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成因研究

2020-12-23 04:39邹丽娟
时代经贸 2020年18期
关键词:消费观念形成原因消费行为

邹丽娟

【摘 要】消费,作为连接经济与文化的社会活动,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及社会生活的枢纽。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相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传统的单一型消费模式,逐渐向多元化、社会化发展。然而很多大学生对自身的消费行为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们的消费观念是有待塑造和培养的,他们的消费问题是一个全局性问题,会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关系到大学生队伍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因此,笔者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深入剖析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消费行为;消费观念;形成原因

知识经济时代和教育的普及化促使越来越多的家長满怀期许的送子女到学校接受高等教育。对于那些成绩一般,却仍然有着大学梦,并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提高学历的孩子而言,职业院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高职院校大学生,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劳动能力,但主要还是依靠家里给予的生活费过日子,没有其他固定的经济来源。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他们在消费水平、消费内容、消费习惯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而这些差异隐藏着大同小异的问题,故而笔者以此为着眼点加以研究,认真整理当代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表现,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以便找出有效克服这些不良消费行为的对策,帮助他们培养良好消费习惯,养成良好的消费模式,形成风清气正的校园消费文化,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近年来,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降费减税、扩大投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支持并鼓励人们扩大消费,刺激经济增长,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流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引领一股高消费风潮。这种导向在大学生的心中不免有些扭曲生长,他们大都属于冲动型消费者,很容易迷失在新款手机、笔记本电脑、游戏装备以及其他人工智能产品中,家长如果不为其购买配置,他们会想方设法找出其他获取途径。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正是看出可乘之机,张贴各种贷款透支小广告,免息或低息“校园贷”,大学生们虽说对社会潮流有敏锐的洞察力,但是却相对缺乏是非判断力,在没有得到适当引导的情况下,很容易就被骗进消费陷阱。最开始的正常心理是害怕被他人发现,心存侥幸和担心,企图凭借一己之力还清贷款,但是高利贷利滚利,没有固定收入的学生很难还清债务雪球,结果往往是被借贷公司电话催逼还款,被堵在学校,被威胁被恐吓,其家庭最终必然深受其害,不得不为子女填补大漏洞。这一方面给家庭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给学生本人也带来相当程度的精神负担。鉴于此,我国教育部办公厅会同中国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旨在遏制这颗“毒瘤”的蔓延。

二、校园文化的催化作用

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公共活动场所,有着区别于其他企事业单位的独特的组织文化。它的大学生群体大多是介于17岁至19岁的同龄人,各自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往往很容易互相影响并传播,所在大群体的消费观念如同方向标被其他成员所参考、效仿。在大学校园里,不时可以看到有些“款哥”游走于各种场合,大肆炫耀自己所谓的人际圈,显摆自己有多少朋友或“哥们儿”,给周围一些学生造成一种错觉,即认为只要舍得花钱,就能赢得朋友或哥们儿。如果囊中羞涩,就很难甚至不能交到朋友。这种负面效应无疑使很多大学生不知所措、茫然若失。一旦这种花钱交友之风、攀比之风、追求名牌之风、请客之风等不良风气在学院里有了苗头,学生之间很容易就会竞相效仿。好的习惯很难养成,但是坏的习惯分分钟可以习得,要纠正的话更是要费一番功夫,然而学校开设的课程大都为语数英基础教育、专业课教育以及素质能力亦或是职业能力教育,缺乏对于大学生合理正确消费观念的谆谆教导,尽管某些课程中有出现相关章节,但都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没有实质的深度来改造或巩固学生大脑中的固有观念,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提升个人理财能力,养成科学的消费观。

三、家庭消费观念的延伸

家庭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奠定基础的作用,通常,家庭教育首先关注的是对孩子礼仪的培养,比如,见到长辈要主动问好,坐有坐相站有站样,食不言寝不语等。但是,一直以来,家庭教育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对孩子消费能力的培养。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孩子在中小学开始拥有零花钱起,家长就没有对孩子的消费观念进行树立、培养的潜意识。绝大多数的家长是怕孩子钱不够花,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让孩子生活过的更舒适。更有甚者,很多家长自身就缺乏健康的消费观念,有些属于自我摸索下“人生得意须尽欢”的享乐型消费行为模式,有些属于“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利己型消费行为模式。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如果都不能很好的言传身教,在其耳濡目染下的孩子自然也不可能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只会在与同伴的攀比之下不断升级物质追求,加剧大手大脚花钱的消费恶习和劣迹斑斑的消费行为。

四、人际消费的地毯式蔓延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第三层为爱与归属的需要,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一下子从紧张窒息的高中生活中解脱出来,不再被要求每天早出晚归两点一线的苦行生活,与同龄人交往的需求变得强烈。充足的闲暇时间和旺盛的精力,在客观层面上决定了他们会以外出消费的形式,去招揽同质个体,扩大自身的交际圈,彰显广阔的人脉和强大的凝聚力。于是在业余时间,打着各种名义,诸如生日聚餐、老乡聚会、周年庆祝、欢迎会等头衔,与室友、老乡或朋友相聚,交流思想,沟通情感。这种交往的主动性日趋增强,交往的频率明显增加,与之相对应的是用于人际交往的费用也大幅提高。经济负担加重了,随之而来的便是精神压力。一方面学生对花父母的血汗钱感到内疚,羞于问家里要钱,另一方面又迫于人情消费,参与各项团建活动。一方面热衷于朋友间聊天聚会,另一方面又常常捉襟见肘,请不起客亦或摊不起账。双重精神压力和矛盾心理极容易引起大学生内心纠结,焦躁不安。

五、互联网模式下的便捷无形消费

从网上银行的服务开通到网络借贷的发展再到如今各种支付平台和信贷机构的兴起,互联网金融进入了黄金时代,大众可以直接通过微信、支付宝、信用卡等形式快速扫码支付,操作简单,业务处理速度快,等待時间短,感官体验佳,完全不需要像过去一样提前排队取出现金,找零支付。然而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日常消费造成了一定的困扰。第一,这种消费模式见不到纸质货币的流出,学生觉察不到资金的流失,只看到手机上一行行的数字,殊不知生活费已然超支。这对于本身就没有消费计划的学生而言,无疑意味着上半个月吃好喝好,下半个月穷困潦倒。第二,大数据时代强大的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使得个体即使只逛了一回淘宝,它也能根据你的浏览喜好作出相关产品推荐。如此便捷快速的服务,如此智能的多功能筛选,如此合理的性价比,确实让人很难气定神闲的控制住躁动的消费之心。第三,淘宝、京东、拼多多等购物平台经常会给出优惠满减活动,从年头到年尾,总能找出名目来诱导大家消费,诸如新年大礼包、年中促销、七夕活动、双十一、双十二大促等应接不暇。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往往能给出比线下实体更优惠的折扣,因此,在打折优惠的影响下,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冲动消费的现象,可能本身并不需要或者不是必须要购置某件产品,但却因为其大幅度的让利活动而被诱导消费,抑或是仅仅出于从众心或好奇心消费。

总而言之,消费是每个人的一种正常需要,也是个体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事物的两面性告诉我们,大学生如果能做到存钱有计划,用钱有规划,赚钱有谋划,科学合理消费,无疑对其成长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这是利。但超出其经济承受能力,盲目地攀比消费、冲动消费,一味地追求物质至上的享乐主义就不可取了,会滋生诸多负面效应,这是弊。因此,大学生花钱得量力而行,哪怕条件宽裕,也要做到心中有数、消费有度。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330013)

参考文献:

[1] 李国栋.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观念探讨[J].纳税,2018,12(22).

[2] 李伦.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市场研究,2018(12).

[3] 王丹妮,刘淼,何迪.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准编号:GL1532)。

猜你喜欢
消费观念形成原因消费行为
高中生日常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调查研究
中国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中生消费观念与学校周边经济生活的关联探讨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职校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