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改革探析

2020-12-23 04:53卢洋
西部论丛 2020年15期
关键词:农村改革公有制市场经济

卢洋

摘 要: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改革在农村率先取得突破,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率先进行调整。在这样的过程中,农村实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兼容。应巩固农村改革成果,在坚持公有制的同时,积极探索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农村改革;公有制;市场经济

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的难题。197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改革,从农村改革中率先破冰,肯定地回答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够兼容”这一问题,并且丰富了二者兼容的形式和内容,形成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实现兼容”的中国农村经验。

一、农村改革:中国经济改革的突破点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逻辑上,农村改革都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开始。改革率先从农村进行突破,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三农”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从农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来说,其既是基础,也是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农村人口在国家总人口中的比重来说,当时我国仍然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国家。到了1978年,农村人口仍然占全国人口的82.1%。[1]故农村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和保障农民利益。二是由经济发展情况所决定的。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互助组织、高级社再到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以“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和“政社合一”为主要特征的人民公社,因其强制性的制度变革导致不能有效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因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1978年,每个人民公社的财产仅有543万元(不包括土地);每个生产大队的集体积累不到1万元;农业人口的年平均收入只有70多元,其中1/4的生产队社员年收入在50元以下。[2]故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三是由我国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我国历来重视农业生产方式和土地制度的调整和变革,如历史上的井田制、屯田制、均田制等均是通过对农业生产关系的改革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故农村改革的历史渊源和群众基础较为深厚,主客观条件较为齐备。

二、农村改革:农民与土地关系的重大调整

农村改革是从调整与处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开始的。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实行,用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取代人民公社的集体统一经营,不断优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邓小平“两个飞跃”论断中,“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 [3]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农民群众的自发探索和尝试,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再到政策实施与农村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首先是以农民为主要力量推动改革。为解决自身温饱问题,农民自发对固有的生产经营方式进行调整,以包工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开始形成。1978年秋冬,安徽省率先试行包产到户等责任制,随后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也开始推行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现了从生产组(专业队)、到劳动力再到农户的转变。其次是党和国家持续推动改革。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为促进农业的发展,党中央在大力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开启了农村改革的新征程。在农村改革政策上,党中央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经历了从“不支持——部分支持——鼓励支持——充分肯定”的转变过程,具体政策也经过了从“不允许——是必要的措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的调整过程;在试点区域上,随着政策的调整,实现了从“边远山区——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一般地区——全国推广”的扩展过程。在政策大力支持和群众积极参与所形成的合力推动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发展迅速。全国实行“双包”到户的生产队,1980年秋占总数的20%,1981年底扩大到50%,1982年夏季占到78.2%,1983年春则达到95%以上,到年底已占到99.5%,其中,包干到户(即家庭承包经营)占生产队总数的比例为97.8%,至此,家庭承包经营实际上已成为中国农业的一种基本经营形式了。[4]此后,党和国家根据农村改革发展实际,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相关政策,從法律上确定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即“以家庭经营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5];从时间上确定了农民对土地长期持续的经营权,即土地承包期从“延长15年”[6]到“延长30年”[7]再到“再延长30年”[8],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关系稳定为75年;从经营方式上推进了“三权分置”等改革,即在土地所有权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将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一步划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有效推动了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

三、农村改革: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

农村改革通过对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农村改革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确保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权,充分发挥了集体经济的带动作用,巩固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在农村兼容的宏观制度基础;在生产经营方式方面,农村改革赋予了农民对土地独立的承包经营权,确保农民成为独立自主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夯实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在农村兼容的微观经营基础;在两个方面的协同推动下,既坚持了农村集体所有制,又确保了市场机制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既体现了集体经济的统一性,又显示了分散经营的效率性,从而既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解决了温饱不足等问题,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同时又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城市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经验。农村改革的过程,是从根本上变革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特征、符合社会主义制度基本要求、促进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经过四十余年的农村改革,我国“三农”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农村改革成果,在坚持公有制的同时,积极探索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德彬.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简编1949-1985[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544-545.

[2] 董辅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下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9.

[3] 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48-449.

[4] 武力.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三次农民浪潮[J].河北学刊,2005(05):27-3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1995—1999)(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

[6]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25.

[7]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81.

[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

猜你喜欢
农村改革公有制市场经济
全民抗疫下集体主义的当代内涵与制度优势探讨
商务部:美方认定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严重歪曲事实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深化农业改革,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小岗村三产融合续写新篇章
农村改革视野下土地产权制度的构建
关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论市场经济行为的善恶原则及对传统道德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