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践行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方志敏狱中文稿凝结的初心使命

2020-12-20 21:59徐龙建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革命斗争方志敏初心

文_ 徐龙建

1935年2月中旬至8月初,方志敏在狱中先后写下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可爱的中国》《清贫》等10余篇文稿。这些堪称共产党人的“不朽之作”总结了方志敏同志所经历的历次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痛斥了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种种阴谋,披沥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坚定的革命信仰,以及为无产阶级革命奋斗到底的坚强决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铭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0页)。今天,重读方志敏狱中文稿,探寻方志敏同志用生命践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一生,对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以坚定的革命信仰生成初心使命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方志敏的初心使命不是天生形成的,也不是外力强加的,最根本的是源于封建统治的腐败无能、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熏陶开化促进了方志敏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觉醒,确立了方志敏坚定的“对于阶级以及全人类解放事业的努力”(《方志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页)的革命信仰。

(一)在时日的黑暗中“渴望光明”

方志敏出生于1899年赣东弋阳县九区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此时的中国社会处在大动荡大转折时期,正经受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政府;然而,“建立了中华民国以后,情形也是愈弄愈糟,没有一点好的现象。”(同上,第4页)“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在中国的统治,依然如旧”(同上,第5页)。风雨飘摇的中国“贪官污吏照旧压榨民众,土豪劣绅照旧横行乡里”(同上,第5页),“更严重的就是帝国主义深入农村的侵略”(同上,第9页)使中国工农群众的痛苦日益加深。幼年家乡的生活体验留给方志敏的是沉重的记忆,他悲哀的感叹:“黑暗的九区!黑暗的弋阳!黑暗的中国!”(同上,第10页)面对这样“一副凄惨黑暗的图画”(同上,第9页),自小就疾恶如仇、敬老恤贫,且有革命觉悟的方志敏长大起来了,他说:“我逐渐不安于这黑暗的时日;我渴望光明;我开始为光明奋斗”(同上,第10页)。

(二)求学的苦难磨炼意志投身革命

方志敏天资聪颖,博闻强记。他7岁开始接受私塾教育,受传统文化的启蒙,方志敏有了初步的“家国情怀”。12岁时,由于家境衰落,他不得不退学务农;期间,黑暗、污秽的农村现状,日益加剧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于是,在17岁时,他又踏上了求学探索之路,进入弋阳高小。在高小,“对于新的思潮的接受”(同上,第15页),方志敏组织了“弋阳革命青年社”,“因这社的影响,也为革命栽培了一些种子”(同上,第16页)。20岁时,方志敏入省城就读南昌工业学校,然而,他发现学校也并非净土,于是组织学生自治会揭露校内腐败,结果反被校方开除。被开除后,方志敏过了一年教会学校的生活,这段经历使方志敏认识到,“基督教是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文化侵略的一种最厉害的东西”(同上,第18页)。最终,因痛恨教会学校的丑恶本质,加之家中已无法筹得学费,23岁的方志敏决然废学。求学的艰辛和苦难磨炼了方志敏的意志,他毅然决定投身革命,“要实际的去做革命工作了”(同上,第17页)。

(三)信仰的力量使自己以身许党

早在求学期间,方志敏就深入学习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明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在南昌读书的时候,方志敏还认真研读了团中央的机关刊物《先驱》报,他说:“‘先驱’的每篇文章,文章中的每句话,我都仔细看过,都觉得说得很对;于是我决心要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上,第22页)1922年,在上海方志敏“乃正式加入这个无产阶级青年的革命团体”(同上,第22页)。在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经过几年的斗争锻炼和团的教育,方志敏在思想行动上逐渐无产阶级化。1924年3月,方志敏在南昌正式加入共产党,他引以为荣的叹道,“这是我生命史上一件最可纪念的事!”(同上,第23页)“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同上,第24页)自此,方志敏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并踏上了为中国革命、为党的事业无私奋斗的征程。

二、以坚决的革命斗争升华初心使命

在苏区的革命事业中,方志敏心中装的是国家的未来、党团的事业。革命斗争形势愈发困难、条件愈发艰苦,而方志敏的革命意志却愈发坚定。坚决的革命斗争使方志敏的初心使命进一步得到升华。

(一)锻造了炽热深厚的群众情怀

革命的实践使方志敏认识到要开展革命活动就必须深入到人民中去,“不去团结群众,斗争是不会成功的”(同上,第16页)。1927年,在计划的弋阳秋暴失败以后,方志敏前去鄱阳县委汇报请示工作,县委指出了弋阳秋暴前群众工作的不足,方志敏“更深深的感觉争取群众的重要,没有广大工农群众的团结,根本不会发生什么力量”(同上,第40页)。受此深刻反思,方志敏更加重视群众工作,以炽热深厚的群众情怀倾听群众的呼声,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在方志敏言传身教的影响下,赣东北的党和各级苏维埃的工作人员“与工农群众联成一片,群众认苏维埃是自己的”(同上,第87页)。“苏维埃政府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如何去改善群众的生活,使群众生活日渐向上”(同上,第87—88页)。毛主席盛赞赣东北的同志们“都是苏维埃工作的模范”(同上,第88页)。

(二)淬炼了清贫朴素的道德品质

极端艰苦的革命斗争淬炼了方志敏清贫朴素的道德品质。在革命斗争的过程中,方志敏担任过省委书记、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然而,他一向过着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即使在革命胜利发展,斗争形势较为顺利的时候,方志敏仍告诫自己、叮嘱同志,“最要防止胜利乐昏了头脑,而发生‘左’倾盲动,以及腐化享乐,不艰苦做工作”(同上,第65页)。在方志敏的带领下,赣东北党和苏维埃工作人员为着战争、为着人民、为着社会主义的实现“以身作则,节衣缩食,刻苦耐劳”(同上,第86页),他们“除食米外,每天都只发四分大洋的菜钱”“除伙食费外,零用费是没有发过的”(同上,第87页)。方志敏时刻铭记,“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同上,第 167 页)。

(三)激发了开拓创造的担当勇气

为了理想的实现,方志敏进行坚决彻底的革命斗争,并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如解决被敌人严密封锁的经济问题;解决经过八九年战争的财政问题,还解决其他许多重大问题,都不是照抄前例的,而是用前所未有特创的新方法去解决的”(同上,第86页)。在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战争中,方志敏领导红军和工农群众出于对战争的热情、革命的决心,在近乎没有学过军事和建筑学背景的情况下,开创性地筑起了保卫革命根据地的赤色堡垒,“这些近乎现代式的坚垒的筑城”(同上,第90页)十分坚固,多次抵御住了敌人的疯狂进攻;兵工厂的工友们同样也以无产阶级的积极性创造性,加紧工作,为五次战役提供了大量的子弹、榴弹和改良的武器。也正是凭借这种开拓创造的担当勇气,方志敏坚信:“中国到了社会主义的建设时,中国的无产阶级必能与苏联的无产阶级媲美。”(同上,第93页)

三、以坚贞的革命精神诠释初心使命

抱定了斗争到底的决心,方志敏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无论在革命斗争中,还是在被俘以后,他始终保持大无畏的革命气概,百折不挠、坚贞不屈,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一)“党要我做什么事,虽死不辞”

反围剿斗争的失利使根据地遭受重创,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乃决定离开赣东北苏区,开去皖南行动,企图在皖南创造一块新的苏区出来”(同上,第95页)。1934年11月初,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方志敏成立红十军团,并由其担任军团政治委员会主席,以领导皖南行动。当时,方志敏痔疮大发,“每天流很多脓血,不但不能走路或骑马,而且不能坐椅子”(同上,第95页),但“党要我做什么事,虽死不辞”(同上,第95页)。方志敏随即开拔皖南。在皖南,红十军团“经过大小十余战,总是小战获胜,大战掩护退却,一路避战,以至最后被迫离开”(同上,第96页),根据中央指示改向浙西南行动,不幸在怀玉山被困。怀玉山被围时,方志敏带领先头部队本已脱险,但他身感自己作为军团最高指挥员应该留下接应主力部队,毅然冒着生命危险重入包围圈,最终兵败被俘,尤其令人痛惜。

(二)“我是共产党员,我与你势不两立”

方志敏身陷囹圄,被囚禁在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这是一个法西斯的审判机关,是敌人残杀共产党人的屠场。在这里,国民党不择手段地进行威逼利诱,蒋介石物色了一批反动党政军要员和方志敏的同乡同学轮流充当说客,甚至连“绥靖公署”主任顾祝同也亲自出马劝降,许以高官厚禄,但方志敏却始终针锋相对,无情地痛斥和揭露他们的鬼蜮伎俩。方志敏慷慨陈述,“我是共产党员,我与你势不两立,我要消灭你,岂能降你”(同上,第104页)?国民党见他如此顽固,更将他游街示众,并召开“庆祝生擒方志敏大会”,尽显丑陋嘴脸。方志敏毫无惧色,“自问是一个清白的革命家,一世没有做过一点不道德的事,何所愧而不能见人”(同上,第101—102页)。方志敏坚贞不屈,使敌人劝降计划终究落空。

(三)“我们为革命而生,更愿为革命而死”

在狱中的方志敏,虽然历尽煎熬,但革命的信仰却使他坚信自己的选择,始终不动摇半分。对于生,“我们是共产党员,当然都抱着积极奋斗的人生观,绝不是厌世主义者,绝不诅咒人生,憎恶人生,而且愿意得脱牢狱,再为党工作”(同上,第103页)。对于死,方志敏大义凛然,“我们绝不是偷生怕死的人,我们为革命而生,更愿为革命而死!”“我们心体泰然,毫无所惧,我们是视死如归”(同上,第103页)!“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同上,第144页)!蒋介石眼看自己设下的种种圈套都不中用,公开杀害又怕激起变故,便下达了“秘密处死”方志敏的命令。1935年8月6日,方志敏戴着手铐,被押到南昌下沙窝刑场,英勇就义。牺牲的时候,方志敏年仅36岁。“这就是我生命的结幕。我想到这里,并不恐怖,这样的死,也很痛快!”(同上,第105页)方志敏铮铮铁骨、耿耿丹心将永远铭记在人民心里。

四、在弘扬方志敏精神中践行初心使命

学者把方志敏精神概括为“爱国、清贫、奉献、创造”,这些精神在方志敏狱中文稿中充分流露。今天,重读狱中文稿,探寻方志敏用生命践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一生,对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论述,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之基

理想信念作为共产党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统一,是共产党员安身立命的根本。方志敏的一生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并为之奋斗的一生。在当下,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好,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但是,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从内部来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复杂严峻;从外部来说,反共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一刻没有停止,一些敌对势力其锋芒所向就是企图动摇我们的理想信念,从思想意识上,继而从行为方式上使中国分裂动乱、软弱涣散。因此,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清醒的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像方志敏一样于灵魂深处真正做一个自觉的共产主义者,为初心使命筑牢信仰之基。

(二)坚持人民立场,培固初心使命之本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政党品格。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方志敏的一生中,党和人民的利益永远被放在第一位。学习方志敏精神,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想问题、搞研究、作决策、办事情之时,我们要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根本、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为动力、以人民为尺度、以人民为目的。广大干部要永葆人民公仆本色,时刻将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同人民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为践行初心使命强基固本,让人民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

(三)坚守忠诚担当,铸就初心使命之魂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忠诚担当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政治素养。回望方志敏的一生,就是忠诚担当的一生,无论是面临生之希望,还是死之威胁,始终都能经受住任何考验,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在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尤其要传承和发扬方志敏等革命烈士的忠诚担当精神,以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绝对忠诚,牢记初心使命;以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的勇气魄力,践行初心使命。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以忠诚担当铸就初心使命之魂,做一个忠诚担当永恒、初心使命永守的合格共产党员。

猜你喜欢
革命斗争方志敏初心
方志敏:狱中仍奋笔疾书
甘守清贫的方志敏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永远的初心
论“不忘初心”
致方志敏——写在方志敏诞辰120周年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人民教育家柳湜研究
鄂豫陕镇安苏区的革命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