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几点思考

2020-12-22 10:03
福建茶叶 2020年3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育人

刘 倩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 250000)

全国高校工作会议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具体教学环节中,并渗透到各学科之内,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全新局面”。[1]这一重要思想为我国思政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对高校思政教师提出全新的要求。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传统的课程思政已经难以满足时代和社会的现实需求,健全以思政课为核心、综合素质实践课程为支撑、专业教育课程为辐射的“三位一体”的“大思政”育人体系成为崭新的要求。这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使命

1.1 坚持政治正确,拥护党的领导。高等教育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平台,在青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作为高校的必修课程,在价值引领和情感培育方面是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具备“底线思维”,坚定政治正确是根本准则,才能成为大学生合格的政治领路人。

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终极目标,必然需要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优秀人才。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弘扬马克思主义,弘扬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不断抵御错误思潮的冲击,帮助大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理解党的相关政策和理论,拥护党的决策,坚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心。

1.2 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四有青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基本遵循。

大学生思政课的开展应当坚持育人与育才并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品质与价值判断作为潜在的因素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注意人才成长发展的规律,注重按规律有条不紊地开展思政课教育教学,培育学生成长成才。

2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现状

2.1 传统教学模式面临冲击。目前,部分高校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出现脱节,教师偏重理论理论灌输,却不注重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导致台上教师滔滔不绝,台下学生昏昏欲睡的场景屡见不鲜,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佳。

在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式暴露出了讲授形式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内容千篇一律或学理性较强等缺点;另外,部分老教师职业技能更新滞后,制作课件缺乏新意,对于新兴的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新兴教学软件并不熟悉,无法有效投入到新的课程改革中去。以上问题都导致了大学生思政课教育教学缺乏互动性,“一言堂”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格格不入,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皆有待提高。这都对转变思政教师教学理念和提高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大思政”模式契合时代需要。高等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核心目标,直接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高水平的综合素质;而间接目的则是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教书育人”是高等院校的基本任务,作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四有青年”(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既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专业实操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又需要良好的政治素养、思想道德、情感观念、人格修养等。这便凸显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必要性,要将思政要素渗透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大思政氛围,构建思政共同体。这份工作开展不仅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积极与各学科教师学习探讨,分享思政教学的核心精髓,大家分工合作,共同致力于大思政工作机制建设。

在信息化时代,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平台建设的突出作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中,不断推进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协调发展。充分调动各条战线各个部门所有教师的积极性,再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完美结合,让显性思政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课上思政教育与课下思政教育发挥作用,加强各所高校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汲取外来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方式方法,加强彼此的交流合作,真正构建思政命运共同体。

3 “大思政”视域下提高思政课教师影响力的实践途径

3.1 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知识与能力。大思政这是思政教育的未来趋势,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助力“人才强国”战略。高校思政教师唯有提升自身知识与能力才能更好地胜任这一时代责任,首先,要储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思政课教师要通过读经典、悟原著,关注学术与学科前沿问题,研读学术专著和论文,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以深厚的知识储备折服学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缜密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其次,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的平台,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已经日益显著,打造一支优秀的思政教师队伍逐渐成为各方的共识。要善于把握各种层级的培训,积极参加,向专家学者悉心求教,与同行同事积极交流学习心得。

教学是一件需要投入的、长期积累的工作,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多学,多练,多磨砺,才能将思政课理论融会贯通,并在教学及生活各个领域能够弘扬主旋律,捍卫知识的真理性。

3.2不断尝试,深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现阶段,我国各大院校所开展的思政教育主要以理论性课程为主,并对课程思政中的内容过于关注,忽视其在其他学科中的渗透,缺少对课程思政内涵的正确认识。

课程思政真正的含义为在全面课程教学中,将知识的传递与思想引导进行有机统一,并在不断实践中总结教育经验。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提炼出富有育人价值、人文精神、爱国情怀的教育范式,并将其合理应用到教学中,使学生在情感与认知方面获得认同,从而确保学生身心发展方向的正确性。[4]

课程思政的这一内涵不但与高校教育具有密切联系,同时也突出思政教师的重要地位。在“大思政”格局下更好的落实课程思想,需要教师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授与思想引导进行统一,为学生更好的展示师德与师风;同时,利用对有关思政教学资源加以设计和整合的方式,积极探索思政元素渗透模式的可能性,积极尝试建立相关示范课堂,不断总结经验,将思政要素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3.3 积极参与,坚定文化阵地意识。在大学生获取资讯的途径中,手机、电脑已经成为了基本载体,网络作为新兴舆论阵地则成为意识形态斗争和较量的主战场,各种思潮在其中交流、交融、交锋。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在我国的一些高校内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甚嚣尘上,各种西方思想杂草丛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对马列主义的笃信,造成其信念不坚定,党和政府的威信也受到了影响。

高校思政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在面对各种政治事件、新闻事件进行倾向性报道,巧妙掩盖其真实的政治目的;西方商业大片以文娱视角传播娱乐至上、拜金主义等思潮时,更有甚者鼓吹分裂,恶搞历史英雄人物,否定党的历史功绩等行径时,要提高警惕,积极宣传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斗争中,敢于亮剑、勇于发声。

网络时代,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资政育人”的影响力不能有效地从学术圈、学生圈向社会圈、网络圈辐射,不仅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难于搞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5]

对于这一点,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加强阵地意识,具备亮剑精神,不断在各个平台与领域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4 结语

邓小平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教师。”[6]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担当在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日益凸显,“大思政”格局成为教学改革的趋势与目标,高校思政教师应该紧跟时代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贡献更大的力量。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育人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好的爱情,从来都不需要刻意迎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