定详细周密的生态扶贫计划,出台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拟定实施方案、细化分工、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生态保护任务,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此外,要充分发挥好网络的作用,借助媒体、电视、报纸等载体,积极开展生态扶贫政策宣传。各村基层党支部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开展多样有效的宣教活动,提高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树立群众的自信心,充分调动群众生态脱贫的积极性,使群众主动进行文明生产活动,并营造良好氛围[6]。

2.2 强化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区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受气候、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保护区内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低,且建设难度大,这已经成为影响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因素之一。鉴于此,保护区各级政府应以建设生态基础设施为抓手,有效拓宽扶贫路径,提升脱贫效率。可以从改造低产农田、新修水利设施、加大土地整理、抓好水土保持等方面入手,提升群众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此外,应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将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改善保护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真正达到生态扶贫的目的[7]。

2.3 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在保护区生态扶贫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不断整合和利用现有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在此基础上,发挥当地高校和科研单位优势,鼓励科研工作者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当地的生态经济发展技术,鼓励当地高职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同时,高职院校要发挥优势,增加对保护区群众专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在信息化时代,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一系列科学技术手段,同贫困识别、贫困分析、贫困治理相结合,找出传统扶贫工作中的缺点和盲点,弥补传统扶贫工作中的漏洞,为保护区内生态扶贫脱贫寻找突破口和切入点[4]。

2.4 坚持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贫困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志”和“智”的问题,精准扶贫工作要将物质扶贫、精神扶贫和智力扶贫有机结合,共同推进[8]。从文化建设方面入手,将保护区居民的传统文化与现在流行文化相结合,再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和脱贫攻坚元素,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实居民的精神生活,提高居民的思想认识,帮助居民纠正传统思想观念,增强居民对党和国家政策的信任感和认同度,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

2.5 发展生态产业。保护区内各县区存在显著的环境差异,均存在资源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对立冲突,各级政府应根据自身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的环境、地域、气候、植被等优势,积极探寻发展策略,增加区内群众替代性生计选择,使生态产业的发展为精准脱贫提供可持续的动力,逐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精准脱贫同步进行的目标[5]。

政府及有关单位应从政策、资金、人员、技术等多方面入手,以完善基础产业发展为前提,逐步探索以林业资源生态开发为导向的生态经济。积极利用网络等现代营销手段,拓宽学习和销售渠道,拉伸产业链,提高产品质量,扭转贫困群众自身无力脱贫的现状,全方位、多层次为贫困群众脱贫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祁连山保护区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祁连山下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发挥地方立法作用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祁连山草原:如梦如幻近高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