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方法研究与实践

2020-12-22 10:03苏丽丽
福建茶叶 2020年3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积极情绪学生党员

苏丽丽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高校学生党员是青年储备力量的重要来源,是我党永葆青春活力的重要保障,对高校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标起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做好在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加强学生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使每个学生党员都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如何提升高校学生党员培养质量,必须从自身角度明晰对党的认识和明确对党的追求。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将积极心理学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党员培养质量。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如何发挥潜能和美德的学科,其理论和观点对于创新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和推动作用。

1 积极心理学理论概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协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博士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并以独特的优势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从理论上转变了传统心理学中的“问题导向”,而是以积极的视角关注自身的优势、美德、潜能等,激发个人积极力量:增强积极情绪、健全积极人格、营造积极氛围,从周围环境中寻找积极元素,以积极的心态处理好自我、他人、环境的关系,引领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科学。主要分三个方面,即“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是针对“过去·当下·未来”三个时间范畴里,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的积极情绪体验;二是关于充分发挥“仁爱、勇敢、诚实”等6大类24小项的积极人格特质;三是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力合一的积极教育系统。

2 高校学生党员培养面临的问题

2.1 理想信念不坚定,缺乏情感认同

高校学生党员在加入党组织前都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关注时政热点,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参加活动;但加入党组织后反差比较大,主要表现在理论学习不到位,自我要求不严格,参加活动不积极,对国家发展和青年个人的关系理解不到位,究其原因是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缺乏情感认同。

2.2 模范引领不突出,缺乏自我认同

高校学生党员是优秀学生的代表,各高校对入党条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习成绩优秀,其次是科研、文体等特长突出。但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大多数还是学业成绩的引领。而出现特殊困难学生帮还是不帮?自行车倒了扶还是不扶?同学犯错误说还是不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站出来还是不站?自身善良、热情、勇敢、责任心等人格特质很少发挥作用,主要是党员对自己了解不清楚,自身的优势、潜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缺乏自我认同。

2.3 周边环境不简单,缺乏认知认同

互联网络的到来,信息变的多元化、复杂化,开启了新的获取信息和人际交流方式,方便了我们工作同时,给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意识带来严重冲击。一些负面的、虚假的、反动的信息严重影响着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学业和生活,对其价值观、人生观也造成消极影响。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组织系统没有及时做到积极的教育引导,使得高校学生党员对正确事物、观念缺乏认知认同。

3 积极心理学理论对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方法的启示

3.1 有利于创新高校学生党建理论体系

积极心理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完善了高校党建工作理念和机制,创新了理论体系。在高校学生党员培养的过程中,情感认同极为关键,我们通过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情感体验”功能,增强学生热爱党、忠于党的信心,明确入党动机,提高自身品德修养,履行党员责任和义务。

3.2 有利于健全高校学生党员人格特质

高校学生党员是广大青年的优秀分子,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其思想觉悟、政治高度、社会责任在党员的培养过程中尤为重要,但首先应以心理健康为前提。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完成教育的目标。每一名党员都不同,都有独特的一面,党务工作者应该以欣赏、尊重、理解、接纳、赞美等方式,从“矫正问题”转变为“发现优势”,挖掘党员的潜能和美德,增强成就感、存在感、价值感,更好的发挥“积极人格特质”的作用。

3.3 有利于丰富高校学生党建组织文化

传统的党建工作总是以制度化、程序化方式展开,现在学生党员为“00”后左右,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创新意识强。模式单一的教育活动,使得党建组织生活显得缺乏生机和活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倡导党建工作要由“被动”变“主动”,强调快乐体验,多一些自我感受,少一些强制命令,丰富活动形式内容,营造和谐向上组织文化,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4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方法实践路径

4.1 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积极情绪体验

人在积极情绪作用下倾向于探究新鲜事物,保持主动状态,更能发挥自我效能。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够增强党员教育的号召力。将专题学习、观看视频、学习文件等传统的教育模式拓展开来,追问入党初心:感受从入党初的成就到荣誉到公平到责任,端正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增强内在动力情绪体验;走访革命圣地、采访优秀党员、开展团体训练营等,强化外在实践,真实感受党的历史,感悟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先进性和优越感。从一点一滴积极情绪量的积累,最终达到质的飞跃,形成对党的情感认同,做到知行合一。

4.2 完善高校学生党员积极人格特质

充分挖掘和完善高校学生党员的积极人格特质是提升党员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好的方法。首先,党建工作者要全面了解学生党员在过去经历中和现实表现中的特点,找出闪光点,给予肯定、欣赏、支持,使其不断完善自身勇气、仁爱、卓越等人格,通过“我是谁?”、“说出我的故事”、“找标签”等活动,让党员参与和感受力量;其次,教会学生如何在逆境中成长,通过“乐观的解释风格”、“注入希望”、“正确归因”等相关理论,变不利为有利,提高正能量,学有所获。

4.3 构建高校学生党员积极组织系统

积极、和谐、健康的环境对高校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培育一支高校学生党员培养专业师资队伍,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相关工作方法和模式,提高党员培养质量。为学生党员开展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幸福课》,通过理论的讲解,团体体验式活动,从优势、情绪、逆境等方面注入积极能量;成立“积极能量加油站工作室”,为学生党员加油助力,使其清晰的认识自己、帮扶他人、榜样示范,以积极心理学倡导的幸福快乐,积极面对学习、工作、生活,让学生党员也能言传身教。美丽健康的学校、温馨幸福的家庭、稳定和谐的社会优化了组织教育系统,为高校学生党员积极人格和品质形成具有强大的助推功效。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积极情绪学生党员
人格特质对年轻驾驶员潜在危险感知能力的影响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PTSD易感性人格特质、工作记忆能力和创伤期间认知加工对模拟创伤闪回的影响*
仪式动作、象征意义和积极情绪增强控制感:双路径机制*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学生党员在文化惠民主题活动中的专业优势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高校学生党员党内生活常态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