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类高校推进文化自信教育探析

2020-12-22 10:03洪千里
福建茶叶 2020年3期
关键词:农林高校学生生态

洪千里

(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 311300)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对于中国人民而言,令人倍感“自信”的“文化”,内在地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等院校作为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觉加强教育工作,对于加强师生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总体而言,农林类高校往往具有深厚的生态文化底蕴,但是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相对薄弱,探析如何推进大学生学好传统文化,将产生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早在五六千年之前,中华大地之上就有较为发达的农耕活动的痕迹,“重农”一向被视作最基本的治国之策,这是传统文化产生的现实土壤,包括以爱国、诚信、奉献等为主要内容的价值导向,以“修齐治平”为旨归的个人道德修养,以“道法自然”为遵循的生态理念,以礼法作为外在表现的宗法制度,都与农业文明密切相关,有服务农业生产的作用。例如,保持一定人口规模并固定于土地之上的家庭组织最有利于传统农业生产,提倡孝道思想有助于维系家庭组织的稳定,这也使得富有人情味的家庭关系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随着工业时代的带来,农业的重要性不复以往。农业的直接经济效益的确无法与信息技术、金融等产业相比,致使许多人无法正确认识农业兴衰事关国计民生。同时部分社会热点事件,例如转基因食品问题,致使相关科研工作承受巨大压力。这种社会氛围严重打击了涉农工作者的职业自信,特别是农林类专业的高校学生的自信。然而一个社会无论如何发展,农业在一个社会当中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农林类高校有必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强化学生的自信。

1.1 有助于树立学生专业自信

农林类高校学生的专业教育,除了技术性地说明本专业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之外,有必要树立起学生的文化自信。我们必须要去承认,诸多社会状况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强大的文化自信去坦然面对。中国传统的“尚农重农”思想,所教导我们的是农业作为生民衣食之源,对于社会的安宁稳定和民众的安身立命所具有的根本地位。固然农业在当代社会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并非可观,但是着眼于更宏大的视野,这样一项事业是神圣的。正如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展示的那样,我们需要以一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使命意识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奉献精神投身这一事业。从事涉农工作的专业自信,正是源自于一种投身于一项伟大事业所带来的自豪感荣誉感。

1.2 有助于提升学生道德素质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三聚氰胺奶粉等事件所引爆的食品安全问题严重打击了国人对国产食品质量的信任,社会之中普遍存在“以进口食品为美”的情况,部分不良商家的违法行为给整个食品行业带来极其恶劣的后果。从主观层面看,之所以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在于部分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低下,抱着一种片面的功利心态,遗忘了优秀传统文化所主张的诚信、仁义、知耻的高尚品格。对于食品生产,安全是排首位的,这直接关乎国计民生国家声誉,每一个从业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于即将投身涉农工作的学生,学校有必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讲礼义懂廉耻,知美丑明是非,成为一名具备高尚道德情操的农业工作者。

1.3 有助于提升学生生态意识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已经是触目惊心,归根结底而言,当前环境问题的症结在于基于西方文化传统所产生的社会发展模式存在着唯科学主义的倾向,过度强调人类的理性能力,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当今许多自然科学研究当中,仍然存在着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情况,将自然简单地视作对象物。与此相对,传统文化当中有不一样的维度,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强调人类应当“顺天应时”、“道法自然”,最终实现“天人合一”。农林类高校的专业学习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加强学生对传统生态思想的学习,有助于强化学生在今后学习与工作当中对生态维度的关注。

2 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农林类高校推进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要全面把握其核心要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要有的放矢,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2.1 以传统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农业强国梦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所依靠的是人们对国家与民族的热爱与忠诚,从“负石投江”的屈原,到“不惧险阻,科技报国”的钱学森,无不向我们展示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大力量。在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有着不同的内容。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之际,爱国主义的主题是救亡图存。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要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离农业强国依旧有较大距离。农业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底线问题,是关乎国家发展的命运咽喉,农林类专业的高校学生需要怀着爱国主义精神投身专业学习。运用中华民族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引导学生树立“爱国如家”的归属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奉献意识,这必将成为他们献身农业大发展的力量源泉。

2.2 以传统农耕文化塑造学生尚农爱农的情怀

中华传统农耕文化不仅悠久,而且光辉灿烂。先民们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既积累了丰富了生产技术,也总结出了“应时守宜”的生产智慧,从农业技术文化、农业生产民俗,再进而衍生出的饮食、节庆、服饰、绘画、诗歌等一系列的文化形态,无不与农耕生产密切相连。

对于农林类专业的高校学生而言,对涉农工作的热爱,同样源自于对传统农耕文化的美丽情感。通过学习去分析为什么中国人的性格是农民的性格,去感受中国人对土地深深的眷恋,去了解中华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是中华民族的根。传统农耕文化如今并未离我们远去,它如同源头活水,依旧滋养着中华民族。农林类专业的高校学生就是凭着一腔尚农爱农的情怀,让传统农耕文化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得到传承与弘扬,要真正实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

2.3 以传统美德提升学生拼搏意识诚信意识

中华传统美德与涉农工作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的内在一致性不一而论,对于正处在成长期的农林类专业高校学生而言,中华传统美德是提升自身精神品质的重要文化资源。勤劳朴素是农业生产者在恶劣生产环境中形成的宝贵品质,纵然农业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依旧是涉农工作所应具备的精神品质。学习“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传统美德,就是要让农林类专业的高校学生保持勤劳朴素的精神品质,敢拼搏能吃苦,以刚毅坚卓的努力,克服生活工作的困难。对对于传统农业生产而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不言自明的道理,踏实诚信是农民的基本素质。反观当今社会,包括食品安全在内的诚信问题十分突出,社会危害极大。农林类专业的高校学生既要掌握“抱诚守真”“修辞立诚”的诚信观,也要树立“以义制利”的义利观,将道义作为更高的价值追求,才能成为当代农业诚信体系中的坚强一环。

2.4 以传统生态思想强化校园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是农林类高校的优势所在,对农林类专业的高校学生开展生态教育,植根于民族意识之中的中华传统生态思想,显得简洁而又亲切,同时有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在道家看来,“道通为一”;在儒家看来,则是“万物一体”,人们不仅要“仁民而爱物”,将人类之爱推及世间万物,也要“使民以时”,按照天地自身的节律去开展自身活动。正是基于此,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才有了“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林之长。”3这样的生态智慧。中国古代农业才产生了诸如“休闲耕作”、“稻鱼共生”这样富含生态智慧的生产形态。这对于农林类专业的高校学生开展专业教育无疑具有重要启示。

3 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

农林类高校所具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仍然相对薄弱,应当充分运用现有教学条件,创新教育形式,多途径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3.1 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

高校思政课既注重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也承担着全面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的责任,在农林类高校校内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思政课教师拥有较高的人文教育的能力。同时,围绕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工作,更可以有效实现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甄别,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也能使思政课有更多的面向,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认同感。具体而言,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章节的主题,针对性地增添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点,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案例。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农林类专业的特色,整合社会资源,鼓励学生走进历史文化场所,直接感受这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

3.2 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

传统文化与三农有着难以分离的联系,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农林类专业课程结合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这可以避免因新增课程挤占学生学习时间,在学生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引发对传统文化类课程的抵触情绪,还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增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效性。这同样有利于农林类专业课知识的说明。例如,学习动物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一般都会面临动物解剖的实验。对于教学科研而言,动物实验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但是同时又不得不面临剥夺生命的境遇。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专业课教师势必要进行生命伦理的教学,这个时候专业课教师就可以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中丰富的生命伦理思想开展教学工作,对科技进步与生命保护之间的矛盾可以做一种很好的解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相对有限农林类专业课教师,可以开展针对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同时鼓励专业课老师对优秀传统文化在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开展教学研究。

3.3 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品牌

农林类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有赖于校园文化的打造,通过提升校园中传统文化的氛围,使学生能从中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切身感受。之所以突出校园氛围在于中国一直重视的一个教育方式就是“以情感人”,在孔子看来“仁者爱人”,孟子则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情感的连接是人类道德联系的基础。不同于课堂教学侧重说理分析,农林类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样要注重情感的传递,通过营造真切的情绪氛围,感染学生,使他们能从心底去接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因此,农林类高校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源,打造优质校园活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注释: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2(02).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62.

3.黄怀信、张懋鎔、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430.

猜你喜欢
农林高校学生生态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浅谈农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养生”娱晚年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邮学保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