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12-22 10:03黄瑞霞李文娟
福建茶叶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体育

黄瑞霞,李文娟

(齐鲁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山东济南 250013)

1 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全世界各族人民的重要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彰显人类社会的创造力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形式多样,内容比较丰富,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本位功能、辐射功能,可以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重要的研究课题[1]。本文对济南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研究,分析其在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问题解决路径,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2 济南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济南市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南依泰山、北跨黄河,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还具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济南市体育非遗产研究过程中,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传承机制的局限性造成遗存下来的文化遗产名目比较少,传承人与传承者没有真正落实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加剧了文化消亡的出现。竞技意识是人们对体育项目的深层认知,体育记忆熟练可以实现训练者的精神需求。对体育项目竞技性进行适当追求,可以促进人们对体育项目、赛事的认知,有利于健身运动意识的传播,对于社会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积极推进意义。除此之外,体育项目的竞技性特点,有利于群众养成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法制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对于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用,依赖性逐渐降低,虽然有些人员喜欢,但是难以形成稳定的生存市场,对其继承发展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个别非遗项目已经失传

在济南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过程中,研究显示个别非遗项目已经失传,丧失了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传承机制的局限性造成遗存下来的文化遗产名目比较少,传承人与传承者没有真正落实体育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加快了文化消亡的出现。随着社会法制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对于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用,依赖性逐渐降低,虽然有些人员喜欢,但是难以形成稳定的生存市场,对其继承发展产生严重不利影响[3]。

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的不断提升,文化形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更多人们选择跑步、打球等,很少去研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所以,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中,要重视原生态的发展,注重生态保护,特别是要明确原生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意义,原生态的传承可以让我们更好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济南市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政府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较少,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在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朝向商业模式发展[4]。在商业化发展过程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陷入恶性循环,不利于体育文化的传播发展。

3.2 非遗传承人年龄偏大,文化群体参与者认知度不够

在济南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过程中,研究结果表明非遗传承人年龄偏大。由于济南市经济相对青岛、烟台地区,发展比较缓慢,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忽略了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文化水平的追求不够重视,是这些传统体育文化正在逐渐消亡。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主要是因为宣传工作不到位,人们与精神家园的距离越来越远。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日常活动重要的文化形式,传承者与被传承者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具有直接影响[5]。需求认知主要是人们为了缓解工作压力,不断调节自身心理,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有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让其养成文化自觉,为后续的民族文化传承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交流不断加深,我国在体育强国的建设过程中,西方体育经济教育思潮不断涌入,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逐渐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课程。这造成一部分人不愿意参与到非遗项目的传承过程中[6]。还有,体育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年龄比较大,由于有些动作难度比较大,训练环境比较艰苦,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传承该项目,造成非遗项目存在“脱节”现象,为传承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7]。

3.3 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特点,再加上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没有推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大不足。在相关立法过程中,有些内容包含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定位不明确,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不明确,造成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界限不清晰。但是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讲,在本质上进行科学定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如今,我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够,可能会出现剽窃的现象,由于缺少相关法律法规作为重要支持,难以有效解决文化侵权的现象,这给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很大困难,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8]。

我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这些文化遗产分布在不同地域,做好全面普查工作为后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重要前提,这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范围广、时间长、人员多的特点。在普查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可能会消耗大量的资金投入、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对工作开展的质量具有直接影响。

4 措施

4.1 深入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扩大社会影响力

因为竞技体育项目具有观赏性、娱乐性,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优势,提升其社会影响力。我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工作尚且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要在学校、事业单位内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体育活动,强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加强全民健身知识的相关培训,创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氛围,这是实现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重要举措。创建多元化的服务体系,激发群众的运动兴趣,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顺利开展。课堂活动,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构成的。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注重竞技精神的渗透,强化体育非遗项目的训练、学习,让其成为体育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4.2 走进现代生活,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健身的特点,将其作为全面健身的重要项目,可以应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影响力,可以激发群众的健身意识,激发起运动兴趣,让其充分参与到健身过程中,对文化宣传具有重要影响,有利于群众整体素质的提升,对于深化城市品位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打花鞭这类体育运动,健身效果比较好,场地随意性强,可以吸引中老年人的运动兴趣。

要想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就要对其进行抢救、保护,确保其完整性。抢救性保护策略主要是针对处于濒危状态的非遗项目,或是尚未被列入遗产名录中的项目。抢救性保护主要是通过:调查、采集、整理、建档等方式进行遗产原真信息的记录、保存和研究。因为这一保存环节中涉及到对许多非遗信息的记录、存档和管理,因此传统的保护措施是对这些档案信息建立专题专项的博物馆、展示馆和传习所。对于某些严重缺失下一代传承人的项目,或因其它原因传承有很大困境,快要消失的项目,可以通过对它们进行数字化的抢救与记录,建立起项目的数字化档案。另一种是对非遗进行资源图谱的绘制和研究,以图谱来记录非遗资源在发展历史、表现形式、分布状态和传承脉络等[10]。生产性保护策略主要针对于仍然具备传承条件的项目,即项目本身具备社会参与性、在现行的经济市场环境中可持续发展。对于这一类非遗可采用生产性保护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非遗生产性保护与工艺品的产业化开发不同,非遗生产性保护虽然倡导采用现代产业化模式,但它不以市场需求、利益最大化为导向,不能为追求利润而肆意改变传统的技艺方式和生产模式,尤其不能以机械化取代手工技艺。”对于非遗的保护肯定不能只采用单一的保护措施,在对非遗建立一个清晰的分类体系后,应该针对特定的非遗项目采用最适合的措施。以上几种主要的保护措施中都离不开人作为主体的参与,鼓励社区人士主动关注并参与本地非遗的保护,才会推动非遗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4.3 健全四级名录体系建设,提升非遗保护水平

截止目前,国务院批准文化部共确定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于2006年、2008年和2011年公布的前三批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14年第四批公布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表述,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称调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在这四批名录统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372项。我市对于已有的体育非物质遗产项目进行积极统计,针对现有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做好积极申报工作,加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4.4 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做好相关培训工作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至今,主要原因就是具有稳定的原生态环境。近些年来,原生态环境、节庆活动出现巨大改变,其依存环境遭到巨大破坏。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是必然发展趋势,这是提升地方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路径。地方要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地方政府可以科学开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旅游业的发展,创造其原生态环境,减少商业化行为带来的损害,这些收入资金可以完善管理体系,健全相应的保护措施,让其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培训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占据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培训工作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要让个人行为发展至全民自觉。

政府具有强大感染力,在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要按照保护对象的不同,科学制定相关的法律,为后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我市处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步阶段,在理论实践发展过程中依旧有很多问题。所以,要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做好培训工作,强化人民大众提升保护意识,在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前提下,实现我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系统化、全民化、基层化。

4.5 营造良好的非遗保护社会氛围,提升队伍素质

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要想实现文化强市的重要战略目标,就要不断完善的政府的引导。政府要找准市场力量、政府行为的最佳契合点,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重要作用,着力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竞争力比较强的文化企业;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文化市场监管,为体育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氛围,对于体育非遗项目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可以推进人类文明的演进,可以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与群众生活实践具有密切关联,拓展体育文化传承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资源,是对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见证。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对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工程,需要长期发展。虽然已经强化对物质非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但是因为种类繁多,起步较晚,缺少专业人才等因素,造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过程比较缓慢,其中专业人才的匮乏是重要因素,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其重要意义,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分类。政府要做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工作,做好基层普查,创建完整的资料数据库让政府更好把握遗产的保护现状,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提供前进方向,实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大化。在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工作中,要强化对文化功能的引导,充分实现其社会价值。在体育非遗项目的保护过程中,要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做好培训工作,强化人民大众提升保护意识,在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前提下,实现我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系统化、全民化、基层化。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体育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我们的“体育梦”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