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文化传播中的茶词汇及其教学策略
——以高校留学生茶艺课为例

2020-12-22 10:03张晓平
福建茶叶 2020年3期
关键词:茶艺茶文化茶叶

张晓平,龚 倩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00)

中国是茶叶之乡,茶在中国的历史“源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氏”,关于茶的产生,民间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说法,“荼”即茶的前身。由此可见,中华民族自兴起之时就已经开始了茶文化的萌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茶文化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茶的作用广泛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际场合中,现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推动中华文明的进程上助了一臂之力,还极大地丰富了世界的物质文化生活。茶词汇作为一种专业性比较强的文化词汇,是茶文化传播的一扇窗户,对茶词汇的研究和教学不仅有利于茶文化的传播,还可一定程度上促进专门用途汉语的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选择来华深造,为了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茶艺课,茶词汇的教学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环。然而在茶艺课的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形式轻理论的问题,特别表现在对茶词汇的教学上,教师对茶词汇的教学未能足够重视,教学策略选择不当,都会对茶艺课的教学效果造成影响。因此,茶词汇的教学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现实意义。

1 汉语茶词汇内涵解读

不同的物质基础孕育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茶源于中国,不代表其他国家就没有茶文化,其他国家也有茶词汇和对应的茶文化,只是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等综合因素的作用,形成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汉语茶词汇和其他国家的茶词汇一样,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文化,除此之外,还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内涵。

1.1 茶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文化

中国的茶叶据统计就有6000多个品种,按传统标准分为六个大类。以绿茶为例,顾名思义,茶叶呈现绿色,但绿色并不是它的专利,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制作工艺。它是以叶梢为原料,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过程制成,其色泽与冲泡后的汤底都以绿色为基调,故以绿茶命名。不同的茶叶水源地理环境不同、功效不同,就有着各自的物质内涵。除了茶叶词汇外,茶词汇的物质文化层面还包括茶的品质、载种、水质、制作与茶具等词汇。在对茶进行评级时经常用“细嫩多毫”、“紧细匀齐”、“紧结匀整”等词语来形容茶的品质,本质上是物质文化的反映;上述所举的“杀青、揉捻、干燥”等词语则用来形容茶的制作过程,也属于物质层面;关于茶具的词汇也不胜枚举,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就有“茶壶”、“茶盘”、“盖碗”、“盖杯”等词语;由茶所产生的商业性词汇有“茶市”、“茶楼”、“茶铺”、“茶馆”等;我们在各种场合所看见的茶画、茶书、茶歌舞等,都属于茶的物质层面的文化。[1]

1.2 茶词汇是精神文化的写照

茶词汇不仅体现了物质文化生活,还滋生了一些反映精神文化的词汇。从陆羽的《茶经》到朱权的《茶普》,从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到丁谓的《北苑茶录》,既是物质财富,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和独特的文学作品。茶词汇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集中表现为“茶德”,古人常“以茶供祖”、“以茶释经”、“以茶养身”,体现了中国人“礼貌谦恭”、“以和为贵”、“崇俭尚真”的精神内核,反映了茶的作用和功效不仅在于饮用,还在于修身养性、人际交往,折射了中国人的实用性价值观。常见的带“茶”的词语如“三茶六礼”、“浮生若茶”、“人走茶凉”、“茶饭不思”等,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与人情世故。在饮茶和泡茶过程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与美学意境,形成了茶艺。此外,茶词汇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因为“茶”能“轻身延年”,故被道家看成是得道成仙的辅助手段;古代高僧们常吟诵茶词、说茶事,形成了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茶道还吸收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和”思想,因此形成了“以茶可雅志”、“洁性不可污”的茶性。

1.3 汉语茶词汇的特点

汉语茶词汇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这是所有国家茶词汇的共性。由于茶词汇在中国的历史之久、用处之广、影响之深,汉语茶词汇必然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集中表现为两点。其一是汉语茶词汇总体数量庞大,这是世界其他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主要由于中国的有关茶的物质文化的发达,如上文所述,我国光茶叶的种类就有6000多种,由茶所衍生出的关于茶种植、茶水源、茶制作、茶具、茶道、茶艺表演等词汇就更不可胜数,所以在汉语教学和中外交流的过程中,存在茶词汇的翻译缺项是常有之事。其二是汉语茶词汇被赋予更多人文情怀,如俗语“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人论”、“苦茶久饮、明目清心”体现了国人淡泊宁静的心态,品茶如品人生,先苦后甜,寓意苦难后的回甘。这也是中华儿女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习惯从普通事物中浓缩哲理精华,凝练人生大道,反映了人文情怀。

1.4 汉语茶词汇的发展

词汇作为反映人类生活的载体,随着物质社会的变迁而变化,伴随新事物的产生而产生,旧事物的消亡而消亡,汉语茶词汇也不例外。以茶的本意为例,茶在古代的称呼就有“荼”、“茗”、“荈”等,为了简约统一和便于交流,现在通常称“茶”。饮茶的方法有变化,古人为了尽量多的吸收茶叶中的营养,习惯“煮茶”和“吃茶”,从明朝开始“泡茶”,进而就产生了许多有关泡茶的词语。人们对茶的需求变化也产生了新的茶词汇,“果茶”和“奶茶”成了现代都市年轻人青睐的饮品,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外来文化的影响,二是快节奏生活的写照。有些茶词汇在保留原来含义的基础上,意义有所丰富。如网络上借用“绿茶”的特征来比喻外貌清新脱俗实则不然的女子;“粗茶淡饭”之所以“粗”、“淡”,是由于古时候经济不发达、物质生活匮乏的缘故,贫苦的底层人民只能用粗糙的茶树来制作茶叶,食用少油少盐的饭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可以选择种类更多、营养更丰富的食物,“大鱼大肉”的生活也造成了人们的健康问题,因此现在的“粗茶淡饭”还可指饮食清淡、健康的生活。再如“三茶六礼”,这在古代是婚姻嫁娶的习俗礼仪,现在也用于市场交易。[2]不难看出,茶词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质生活的改善、习俗观念的变化。

2 茶艺课中的茶词汇教学

茶艺,顾名思义,包括“茶”和“艺”,“艺”指“艺术”,“茶艺”可以指茶种植的技艺,茶制作的技艺,可以指泡茶和饮茶的技艺和艺术等等。茶艺课所涉及的茶词汇包括茶叶、茶具、茶水、茶艺程序、相关的礼仪规范等等。高校对留学生开设的茶艺课通常围绕着泡茶和饮茶活动来展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把重心放在泡茶程序的讲解和实践上,缺少对相关茶词汇的系统教学,留学生对茶艺课的学习更多停留在形式层面。很多国外留学生只是在课上体验了“泡茶”,很容易将其与“茶艺”等同起来,由于缺乏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没能学习到茶艺中包含的内涵和外延,使得该门课程的价值大大降低。[3]即使教师在茶艺课中也讲解了少量茶词汇,但大都是口头粗略讲解,而且主要是为了茶艺展示服务,学生很难将知识内化。因此,茶艺课不仅是一门技能课,也是一门理论课,如果教师对茶词汇的教学重视不够,重形式轻理论,对茶艺的学习就相当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 茶词汇的习得障碍

舒曼的“文化适应假说”认为,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可以促进目的语的学习,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茶文化中很多体现了中国的独特价值观,茶词汇的教学可以作为文化课的切入口。有跨文化的学习就存在习得障碍,茶词汇的习得障碍主要来自两方面,其一是阻碍性干扰,即汉语中有而学习者母语中没有的茶词汇。茶艺课上涉及到的很多茶具和茶叶种类,很多国家没有这些物质存在,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形成对这些词汇功能和效用的认知。其二是文化负迁移,学习者已经有一套自己国家的观念和判断,易形成投射效应,误以为目的语国家也遵循着这一套观念。比如国外喝茶程序比较简单,而茶艺课上的程序比较多,如果他们没能领略到其中的道理和意境,就会认为这些程序很复杂,是浪费时间的表现。

4 茶艺课中的茶词汇教学策略

茶艺课是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条渠道,为茶文化的教学与传播贡献绵薄之力。笔者根据汉语茶词汇特点和留学生习得障碍,试图探究一些适用于茶艺课的茶词汇教学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4.1 善用类聚法,系统讲解茶词汇

汉语中的茶词汇具有数量庞大的特点,教师不可能全部讲授,而是应该择取常用词汇、择取对茶艺课有促进作用的词汇。比如汉语中的茶叶按传统方式分为六大类,每个种类又包含多个品种,学生至少应该了解茶叶的种类、分类标准以及常见的品种。学习茶艺,必须懂茶水,每种茶叶具有不同的水性,这些都是需要教师进行理论教学的,只有深入的理论指导才能促进学生对茶词汇的理解。关于茶具词汇,教师要精选常用茶具,凸显实用价值。学生领悟茶艺真谛,不仅体现在“泡茶”的过程中,也贯穿于对茶词汇的学习过程中。

4.2 循序渐进,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茶词汇是专业性比较强的词汇,教师不可能奢望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全部的知识,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时间做出合理安排。首先是词汇教学优先,理论讲解贯穿于词汇教学和实践操作的全过程。其次是目标细化,优选合适的上课内容,重视上课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针对某个茶类重点讲解,它有何特点,它的生长环境如何,有何功效。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把一点讲透比“一把抓”更能让学生记忆深刻。而且这个过程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自然会形成对茶词汇的自学能力,在课后面对一些陌生的茶叶时,至少知道从哪些方面来了解其属性。

4.3 分析学情,采用中西文化对比法

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茶文化,关于茶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利用中西文化对比来导入课堂,增强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茶”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是待客送礼必不可少的选择,国语有“人固不可一日无茶之说”,但西方人对茶的爱好不及国人。他们的饮茶方式、饮茶时间各有不同,我们好热茶,美国人好冰茶;我们喜欢喝纯净的茶,德国人喜欢在茶中添加调味品;我们喝茶时间不定,英国却有早茶、午茶、晚茶之分。茶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茶词汇的区别,比如英语中有“a cup of tea”的说法,但除了“一杯茶”外,还有“令人喜爱的东西”的附加意义。[4]所以留学生对于茶艺课的陌生自在情理当中,如果将文化差异融入到茶艺课程之中,不失为一种教学手段。这样不仅让我们对留学生的茶文化有了初步了解,还可以降低文化负迁移对茶词汇教学带来的影响。

4.4 直观式教学法

直观法指运用直观可感的教学手段来讲授词汇,茶词汇的直观教学包括言语直观、图片直观、动作直观。表名词类的茶词汇大都可以用此方法,比如展示茶叶和茶具的图片,出示茶叶和茶具的实物,加以语言阐释。茶词汇的讲解属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理论是枯燥的,但图文并茂能够使其形象生动。教师的课件呈现应该别具匠心,内容要突出重点,目标要明确,脉络应清晰,语言应流畅。[5]对于茶艺程序,教师可以采用示范讲解与学生体验相结合的办法来帮助理解。比如在奉茶的过程中,教师示范怎样“洁具”、何谓“醒茶”,怎样“斟茶”与“分杯”。对于茶艺课中涉及的礼仪规范词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视频,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在理论的指导下,在亲身的体验中,在周围环境背景的熏陶中,学生会渐入佳境,体验到茶艺带来的独特魅力。

结语:茶文化能反映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感知中华价值观的一道桥梁,茶词汇就是建构桥梁的砖石,利用好茶词汇的切入口来传播中华文化不失为一种选择。茶艺课是国外留学生了解茶文化的窗户,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条件,重视茶词汇在茶艺课中的教学,克服重形式轻理论的问题。在茶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综合利用类聚法、文化对比法、直观体验法来进行教学。此外,由于汉语茶词汇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师要不断接收新鲜事物,了解网络上和日常生活中的“茶词语”,让茶词汇的教学更加接地气。

猜你喜欢
茶艺茶文化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校园茶艺飘香
香喷喷的茶叶
试析茶艺表演中舞蹈元素的文化表达
办好茶艺技能大赛推动茶艺教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