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

2020-12-23 04:40何惠玲
新课程·上旬 2020年26期
关键词:小张个性化文本

何惠玲

什么是个性化阅读呢?伊瑟尔的“空白理论”认为:文本与读者交流中会给读者留下不确定的“空白”,这些空白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体验去发掘和填充,而由于每个人的差异,这些填补空白的方式和内容很不相同,从而形成个性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十分必要。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怎样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呢?

一、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统一的指导和要求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阅读教学缺乏灵性。面对同样的材料,学生阅读之后,由于他们的个性差别,因而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不能局限于一种答案,因为“一千个读者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不同的“哈姆雷特”都是合情合理的。人的思想本来是多姿多彩的,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上总要求千篇一律的声音呢?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大纲是统一的标准,我们的问题是统一的结论,我们的老师是统一的口径,我们的学生从小到大都接受统一模式的教育,这叫他们怎会得出不同的观点呢?面对阅读材料,如果教师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了学生的认知、理解和判断,学生会想,唯一正确的答案在老师那里,我的观点是否同老师的一致呢?这样,学生被引入教师自己的语言思维陷阱,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钝化了学生的个性。

为了改变这个局面,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让学生敢想,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在教学中老师不要过早把答案告诉学生,要鼓励学生的思想自由,尊重学生的阅读见解,让学生在不受老师的影响下作深入的思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如让学生阅读第九册第2课《落花生》后,我提出了這样的一个问题:你喜欢桃子、石榴、苹果,还是花生?学生各有见解,有的说:“我喜欢桃子、石榴、苹果,因为它们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情。”有的说:“我喜欢花生,花生虽然矮矮地长在地下,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却有着高尚的品质。它很实用,好处很多:味儿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做人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用的人。”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合情合理,属于自己的观点,就应该肯定,在“不怕出错”的氛围中,学生才能饶有兴趣地进行个性化阅读,从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和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参与更多讨论和探究

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只有这样,才真正实现让生活成为教材,让教育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例如阅读一则短材料:小张的家在居民楼的底层,因家门口被邻居的自行车堵得难以通行,为此,小张全家召开家庭会议,小张的爷爷建议在门上写“此处严禁停车,违者放气”。小张的爸爸建议写“请大家赶快搬走”。小张的哥哥建议写“您愿意自己的家门口被自行车堵住吗”。由学生发表个人不同的意见,并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评一评、比一比谁的建议最合理,在热烈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知道了劝告是一种由心理抵触置换到心理相容的说服过程,从而在强化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建构了学生的道德意识。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学生个人的知识水平不一,生活经验、兴趣和爱好等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不可能一致,老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文本,用不同的方法阅读文本,从而获得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向的认识,有了各种各样的体验,从而形成自己更多独特的见解和感受。例如阅读了《西游记》,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感受。针对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有的同学认为他乐观、聪明、顽皮、灵活、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了斗争精神,是个大英雄。有的同学不以为然,认为孙悟空不怕鬼神是假的,很多问题解决不了时,还不是一样求神拜佛。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孙悟空是个捣蛋鬼。这样的人物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的话,社会秩序将荡然无存。对学生的选择性阅读、选择性表达,老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有利于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能让阅读教学更加富有情感色彩,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独立见解、开拓精神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编辑 杜元元

猜你喜欢
小张个性化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有缘人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今天忙不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