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全媒体语境下突发公共事件的链状传播

2020-12-21 03:50陈斌
新闻世界 2020年12期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全媒体

陈斌

【摘    要】全媒体语境下,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要有内容分发和平台链接意识,需要整合多种传播形式,以适应各种发布平台的特点和优势,充分体现新媒体的快、传统媒体的深、全媒体的广的特点。同时,力求传播线和面的梯次分布和纵深意识,从而积极主动掌握舆论场的主流声音和话语权。

【关键词】全媒体;突发公共事件;链状传播

全媒体语境下,如何整合短视频、微信、微博、传统电视等多种手段和发布平台,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既是一次挑战,更是一个很好的实践课题。概括起来说,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在突出速度、深度、温度、高度的同时,也要有传播线和面的梯次分布和纵深意识。

一、以新闻或事件发生现场同步制作的短视频作为第一落点,以浅阅读的方式强调“现在正在发生什么”,突出“快”的速度

2020年2月9日下午2:30左右,安徽省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发,如果按照以往的传播方式,记者采制后回台完成编辑、制作,在当晚的新闻栏目播出,那已经是几个小时以后了,新闻的时效性无疑会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合肥新闻频道的全媒体记者在出征现场用手机拍摄、制作了15秒的短视频新闻,并于下午3:10在抖音、微博、朋友圈等以手机阅读为载体的新媒体平台播出,阅读量达到37.3万,点赞量过2万。这种低成本产生的较好传播速度和效果是传统媒体非直播方式下难以实现的。

新聞类短视频,一般有如下特点和要求:

以15秒短视频为例,内容5到7个画面为妥,其中最好要有至少2个主画面,它对传达有效信息,传导特定情绪起到关键性作用。如短视频《安徽省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征》,第一个画面医疗队拉横幅集合和第四个镜头众人竖大拇指为车队壮行就起到了主画面的作用,前者交代“何时何地发生何事”,后者“通过渲染现场气氛烘托主题”。

通过镜头的选取变化,尤其是景别、运动轨迹等的差异化呈现,构成情境化叙事结构。还以《安徽省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征》为例,5个镜头中,就出现了大景、特写、中景、远景的景别变化,同时第3、5个镜头分别是运动镜头。这样的剪辑方式使得只有15秒的短视频在情节、细节、节奏上有了打动人心的故事化张力。

同时,音效的运用对短视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短视频的标题和提示性文字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只说跟新闻主题关系最密切的重要信息,涉及数字的表述不宜过多。

在移动优先、话题前置的背景下,传播诸要素在权衡比较时,“快”的权重有时是第一位的。诸如画质的颗粒、构图的精美等以往传统电视追求的技术性指标,已经不再被互联网受众当做接受信息的首要因素来考量。

二、以电视报道作为新闻事件解读的第二落点和延伸,强调围绕突发公共事件的“为什么”和“怎么了”,呈现“广”的深度

2月9日晚上8:15,作为对上述新闻事件报道梯次分布的第二步,合肥新闻频道制作播出了时长1分41秒的《18小时,从号令到出发,安徽第三批300人支援武汉医疗队下午出征》的电视新闻,作为对当天下午制作的短视频新闻的纵深解读,就医疗队的人数、来源、构成、特点,以及安徽累计支援湖北的总体情况进行了介绍。

任何大事件,归根到底都与人有关,只有从个体所思、所感、所触、所悟的角度进行解读,新闻才能鲜活,进而达到感同身受的传播效果。但因受到时长和“快”的限制,短视频在这方面难以展开、挖掘和呈现,而这恰恰是电视新闻报道的强项。以《18小时,从号令到出发,安徽第三批300人支援武汉医疗队下午出征》为例,采访了3位医疗队成员,1位领队。节目中,有年轻女护士汪莉为赴前线推迟婚期并剪去秀发的细节,也有医生胡斌说的“我们不上谁上,我们80后现在是社会的顶梁柱,我们一定能战胜疾病”的决心,更有护士长卢睿敏说“我们做好了准备,就是要凯旋归来”的信心;而对领队吴齐兵的采访,则从整个医疗队的技术储备情况解释了队员们“国有召,必出战,战必胜”决心和信心的科学基础以及逻辑关系。

从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来讲,短视频强在“知其然”,其后的电视新闻重在“知其所以然”,两者在新闻要素、表述、承接上都有所呼应。这种传播方式多见于具体的某一家媒体、某一个平台或栏目,可以概括为线性的链状分布。

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面前,在快速准确报道事实的同时,要给公众传导希望,体现“暖”的温度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媒体及平台对疫情的形势、防控措施、经验以及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物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受众每天在家里接收来自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各种海量信息,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疫情,难免会心生不良情绪,居家愈久,则日甚。其他如地震等突发公共事件也大体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在报道常规内容的基础上,媒体要多传播“暖”新闻。

国难当前,守望相助。大量医护人员前往武汉支援抗疫,他们中许多人甚至是在年三十的饭桌上接到通知,义无反顾匆匆奔赴战场,家人的牵挂是难免的。2月8日是元宵节,合肥新闻频道策划创意并采制播出了一条新闻《这个元宵节,我想抱抱你》,请10位远在武汉的安徽医疗队队员,拍摄与家人隔空拥抱的视频和相互思念祝福的话语,温情的传递有着一种特别打动人的力量。

《这个元宵节,我想抱抱你》这条新闻没有一句解说词,只有医疗队队员和他们家人的同期声以及拥抱的动作交叉剪辑而成,播出以后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但大灾大难面前,仅有“暖”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传导希望的新闻报道。

同样由合肥新闻频道采制的《坚守,一座城市的温暖与希望》在新华社播出后,浏览量很快突破百万,并在北京南站、王府井,上海浦东的户外大屏播出。

“暖”新闻的特点在于平实,不人为拔高,不说大话、套话、空话、废话。破题的点越小越好,不要导演、预设和摆拍。人物、场景选取要能体现“始于凡,所为非凡”的同理心和代表性。《坚守,一座城市的温暖与希望》中选取的人物是地铁员工、供水抢修员、卡点交警、上网课的教师、曲艺演员和护士。看到他们,受众会本能的联想到自己,感同身受的认同感和亲近感,使得主题的传导和接纳变成不刻意和不经意式的润物无声。尤其是片子以新生儿的诞生作为结尾,孕育和昭示着无限美好和希望,主题的阐释和落地看似没有提及,但尽在不言中,每个人可以结合自己的境遇和体会,在同一个趋向轴上得出带有个体性的答案和结论。

四、守住主平台,寻找新平台,链接大平台,突发公共事件报道要有分发和矩阵意识,力求“宽”的高度

互联网时代,由于技术进步和阅读方式的改变,客观上已经颠覆了地方或者地域媒体的概念和传播局限,地方媒体的建制和呼号还在,但地方媒体的稿件属性和传播边界已经淡化和模糊。突发公共事件的稿件采制之初,就不能仅仅想着在某一个媒体或平台播出,而要有在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多个平台呈现的矩阵思维和相应手段。

以合肥新闻频道为例,从2020年1月24日年三十至4月11日,传统电视稿件播发1243条,但在央媒以及新媒体平台发稿共计1263条,超过了自有电视频道的发稿量。而具体分析看,在这1263条央媒及新媒体发稿中,微信554条、微博169条、今日头条212条、抖音短视频160条、学习强国平台15条,央视、新华社、人民网、光明网等央媒153条,新媒体稿件数超过央媒发稿数。

守住传统广播、电视、报刊的主平台,寻找新媒体平台,链接央媒等大平台的意义在于,它能使原先只能局限在某一特定地方或地域单次刊播的新闻稿件,因发布平台的不同和扩大,在采制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得到几何级,甚至是爆炸式的提升。疫情期间,合肥新闻频道采制的新闻《坚守,一座城市的温暖与希望》《希望,与太阳一起升起》在新华社播出后,都取得了过百万的浏览量。稿件还是那些稿件,只是发布平台的重新链接和改变,传播效力近乎天壤之别。

如何力求链接新媒体和央媒后,因更“宽”发布渠道带来的传播高度,传统媒体首先要做的是思想和稿件采制方式上的彻底改变,这些视频,无论是叙事口吻、镜头语言、编辑手法、邏辑节奏都已经不大能看到地方台的影子。比如,学习强国省级平台的视频稿件和传统电视稿件在编辑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它要求不能有解说词,完全通过提示性的字幕和同期声穿插,用类似于微电影的表现手法来结构全篇,从节目生产的角度讲,等于要以完全不同的思路、模式来重新编辑制作,实现同一内容的多样化版本链状发布和传播。

以新媒体平台的角度,央媒的高度,在新闻现场就开始用这种思维方式和站位来解读和结构新闻,才能让最终的新闻产品有更多的链接可能和传播的叠加效应,这种同一报道内容的多样化生产方式往往已经超越了某个单一具体的媒体、平台或栏目,可以概括为报道面的链状分布。

综上所述,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处理上,要有突破单纯传统媒体或者新媒体的思维局限,整合线上线下各种发布渠道、传播手段和技术资源,以多样性、多样态的稿件生产为基础,以某一具体平台的线性梯次分布和链接央媒、新媒体等侧重面的纵深传播,构成并且发挥报道的矩阵和叠加效应,从而积极主动掌握舆论场的主流声音和话语权。

(作者单位:合肥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突发公共事件全媒体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传播过程分析
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突发公共事件中微信公众号的谣言治理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
基于Hadoop平台的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