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与写作“手牵手”
——小学中段语文统编教材随文式日记写作探究

2020-12-22 10:03陈月玲
福建茶叶 2020年3期
关键词:寒号鸟火烧云想象

陈月玲

(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福建厦门 361009)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这其中,“读”是积累,要求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写”是输出,要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读写结合,首先就要引导学生读,在读的基础上启发他们写。叶圣陶先生曾提到“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那么,如何挖掘活用阅读资源,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写作,在模仿中学会创作,值得语文教育同仁们不懈探索。笔者作为一线的老师,长期教学工作让我知道了:语文学习的过程,从实质上说是获取语用经验的过程,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引领学生走入课本,体会前人的语言构思与运用,更要带领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做到活学活用,将他人的写作经验转化为自己的写作才能。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内化实践迁移运用,以达言语训练的最佳效益,就需我们构筑训练型课型,建构“语用型”教学策略。

一、照葫芦画瓢——用“写”把握规律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写作首先最好的捷径是从“模仿”开始的。纵观笔者教学生涯不难看出,之所以小学生中有很多觉得写作文难,就是因为他们还没弄懂如何将作文写得生动和具体。在日常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精选名篇佳作、优秀选段,引导学生们纵情阅读、放声朗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名篇佳作中的句式、美句进行写作练笔,让学生在初入写作大门时能有章可循,通过老师的精心引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写作的规律和写作的感觉,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多写多练笔,在阅读与写作上双管齐下,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欲望,在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相信学生们自然能够在写作上找到每个人的心得体会,写出更多更好优秀文章来的。

例如统编教材课本第六册《火烧云》(第三、四、五、六自然段),这是两个精彩的片段,作者应用了一系列排比修辞和总分构段写作方法,鲜明地描摹出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先让学生在有关火烧云颜色变化的段落赏析后,对文章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应用进行归纳总结,间插配上火烧云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火烧云还有哪些颜色?还有其他什么形状?“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语文教师通过课堂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以课件为直观媒介,让学生根据课件的图片展示和例句引导,发散思维、开始想象,进行课文句式的仿写。

在这次写作教学课中,有些学生写到:“一会儿,火烧云变成南瓜黄,好像一头大象,它头朝东边,鼻子微卷向上,象尾朝西,好像在庆祝自己的胜利。过了四、五秒,象鼻大起来了,象腿变得更粗了,尾巴不见了,正在找寻象尾,那头象不见了。”有的写道:“一会儿,火烧云变成花草树木,在天空绘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国画。”最后,又将方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细微观察,模仿《火烧云》的写法用日记形式写一个片段。

这样从读学写,紧扣文本,巧妙整合,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质量,更“润物细无声”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写作能力,对于学生进一步提升语文整体学习效果有益处良多。

二、移花接木——用“写”积累内化

对于语言基本功不是很好的学生,经常利用课文中的优美句子或片段,让他们加上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在这种语言“移植”过程中,学生在两种情景比较状态下,对言语材料进行调试与重组。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课文言语进行内化、建构,从而加强了他们对所学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样在拓展文章内容的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以课文《寒号鸟》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第一段描写寒号鸟生活环境的内容朗读出来,如,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窝。石崖前面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大杨树,杨树上住着喜鹊。寒号鸟和喜鹊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上面这段文字说的是寒号鸟生活的地方,描写的方式是从远到近,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让学生模仿“寒号鸟”的居住环境,描写自己家或学校周围其他动物的环境。同时,教师还可以寻找其他课文资料,对比不同鸟类生活的不同地方。课文代替不了技巧传授,而是通过学生的“读”来慢慢引导,改变学生对写作的看法。所以,丰富教学资源的第一步是通过阅读打开学生的眼界,之后以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专注于阅读,进而了解阅读中的知识点,潜移默化地夯实基础,提高写作教学效率。

三、学以致用——用“写”丰富心智

一是巧设。在阅读教学时努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和文本产生巨大的“磁场”,学生与文本间情、理、意、趣的“高端”对话,发展并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这是语文教学中永远的追求。

例如在《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教学中,学生对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还有什么用处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时趁热打铁,设计随文日记写作内容:“同学们,故事还没有结束,你认为后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你为什么这样想?请你展开想象把可能发生的情景写下来,看看自己预测的和故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学生写时对胡萝卜先生长胡子的用处进行各种各样不同的想象描写,生动有趣。学生这样多方面、多层次进行个性化表达,情感得到宣泄,获得语言和情感的和谐共振。

二是巧扩。在阅读教学中,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从而创设情境,那么学生就会像一颗种子的发芽生长找到了适宜的气候、水分,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联想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了,想象的翅膀也展开了。

例如学习《秋天的雨》一课,学生在了解课文从三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秋天的雨带给大地什么呢?请你以日记形式写一写。如此让学生根植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练写,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是巧展。语文教材往往蕴涵丰富,“言有尽而意无穷“。语文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想象、推测、构思,以写的形式把这些空白“补”出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如《童年的水墨画》,学生在感受《江上》这一活脱脱的动态图画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请你写一写。这样学生更深刻体会诗中描绘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欢乐,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拓展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调动课堂积极性。这样随文练笔写作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一举二得。

四、授之以渔——用“写”建模迁移

利用学校资源,适当开展“名著导读”文化活动。例如举办关于名著或阅读的演讲、朗诵比赛、读后感征文比赛;将名著中的故事情节排演成话剧;学生定期办板报、手抄报,或者开展班内或班之间的读书交流会等;组织全班学生看名著改编的电影。让学生更加亲近名著、了解名著,让学生意识到,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阅读,才能让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更加的充实。

写作读后感也是一种让阅读深入的方式,这些针对阅读内容所写的感悟甚至可能孕育着发现。通过一些有特色(在布局谋篇、表达顺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的课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在头脑中“建模”,引导学生仿写,领会并学习写作方法,学生练笔时不至于走样,方法迁移就会获得成功。

例如《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3自然段,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并完成填空:早上,草地______,因为蒲公英 ____中午,草地_____,因为蒲公英_____;傍晚,草地_____,因为蒲公英_____。之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生活中其他事物,发现事物是变化着的。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和同学交流。这样的随文日记练写,学生兴趣盎然,有模可学,自然觉得写作没那么难,写出来的文章真实、有趣。

如学习了《颐和园》一文,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同时,感悟风景美,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来记下自己一次游览活动的经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游览活动,回忆当时是怎样确定路线,展开游览观察,搜集有关资料,借鉴本文的写法,来练习完成一篇游览日记。这样从读到写,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课文的范例,实现由仿到创、由读到写的迁移。

教育专家们已经达成了普遍共识:“对于教师来讲,读写结合是教学课程延展的重要环节,是不可不面对的教学任务和问题;同样,对于学生来讲,读写结合也是学习的重要手段,是万不能抛弃的学习方法和路径。”这一理论证明了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点要讨论和研究的课题,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积极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语文是灵动的诗篇,是真诚的呼唤。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亲密接触语言文字,让孩子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寻求一个最佳的集合点进行练笔,那笔尖的流动,便是他们与作者息息相关、遥相呼应的对白,是文本与学生心理体验撞击出的火花,是学生从容地记录自己思想的轨迹,审视揣摩自身思想、创造和延伸。笔尖的滑动,获得的是激情的勃发,是对生命的感悟,彰显的是语文课堂教学应有的魅力。总而言之,小学生语文教学专注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思维与能力,其中,读写结合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无论是理解课文、朗读文章、写作,还是挖掘课文的深意和思想内涵,都需要通过不断的教学尝试来完成。教学行为是“因”,学习行为是“果”,因与果之间需要通过教学改革和策略优化来实现师生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和学习交流。因此,读写结合模式是值得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的。

猜你喜欢
寒号鸟火烧云想象
《寒号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快乐的想象
解救寒号鸟
被误会的寒号鸟
《火烧云》的“变”
寒号鸟
美丽的火烧云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火烧云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