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20-12-22 10:03李育侠
福建茶叶 2020年3期
关键词:显性受教育者隐性

李育侠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524)

新时代大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与以前的大学生都有所不同。他们好奇心强,愿意接触新生事物;情感外显而张扬,但深度不够,观念超前,存在思维“成人化”倾向。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也必须因势而进。强制性的显性灌输教育,很难再引起大学生的兴趣,甚至会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这就迫切需要大力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创新,逐步加紧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1 中共中央历代领导人高度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了许多经典表述,这些表述,不仅说明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为高校全面开展和深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很大的启发。

毛泽东在教育方式极其反对“八股文”式的宣传教育,“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燥无味的宣传,我们也不需要这样蹩脚的不中用的宣传家。”1邓小平认为,事实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素材,通过讲道理和摆事实的方式,充分发挥事实对人民群众无声的教育作用。江泽民曾说过:“思想工作必须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2胡锦涛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唱响主旋律,占领主阵地,同时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注意方式方法,通过多种形式、春风化雨地开展,提倡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论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其中最为系统的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4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5

2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分析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观点在学界虽然不尽一致,但大同小异,比较一致认可的观点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6笔者赞同这一观点。

尽管人们认识和理解角度不同,在内涵定义上有差异,但教育学界的普遍观点还是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为了实现其教育目的而有计划实施的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却能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教育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类型。7笔者认为,这一观点仍值得进一步商榷,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主要有以下理论问题需要说明:一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是二分的吗?笔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二分的,二者应该是一种同心关系,这种同心关系,这种同心关系,也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包含关系,而是指所有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都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二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笔者的观点是,价值、态度、规范、信仰、情感、服从等非学术性知识是其主要目的,同时,有些知识、技能学生可以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获得。三是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是不是有意的?笔者认为,这种教育影响可能是有意的,有计划的,也可能是无意的,无计划的,尤其是无意无计划的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并非教育者所愿,但却会造成影响。四是受教育者是否能够意识到受到了影响?笔者认为,受教育者没有意识到的教育才是隐性教育,有时,教育者试图以隐蔽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却被受教育者意识到,这时,就成为了显性教育了。基于此,笔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有意或无意在思想政治方面对受教育者施加却未被受教育者所意识到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有学者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从隐性课程角度对高校隐性德育课程进行了定义,对我们界定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有很大启发。秦永芳认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主要包括显性课程中所隐含的隐性课程、制度形态的隐性课程、精神与文化形态的隐性课程和校园物质环境中所蕴涵的隐性课程等四大类型。8结合上述概念,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有意或无意在思想政治方面对大学生施加却未被受教育者所意识到的教育影响的过程,包括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隐含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精神与文化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物质环境中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后三者,是文化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3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前文述及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在此,有必要再具体深入分析一下二者的关系。这里的同心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包含关系,在开展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的组织方式、教育的方法使用、教育者的期待等,都会潜在地影响受教育者,而这些影响,并不一定是教育者所完全意识到或可以预期的。回到大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笔者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大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笔者拟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两个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隐性教育进行分析。在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是国家规定的,选用的教材也是规定的,课程的内容也是规定的。这也无可厚非,也是必要的。大学生从小接受这种强制的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一刀切,许多教育内容重复,缺乏大学阶段应有的深度,没有从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出发,更没有考虑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大学生对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持一种“疏离”的态度、这种“疏离”,并不能简单理解为一种抵制或抗拒。大学生可能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抵制或抗拒,也可能已经具备了国家希望培养的思想政治素质,而对待这种简单重复的“外铄”内容不感兴趣罢了。

从课程教育方式来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能力与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存在差距。从教育方式上看,大班教学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能用灌输式教育方式,而这种没有师生平等讨论、辩论、思考的灌输式教育所造成的隐性教育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这些教育内容都是正确的,只有需要记住就好,从而让学生失去了深刻反思、内化的机会,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教育。

而且,这种简单的教育方式中,教师心有余而空间不足,无论付出多大努力,也很难提升教学效果。长此下去,教学投入变少了,对学生的期待也变少了,教学变成了一种工作,而非事业。这时,教师感受不到学生成长的喜悦,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和希望,教学的生命感丧失。这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对待工作、对待事业的态度,他们会模仿教师的工作方式,缺少了对待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切近需要国家政府的人力和经费保证,需要高校的切实重视与推进,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倾心投入与精心设计。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使显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功能,同时,发挥其背后的积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作用,控制消极因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2 专业课程教育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人已经不可能成为通晓百科的人才,因为现在社会上学科的分类越来越细,一个人只能学习和掌握一门学科,将自己局限在某一专业领域里。“人只有通过最彻底的专业化,才有可能具备信心在知识领域取得一些最完美的成就。任何真正明确而有价值的成就,肯定也是一项专业成就。”9因此,现代社会一个人要想通过工作体面的生活下去,必须经过专门训练学会某项专业技能,因为随着学科和工作分类的精细化,不需要技能就能获取高额报酬的工作已经很难找到了。这就要求大学教育目标进行及时的改变,原来大学教育目标是培养受过教育的有教养的人,现在应该转变为受过专门训练的有一技之长的人。

徐贲认为,现在大学已经变成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专业”生产者的教育机构,从而导致许多本来属于职业训练应在职业学校完成的学习由于进入了大学而变成了“高等教育”,10这种现象使得大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发生了异变,成为了职业能力教学。在“职业培训班”中,大学教学只是为了就业,为了职业做准备。这样的教学,注重专业知识传授,而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育人功能。

专业课程的内容是知识和技能,思想政治教育明显不是其教学的对象,因此使其具有了很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专业课程教育,将知识拆分成职业技能群,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从而导致学生只关注外在的现实,而忽略了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更加不去洞察自己的内在本性。这种教育致力于人的被动适应性和实用性的发展,忽视人的精神世界发展,为现代技术化的社会培养制造一批批有效运转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往往缺乏公共精神、人文素养,不关心国家社会发展,显然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背离的。

因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1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民族复兴的理想责任教育、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各类专业课程之中,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形成协同效应。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8.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2.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6.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7.滕晓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探讨[D].中南大学,2014:14.

8.秦永芳.高校急性德育果程的设计与发展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8,(12):53.

9.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3.

10.徐贲.大学教育的公共性何在?[[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cf1f30102dst5.html,2011-10-03.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猜你喜欢
显性受教育者隐性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生活教育”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