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饮料摄入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

2020-12-23 22:04刘丽张琳李红飞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19期
关键词:阿斯巴甜甜味剂死亡率

刘丽,张琳,李红飞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0 引言

软饮料是指乙醇含量小于5%(m/v)的饮料,是经过加工后直接或经冲溶后饮用的液态食品,具有消暑、止渴、补充人体水分和营养素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变化,软饮料的产量平均增长率为20%,已成为长期摄入的食物之一。

1 软饮料摄入与死亡率相关性的最新研究进展

1.1 美国

2019年4月发表的一项美国人员分析数据显示,含糖饮料的摄入与死亡率正相关(Malik VS,2019)。该项研究分析了美国37 716名卫生专业人员的随访研究(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up study)中的男性和80 647名护士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的女性数据,通过分别长达28年和34年的长期随访研究,期间记录了女性23 432例死亡(其中,4139例死于心血管疾病,8318例死于癌症),男性13004例死亡(3757例死于心血管疾病,4062例死于癌症)。数据结果表明,高剂量含糖饮料的摄入和死亡率呈正相关(风险比(Hazard ratio)为1.21(1.13,1.28),P<0.0001),其中含糖饮料摄入与心血管类疾病致死的死亡率相关性更强,而且不同性别中相关性有差异。

2007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通过对13 624位美国加州退休社区居民长达23年的前瞻性研究分析表明,每周饮用超过1罐人工甜味剂软饮料(可乐或其他)的人有8%的死亡风险增加。而牛奶和茶对死亡率均无显著影响(Paganini-Hill,2007)。该结果提示甜味剂的影响大于软饮料的其他成分。

1.2 欧洲

2019年9月发表的一项对来自10个欧洲国家(丹麦,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和英国)共451 743名参与者进行的跟踪调查显示,软饮料摄入也与死亡率正相关(MulleeA,2019)。该研究共记录了41693例死亡,数据分析显示,每天饮用2杯或以上软饮料的参与者(与每月饮用不到1杯的人相比),他们的死亡率显著升高(风险比为1.17(1.11-1.22),P<0.001)。并且,每天饮用超过125mL的人工甜味剂软饮料和超过225mL的加糖软饮料会有更高的风险。更有数据表明人工甜味剂软饮料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具有相关性,含糖软饮料与消化疾病死亡具有相关性,含糖和人工甜味剂软饮料与总体癌症死亡风险均无关。

1.3 亚洲

2015年,Odegaard AO等发表了一项对52,584名男性和女性新加坡华人(年龄45-74岁,没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进行的长达18年的跟踪调查报告(Odegaard AO,2015)。其结果显示,摄入量极低加糖饮料与死亡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2 软饮料中的甜味剂

软饮料的品种在国内可分为10大类、40余小类,包括碳酸饮料、果汁饮料、乳饮料、蔬菜汁饮料、矿泉水、茶饮料、保健饮料和植物蛋白饮料、固体饮料、其他饮料等(孔凡真,2005)。众多不同软饮料中,甜味剂是一种重要成分。甜味剂可以给食用者带来强烈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因此糖类的添加一直是食品产业重要的一部分。实验数据显示,软饮料中所含的产生甜味的甜味剂可能是软饮料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甜味剂按其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乐晓洁,2004)。

2.1 天然甜味剂

指自然界存在于各种生物体中天然合成的一种成分,经提取加工而得的产品。包括糖和非糖甜味剂,如蔗糖、葡萄糖、果糖、甜菊糖、甘草酸二钠等。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其含糖量较高,市面上常见的可口可乐其甜味剂为白砂糖和果葡糖浆,一瓶500毫升的可乐大约含有540克的糖。一些橙汁饮料为保持甜味会加入白砂糖约4%、甜菊糖甙约0.025%(邱洪冰,2010)。我国市售酸奶一般都加入7%-15%的蔗糖。(王玫,1995)

2.2 人工甜味剂

由于社会生活习惯和膳食结构的改变,由高糖引发的疾病日益增多,因此无热量、无营养的高甜度甜味剂和功能性甜味剂成为当下发展的重点。人工甜味剂(Artificial Sweetener ,AS)是人工合成的非糖类化学添加剂,可以提供高甜味但不会产生或者仅产生极少的热量,随着无热量甜味剂不断发展,如今市场上已存在成千上万种零卡路里或低卡路里的饮料。其中常见的人工甜味剂有糖精、甜蜜素、安赛蜜、阿斯巴甜、纽甜、三氯蔗糖等。

为了降低含天然糖量而开发的低能量碳酸饮料,如橙味汽水、薄荷汽水等,会使用0.008%~0.09%的阿斯巴甜、0.03%~0.1%的柠檬酸、0.01%~0.03%的苯甲酸钠等人工甜味剂来保持甜味。在一种苦丁茶碳酸饮料中加入了蔗糖5%,阿斯巴甜0.01%,柠檬酸0.15%(吴爱玲,2007),发现酸甜适中,口感良好。植物蛋白饮料如中性甜豆奶会使用相当于3%~4%蔗糖甜度的阿斯巴甜(耿立萍,2002)。酸乳饮料常使用安赛蜜、甜蜜素、三氯蔗糖等具备良好的耐酸性的甜味剂。(乐晓洁,2004)

3 人工甜味剂饮料对健康的影响

3.1 肥胖

不同于常规概念上摄入过量高热量的糖分而导致的肥胖,人工甜味剂引发的肥胖是因为带有甜味的AS引发了人类大脑系统的神经元补偿机制(Avenanm,2008),这正是食用甜食可以产生愉悦感的源泉。AS刺激了口部的甜味受体,满足了精神上的需求。然而由于AS不具有热量,无法引起血糖和胰岛素的同步变化(Smeetpam,2005),机体产生了对于能量更大的渴求(Sticee,2008)。相同的能量摄入下,AS表现为明显的增重效果。分析也表明摄入AS的人群体重指数可能和AS的摄入呈现正相关(Azadmb,2016)。

妊娠期的妇女摄入AS也可能会提高其子女的肥胖发生概率(Azadmb,2016)。来自加拿大的一份健康婴儿纵向发展研究实验指出,通过对3033名孕妇的追踪调查发现,妇女在怀孕期间食用含有人工甜味剂的饮料所生下的婴儿比不食用添加人工甜味剂饮料的孕妇所生下的婴儿,其婴儿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增加0.20单位,并使一岁以下婴儿超重风险增加两倍。

来自巴尔的摩纵向老龄化纵向研究实验指出,通过对1454名参与者分组使用含人工甜味剂的食品和不食用含人工甜味剂的食品,在进行了为期十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食用含人工甜味剂的参与者其体重指数提高了0.80单位,腰围增大了2.6cm,并且腹部肥胖患病率提高了36.7%,发病率提高了53%(Chiacw,2016)。多项试验研究结果证明,摄入人工甜味剂的确会有引起肥胖的风险。

3.2 代谢疾病

经常饮用人工加糖软饮料可能会导致代谢紊乱,症状包括腹部肥胖、胰岛素抵抗和或糖耐量受损、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有研究结果显示,每天饮用含有阿斯巴甜的无糖汽水会使Ⅱ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相对风险分别增加67%和36%(Palmnasmsa,2014)。AS的摄入还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组分和功能,并进一步导致糖耐受的降低。Palmnasmsa等使用阿斯巴甜喂食8周,发现相较于对照组小鼠体重有所减轻,但由于阿斯巴甜的代谢产物可以转变为合成葡萄糖的前体物质,实验组小鼠表现出了高空腹血糖和胰岛素不耐受的症状(Palmnasmsa,2014),可能会导致代谢综合症和二型糖尿病。

3.3 神经系统疾病

阿斯巴甜的代谢产物其一为甲醇,甲醇的存在会增加大脑的记忆衰退速度,而记忆力的衰退往往跟阿尔兹海默症密切相关。Lindsethgn等将健康的成年人分为两组,一组为高阿斯巴甜饮食组(25mg/Kg/d),另一组为低阿斯巴甜饮食组(15mg/Kg/d)。持续8天后对比摄入量进行认知、情绪和抑郁测试。结果表明,在食用高阿斯巴甜饮食时,参与者的情绪更暴躁、更容易出现抑郁,空间定位能力也表现不佳(Lindsethgn,2014)。阿斯巴甜的摄入对于记忆没有影响。因为该实验使用的剂量远低于每日允许摄入量,所以在使用可能会影响神经健康的食品时,即使在允许的范围内也要多加考虑。

Adam M Bernstein等对4399名中风患者的调查研究表明长期食用含人工甜味剂的苏打水会增加中风的风险,而食用替代饮料则明显的降低了这种风险(Bernstein,2012)。

3.4 产生遗传毒性

实验表明阿斯巴甜(Kashanias,2013)和糖精(Icselc,2014)都可以损伤染色体,具有遗传毒性。Abdeaam等使用阿斯巴甜灌胃妊娠期母鼠,发现妊娠期的母鼠过量摄入阿斯巴甜会导致子代小鼠体重下降、组织病变增多、染色体畸变和DNA断裂增多,这些毒理变化与给药时间成正比,停止给药后情况有所改善(Abdeaam,2012)。

4 结论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软饮料的摄入会危害人体健康,对心血管类疾病、癌症等疾病的致死率有显著影响。软饮料中的人工甜味剂对肥胖、代谢类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都有危害,高剂量的人工甜味剂摄入也会影响死亡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软饮料的摄入也在不断增加,我国的软饮料摄入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待准确的调查和研究。以上研究进展希望可以更为科学合理的指导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和饮食方式。

猜你喜欢
阿斯巴甜甜味剂死亡率
全面的健康生活方式显著降低糖尿病死亡率
甜味剂安全吗
走路可以降低死亡率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甜味剂还是糖?这是个问题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甜味剂
——致癌
百密一疏
阿斯巴甜不会致癌
哪罐可乐会漂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