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0-12-21 02:32钟妍袁巧玲
魅力中国 2020年39期
关键词:认同感归属感居民

钟妍 袁巧玲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主要以血缘亲属为主的社会关系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一种新的社区居住形式和归属模式。人们由过去较为集中的居住模式逐演变成了今天高楼大厦的独幢独栋,这是商品经济推动下的必然结果。然而,在此过程中,人们对于所在社区的融合却远不如以前,有的人甚至居住几年也不知道自己的邻居是谁。社区归属感问题逐渐引起关注。对于社区归属感问题的影响,我国学者的观点主要分为两派:一部分学者认为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传统的社区归属感已经消失。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使得社区认同感不复存在,反而加大了居民对于社区归属感的看法。事实证明第二类学者的观点是正确的。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当传统社会的家族地缘归属感逐渐消失以后,人们会将这种情感寄托在新的群体中。现阶段,我国正开展大量的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人们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发生着变化,本文开展的实证调查意在了解影响居民社区归属感的有关因素,并对此提出建议。

二、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同时进行了个案访谈。调查共计发放线上问卷57份,线下问卷51份,个案访谈2人(包括退休党员和在校大学生各1人)。

问卷调查发现,45 %的居民表示与隔壁邻居之间相互认识,邻居间来往的频率大多为一个月一到两次。对于“参与社区活动的频率”,有67 %的居民选择了“一年一次”,31 %的居民表示“几乎不参与”。从这些数据可见,当前社会居民在社区中的联系紧密度很低,社区参与度也很低,个体原子化的状态更为明显,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归属感下降,认同感低等问题,不利于社区的融合发展,也不利于居民之间的情感联结。究其原因,本文认为目前普遍存在的社区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低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一)社区居民的个体差异性

居民个体差异主要包括年龄、收入、生活方式、文化水平以及在本社区居住的时间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些因素影响到居民之间的认同与互动关系以及社区归属感。调查发现,年轻一代居民之间的交往频率大大低于年老一代,他们对于邻里和社区的概念更为疏离。居民在本社区居住的时间长短会直接关系到对于本社区的认同与融合。调查表明,不少居民拥有多套住宅,搬入当前社区的居住时间各异,不同于以往长期固定的居住场所,邻居之间的相熟度大大降低,同时居民对于所在社区也会缺乏认同感和参与感,导致归属感的降低。

(二)现代化的生活与信息沟通方式

现代家庭生活的简约化和工作节奏的加快逐渐弱化了家庭自身功能的发挥,在传统社会中,人们遇到问题时会选择向家族、邻居求助,而随着现代社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遇到问题时更多地会通过手机、网络来寻求解决方法,邻里之间的互助就大大降低。同时,由于科技发展和城市发展的不断推进,人们通过互联网和诸多的app,可以足不出户就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和知识,这也推动了人们以往的认知体系和互动模式不断变化。访谈发现,年轻一代普遍习惯晚睡晚起,半夜12点1点睡觉是常态;而年纪大一点的居民大多早睡早起,彼此之间的作息时间都是错开的,交流互动就更难开展了。有些居民甚至在小区里居住了几年后才认识自己的隔壁邻居,这也是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不同所导致的普遍现象。

(三)社区自身的建设

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社区归属感。对社区的满意度包括对社区基础设施、生活便利度、治安水平以及社区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满意度。如果居民对所在社区的满意度不高,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也会降低,对社区的归属感便降低。调查发现,有67.4%的居民表示满意,27.4%的居民表示比较满意。对于社区公共设施,有73.5%和23.4%的居民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对于所在社区的出行便利程度,满意和基本满意的比率有所下降,分别为30.8%和40%。对于社区内部文化建设的满意度也相对较低,分别有12.6%和5.8%的居民表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对于社区政务公开的满意度也不高,分别是16.8%和52%的人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详见下表)。从数据来看,当前社区的自身建设还不够,居民的满意度也有提升的空间,要提高居民的归属感和满意度最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社区自身的发展建设要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个案访谈发现,今年以来各地社区做了大量的便民服务工作,这些工作使居民们对于所在社区的认同感有明显提高,也开始支持社区工作者们的各项工作。

三、提高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当前社会,人们的核心需求已经逐渐从物质需求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和心理满足,现阶段社区要做的是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双出发,了解和掌握居民的核心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宣传和引导。要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通过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一些具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意义的文化主题活动,开展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区精神文明和团结和谐氛围。社区居民具有主动摄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动性,是可以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加强社区居民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能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社区意识并积极参与到社区中来。

(二)因地制宜,建设特色社区

建设有特色的社区,根据社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结合民众的想法,通过共同努力建立起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区,让居民以此为荣。这是提高社区归属感的一条有效路径。在建设特色社区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吸收居民的意见,使居民充分感受到当家做主和参与社区事务的自主性与自豪感。

对于社区发现和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和解决,对于居民所关心的问题应该尽可能给予解答。社区应该更好地从居民生活的安全性、便利性、舒适度等角度入手,针对社区居民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所形成的不同需求进行合理分析,既要关注到社区的少数弱势群体,也要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共同需求,建设独居自身特色的社区。只有让大部分居民的需求得以满足,认同度得以提高,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才能真正提高。

(三)加强培训,提升服务能力

社区工作者是服务居民的群体,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基本素质是提高居民满意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社区工作者大多存在专业能力不高的问题,影响了服务的提供和居民归属感的提高。要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和教育,通过专业能力的提升,为社区居民设计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各类活动和服务,让居民们感受到良好的社区服务和氛围。社区工作者要具备沟通能力、分析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服务提供能力,要定期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紧跟时代发展和居民需求提升的步伐。

除此之外,社区服务要更多鼓励和吸引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充分吸取群众的意见和智慧,为社区发展添砖加瓦。也正是在这种参与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居民对于所在本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会逐步提升,社区氛围才会更加和谐。

总而言之,居民是社区的主体,只有更好地调动社区居民积极性,带动社区居民一起参与到社区的各项活动中来,才能从各方面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和精神需求,实现基层社区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认同感归属感居民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石器时代的居民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