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剧: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

2020-12-23 11:27杨智勇
美与时代·下 2020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

杨智勇

摘  要:校史剧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学生中传播,展现了高校发展历程,凝结了时代精神内核,浓缩了历史文化积淀,是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高校创作排演校史剧具有实践性、民族性、时代性,完善校史剧的发展路径是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校史剧;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上海市学校艺术科研一般项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艺术教育实践的研究”(HJYS-2019-B02);2019-2020年同济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艺术教育实践育人平台建设”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1],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化。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校史剧承载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使命,依托校史剧让马克思主义思想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引领青年思想,帮助青年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是为党、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坚实一步。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存在的困境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培养思想积极进步、专业本领过硬的时代青年。但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实际开展中仍存在教育形式有待丰富、教育考核维度有待完善、教育辐射范围有待扩展等现实困境。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形式有待丰富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渠道,课堂灌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要形式。伴随着互联网的渗透普及,线上授课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传统教学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但从本质上看,不论是线下课堂还是线上课堂,都属于灌输式教学,即通过理论灌输让学生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

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凝练,可以指导实践,但不等于实践,纯粹的理论灌输往往不能引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共鸣,也难以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让学生知道马克思主义,更要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

只有进一步丰富教育形式,依托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更有温度,更接地气。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考核维度有待完善

现阶段,高校对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效果考核主要通过课堂表现、课程作业、期末成绩综合体现在课程绩点上。尽管课堂表现、课程作业完成情况可以相对全面地评估学生思想行为的一致性,体现在绩点分数上也更加直观,但考核的维度仍然不够全面立体。

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鼓励学生在学习上认真勤勉,也应鼓励其热心班级事务,积极参与学院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不断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对理论的真正认同并不只反映在考试成绩上,更体现在日常践行中,只有将理论投入生活实践才能实现从认知认同到行为认同的升华,做到知行合一。

因此,高校对学生思想的考评也应该是多维度的,并通过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册和第二课堂成绩单加强对学生思想全面评估的量化。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范围有待扩展

现阶段高校的马克思主義大众化教育,辐射范围多局限于高校内部,缺少对社会资源的吸收及回馈。社会群众缺少接触学习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的机会,线上学习资源也往往缺少交流互动,难以解答心中所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是要让更广泛的人民群众接受理论熏陶。高校不是孤立于社会的象牙塔,而是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有责任有义务将理论传播到社会基层,让人民群众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增进理论自信的过程中提升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因此,高校应依托学生社团组织、教师组织为推动师生面向社会基层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提供组织保障,规避在面向社会群体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中与群众生活实际结合不紧密,表达方式不接地气等问题。

二、校史剧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不论时间长短,每一所高校的建校史都是中国发展的缩影,是中华民族在不同时期奋发图强的写照。校史剧在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将高校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人物、重要事件进行再还原。通过完整的表演叙述,展现凝结在校园人物身上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增进表演者与观众对高校发展的认知,对中国建设变迁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图强进步的自豪。

“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特征。”[2]校史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织表演观看校史剧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校史剧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

校史剧具有实践性。首先,校史剧是基于高校发展历史进行剧本创作,在高校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剧本编排及演员的挑选、排演。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参与校史剧的排演,是立足专业走出课堂,用实践检验理论的机会,有利于培养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是走出专业全面发展自我的契机,以提升自身鉴赏美、演绎美的能力。其次,校史剧演绎的内容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具体实践的。校史剧中的每一幕都是以历史人物为主体、以某一历史事件为主线展开的艺术叙述。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剧《钱学森》、南开大学校史剧《杨石先》、吉林大学校史剧《唐敖庆》、天津大学校史剧《侯德榜》、北京交通大学校史剧《茅以升》等围绕杰出校友与母校发展的脐带联系展开表演叙述;同济大学校史剧《同舟共济》、西安交通大学校史剧《追忆西迁年华——向西而歌》等结合校园发展的重大事件与历史转折进行演绎。因此,校史剧的内容是围绕实践并指导实践的,在树立模范典型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在哪里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