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数字艺术教学中融合能力培养

2020-12-22 10:03熊薇薇
福建茶叶 2020年3期
关键词:数字融合艺术

熊薇薇

(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浙江宁波 315100)

数字媒体快速更迭,业界积极应对日新月异的行业竞争,然而数字艺术教学却落后于实际需要。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合,这既指媒体本身对多种表现形式的融合,还指将不同时空信息借助互联网络的融合。因此在数字艺术教育还未形成系统之前,对学生融合能力的培养成为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1 新媒体背景下的数字艺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静态教学目标未能与数字媒体发展速度同频,教学目标不明确。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更新了人们信息获取方式和习惯,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业界快速融合相左的是高校教学还是循着理论引导实践的传统思维,对教学目标未能及时做出调整。在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里,数字媒体发展从电脑网页开始迅速迭代至微博,再到智能手机终端的普及,微信、各类APP已成为主流,而今5G到来还会激发弹幕短视频的进一步发展。而数字媒体艺术的大部分课程设计和教学目标仍处于互联网的初始阶段,其中一些相对传统课程,例如类似网页设计、影视编导和摄影摄像等传统课程,它们在微博、微信和微视频的冲击下,如何适应变化融入新思维和新技术,顺应移动互联网做出改变,是数字艺术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二,教学计划中各类型课程的比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较陈旧。数字艺术专业本身是跨专业融合的产物,既有技术类课程,也有艺术类课程。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该专业主要设在艺术学院、普通社科类或工科类学院,而这后两类学院都存在既有的师资偏向和教学惯性,这都影响教学计划的合理设定。一方面普通社科或工科学院开设数字艺术专业,而其本身缺少有实践经验的师资,转行教师成了教学主力。又由于普通文理学生并无较好的艺术功底,就需要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大量基础艺术课程。另一方面开设在艺术学院的数字艺术专业依然遵循着传统教学计划设置方法,如基础理论两年,专业课一年,实习一年。这导致基础理论课业较多,而专业课理论及实践时间较少。[1]也直接导致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敎授基础理论,教学方法无暇更新,没有时间进行更多的新趋势教学。

第三,现有的课程体系对新媒体覆盖不全面,教学内容未更新。目前数字艺术专业课程体系主干课程包括造型基础、色彩基础、摄影基础、平面基础、界面设计、移动媒体交互设计、版式设计、3D模型设计、影视后期剪辑、影视短片创作、影视后期合成等。缺少关于APP、公众号、H5、VR商业应用等课程的补充与延展。在行业的新形势和市场的新需求下,新兴的数字媒体艺术还在发展期,没有被完整地引入到教学中来。比如:缺少关于移动平台App应用开发和自媒体的制作运营等课程,即便是游戏产业繁荣至此,高校也鲜有设置与移动端的游戏开发相关的课程,因此这些方面的课程内容还需快速补上。

第四,对新的概念及相关学科缺乏关注及融通,学科视野狭窄。数字艺术专业是典型的科学与艺术融合的产物,由于其传播媒体的特性,该专业涉及商业、传播、艺术和科学等多重学科属性特征。例如“粉丝”经济和“自媒体”是移动互联网中重要新概念,需要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者的高度关注。[2]这两个概念也是近几年才产生发展的,相关的传播学和社会学知识在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导入较少,比较薄弱。如何将“粉丝”经济和“自媒体”这些新概念引入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是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2 以提升融合能力为目标的递增型教学目标设定

新媒体背景下数字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也要突出融合的概念。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全新的多媒体技术,具备跨媒体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学生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创新意识、综合素质等进行提高和完善。具体做法包括以培养融合能力为目标,对学生的数字设计能力进行重新梳理,设定出符合教学规律的递增型教学目标。

第一层次:低年级阶段的设计基础能力目标。通过基础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规设计的技巧,学生既要学习手绘基础课程,又要学习设计艺术相关史论课程,还要学习基础软件。掌握色彩搭配技巧、造型技巧、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软件。并在原有软件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交互应用内容的学习,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为数字媒体设计能力的提升打下审美和技术操作的基础。

第二层次:中年级阶段的数字技术能力培养目标。通过互联网技术、编程语言、声像技术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多种媒体技术应用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将前期培养的设计技能和审美素养延续到新媒体领域。更要让学生熟悉并掌握新媒体的应用,把前期学习的各种技能融入到如网络广告设计、微媒体版面编排中去。引导学生结合课学习内容为相关实务活动制作微博页面或开展插屏广告设计等。

第三层次:高年级阶段的跨媒体融合能力目标。针对媒体融合的大趋势,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要掌握最新的多媒体技术,讨论面向未来的知识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学生跨媒体思维和应用的综合能力。媒体本身的融合与创新对人才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条件和机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借助网络新媒体进行融合训练,如利用微信平台建立公众号持续更新;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推出与课程内容有关的自制视频;利用短视频制作丰富自媒体的建立和运营等等,这些都是融合能力的锻炼。

3 以培养融合观念为宗旨的交叉型教学内容更新

教学内容融合不仅仅是增设一些新媒体课程,更重要的形成认知上的融合的观念,以及由媒体融合带来的学科内容融合,在此统筹下的技术课程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即新媒体研究课程、多学科内容及多种媒体技术课程内容的融合。

第一,在宏观上我们要树立一种内容生产融合的观念,教学过程中要将以下的观念渗透到教学中去。即:融合大概念下内容是控制整个链条的关键部分,差异化制作是手段,双向互动是趋势。首先,要认识到融合是指内容生产平台和生产发布平台的整合,建立跨媒体协作融合机制,改变原有将内容生产和内容发布分开设课的方式。其次,要认识到媒体特征和受众阅读方式的转变。传播方式和受众群体的差异化,决定了内容需求的差异化,要制作出适合互联网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视听媒体播放的内容,教学中应对这样的情况,原有的教学内容主体可以不变,但必须教授差异化的制作手段。再次,认识到要内容生产从单向制作向双向互动转型,媒体技术的进步使得满足媒体用户的互动需求越来越重要。教学内容中也要体现出这样的变化,考虑互动并设置相应的措施来反馈。

第二,中观上要建立相关学科内容互渗的氛围。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教学内容不能受制于传统的设计学和美学,还可引入经济学、传播学、社会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必须在技能教授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形成社会科学分析的能力。“粉丝”经济和“自媒体”是移动互联网重要的新概念,要将传播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知识与数字艺术教学结合,寻找数字艺术持续发展的新机会。在专业技能性课程的实践环节,可以通过教研室讨论,形成系列专题,如展现传统文化系列、关注人类终极问题系列、关注社会现实系列等等。经济学课程锻炼学生的商业思维,让学生学会运用市场规律审视艺术设计,学会分析市场对设计的要求。这些将培养兼具艺术修养,社会学视野、市场策划和商业推广的复合人才,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第三,微观上要形成引入最新技术到课堂的机制。为全方位地提升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设计的能力,可在数字艺术基础学习后增加动态图形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信息交互设计、视觉效果设计、视觉系统设计等方面的课程。[3]具体课程如UI设计、后期制作、APP制作、H5制作等。基础学习后要训练学生的动态图设计制作能力,以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各种移动终端对信息动态展示的要求。多媒体艺术设计课程通过对文字、图形、动画、视频等的处理将静态的设计原则和美感原则扩展到动态媒体上,使人们在接受这些媒体信息时进行交互式反应。信息交互设计课程使人与产品、服务之间的关系更加顺畅,比如APP界面设计,划分多个体之间互动、交流的结构关系,突出了设计的功能性,增强移动端和WEB端用户的体验感。课程间互相贯通融合,学生对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就自然提高了。

4 以培养融合能力为指向的延展型教学方法改革

学生融合能力培养依赖于融合思维的建立,通过扩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第一、推动“互联网+”云端教学融合,让学生熟悉并进而利用新媒体。互联网平台将海量网络资源整合进教学体系,让教师不成为唯一的知识来源,而有更多精力从事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借助网络,学生能够主动探索问题和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在数字艺术教学中推动“互联网+”云端教学也调和了不同类型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方便学生各取所需。另外,在云端开设“微课堂”,把抽象的理论知识拆解成易于阅读和传播的“微课程”,把传统的课下作业转为线上完成的“微作业”;课内教学以基础教学为主,提高性教学内容以及作业练习可以放到在线教学平台;最后可以在微博、微信上设置各种“秀”,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同学上传作品,老师和同学可以对上传的作品附上评论,以便学生随时改进自己的作品,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课上课下学习效果。

第二、开发VR及移动端融合教学,打造学生全时空学习模式。通过VR教学资源实现文本到图形的转换,插图到动画的数字艺术转变,影视短视频在数字媒体设计的嵌入。学生学习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虚拟现实环境和身临其境的情景所感染。用听觉、视觉和触觉的形式来激发数字艺术设计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他们探索欲望,全面提高他们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水平。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高仿真性和强交互作用,将极大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动力,也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学生还可通过手机APP和3D版教学预览知识,预判知识的重难点;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他们可以借助移动APP反馈情况,利用线上求助更好地完成任务。

第三、使用综合项目贯穿教学过程,鼓励学生与其它学科融合。教师要将业务实践融入理论教学之中。上课初期,对学生讲明项目的总体要求和将要完成的目标,并在每节课前为学生预设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吸收理论知识,用问题带动知识点,用新媒体来安排阶段性小项目的任务。比如在CI设计课教授初期先教相关的理论,然后设置一个有文化内涵的虚拟品牌,组织学生成立多个小组开发它的IP形象。那么学生就必须先找到相关的市场,明确市场、策划内容,这些意味着运用各种线上线下媒体手段研究市场、消费者、竞争者、用户心理调查;继而按流程进行全套的开发,提出创意、设计、方案等,反复修改设计方案,协同完成数字设计并在小组间展开模拟竞争,完成IP视觉形象的塑造。这就是市场营销学、统计学、设计学、传播学等学科融合的实例。更高层次上还可以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项目导入模式以及项目库储存模式,增强实践的真实性和实操感,充分发挥实践和理论相互融合的资源优势,使学生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4]

第四、导入长短期项目培养融合能力,实现课程群的真正贯通。在教学实践环节,尽量与相关社会数字艺术征集项目对接,这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而项目分为长期项目和短期项目。长期项目往往制作周期较长,涉及的面比较广,制作环节较多,为了能更好地与一些具体的课程结合,可以考虑把长期项目分解为多个制作阶段,分别对应相关课程。如:为企业做一套线上应用,字体变形部分可以衔接到字体设计课程;标志设计可以衔接到图形设计课程;H5、APP的制作可以衔接到界面设计、交互软件等课程。短期项目通常周期较短,需要快速的反应即刻提出方案,项目不一定能与当期课程结合,但可以把短期项目纳入以任课教师为中心的工作室,通过项目制的形式来安排和完成。

5 结语

融合能力是当前数字艺术专业学生普遍欠缺的能力和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它要求在数字艺术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做出相应的改革。前文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和全国其他院校相关专业教师的交流,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的措施,其目标是通过对数字艺术专业学生融合能力的培养,促成其掌握新媒体思维和新媒体艺术传播的技术手段,以及对未来传播环境的前瞻和适应能力。

猜你喜欢
数字融合艺术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纸的艺术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