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德育:初中德育课程教师魅力塑造与研修模式创新

2020-12-23 09:35秦红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11期
关键词:初中创新

秦红

[摘要] 本研究以初中德育课程如何发挥德育的魅力为出发点,通过开展四个重点项目,历时两个阶段塑造德育教师的魅力。研究的主要理论来源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学理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理念,“四个能力”为培养内容,“五种经历”为培养过程,通过6个“+”的模式及互联网+研修模式对学员开展培训,塑造魅力教师,最终形成的研究成果具有帮助教师掌握有效教学策略、助推教师树立教学分级思想及为教师研修提供课程资源、操作范式和有效经验等五个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 初中;魅力德育;教师研修模式;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本项目研究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现实背景考虑:

1.上海市二期课改初中德育课程深化改革的要求

根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上海中小学二期课改要求思想品德课程教学遵循学生人格的形成和道德发展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实现学科育人价值,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科核心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切实提高本学科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初中思想品德是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的一门基础型课程,是初中阶段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该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殷切关心,体现了社会对中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要求。

2.初中德育课程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需求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注重认知教育,讲大道理比较多,而重视学生心灵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比较少。初中阶段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期,发挥好思想品德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导渠道的作用,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尤为迫切。但在课改深入推进的今天,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一些教师育德意识不强,育德能力较弱,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研究能力较低,影响着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是提高初中德育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3.大数据时代对初中德育课程教师有效研修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加快,在“3+3”走班制背景下教师难以调课,很难外出参加市区研训,促使研训部门必须积极应对,开展研修转型。如何开发低结构、短课时、数字化、模块式、研修一体的初中思想品德网络培训课程;如何通过基地与相关单位联合,采用市区两级联动研发,利用优秀教师经验优势,帮助教师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经验,已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笔者主持的上海市《思想品德》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不仅承担着培养一批师德高尚、学科专业素养高、育德能力强,在上海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初中思想品德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任务,还要积极探索和总结学科育人价值实现的经验和规律。发挥基地的示范辐射功能,开发与建设高质量的实训课程资源,增强基地实训的专业性和实效性,是我的责任与使命。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本项目历时6年,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如何发挥德育的魅力为出发点,探索该课程实施需要怎样的魅力教师、这样的魅力教师需要怎样的研修模式去塑造这两大核心问题,通过两个阶段、4个重点项目开展。

第一阶段:魅力德育:教师魅力塑造与学生品德培养(2011-2014)

项目一:开展有效教学途径与方法探究(2011—2012)

为了解决教师育德意识及育德能力比较薄弱的问题,我们基地开展市级德尚重点课题“凸显育人价值,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开展学生学习需求调研,进行理论架构,从目标落实、内容优化、方法改进、资源开發利用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总结了基于育人价值的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了一些具有普适性、推广性的理性认识和经验总结。

项目二:开展一体化教学思想树立及实践的研究(2012—2014)

为了解决教学分级思想模糊、能力培养未成系统、教学评价研究薄弱、育人价值未能凸显等问题,我们联合小学、高中政治学科德育实训基地,通过理论文献和教学实践研究,进行目标分层和能力分级的梳理,界定学科的核心能力,确定科学的表述方式,并对各层次能力做出通俗的解释和列举。通过案例研究,确定与学生起点相适应的中小学德育课程能力分层依据及其标准;通过教学实验,提炼总结教学过程,提出培育学生学科能力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第二阶段:魅力德育:思想品德教师研修与素养提升(2015—2017)

项目一:开展网络资源建设与研修机制的探索(2013—2015)

为了解决互联网+教研如何开展的问题,我们组织开展市学科德育重点项目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德育远程研训项目建设,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树结构的呈现,建立市初中思品课程云资源库,促使主题内容图谱化、重点内容全覆盖、德育指向显性化,帮助教师全面而重点把握教学育德指向。同时还在崇明开展网络研训试点,探索网络研训机制,为上海市其他学科开展远程研训建立了模板。

项目二:开展网络研修课程建设(2015—2017)

为了解决学科教研缺乏网络研修课程的问题,我们采用“现场分析、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践反思”的课程模板,组织学科专家、骨干教师、基地学员等联手,通过顶层设计,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四个方面,系统开发上海市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教法研修一体网络课程,完成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制定的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时政教育的内容选择与方法运用”“基于育人价值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研究”“发挥评价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导向作用”四个课程的建设,其中3门课程已经成为市共享课程。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1.理论基础

(1)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给初中德育课程有效教学以启迪。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研究细致地描绘出了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特点,推动了道德研究的科学化,也为学校德育的整体性、系统性、连贯性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道德发展的连续性,启示我们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保持一定的连贯性,特别是要注意大中小学德育内容的一体化规划。道德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不同学段的德育内容要有所侧重,要尊重该年龄段学生的道德发展特点。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给初中德育课程教师研修搭建“脚手架”。在20世纪末,建构主义对教学、学习以及学校课程的影响与日俱增。尽管存在着分歧,大多数建构主义者对学习有四点共识: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理解;新的学习依靠现有的理解;社会性的互动可以促进学习;意义学习发生在真实的任务之中。因此,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试图为学习者构建一个对外部世界的有意义、概念的、功能的描述。学习者主动创造着意义而不是获得意义,而教学的作用是向学习者展示如何建构知识,促进相互合作,分享交流不同认识,以及合理坚持个人的独特看法这一建构主义达成的共识,是我们建立与实施有效教师研修机制的理论方面的依据。

(3)教育技术学理论给网络研修课程及资源建设提供思路与方法。1994年AECT(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对教育技术做了全新的定义: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该定义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的提法,体现了现代教学观念从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注重传授知识转向注重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有三:开发和使用学习资源;用系统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追求教育的最优化。该理论为我们在大数据时代开展教师网络研修课程建设与资源开发、网络教研提供了思路与做法。

2.主要观点

初中德育课程体现着德育魅力。该课程的设置是国家意志的直接体现,因此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它有着区别于其他德育途径的特有的育人价值。因此要让教师充分认识并发挥该学科的独特德育魅力。

要使德育课程充满魅力,关键在于学科教师要真心实意信德育、爱德育、专德育,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做负责任的公民。

魅力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把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培育公民品德。

魅力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主题实践、课堂教学、读书研修、课题研究等作为研修的重要途径,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育德与育人相结合、任务驱动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3.实施策略

基地把塑造魅力教师、促进学科发展、培育公民品德、辐射基地经验作为实训目标,把提升教师素养作为主要的实训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理念,以“四个能力”培养为内容,即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反思能力。

“五种经历”为过程,即有与导师、同伴共成长的经历,有集体研究又有个人小课题研究的经历,有很多学生作为自己好朋友的经历,有对教学实践过程精益求精的经历,有对教学实践活动自我反思的经历。基地形成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团队与个体相结合、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实训思路。为此,我们坚持“调研先行、规划引领、专家支持、激发内驱、共同发展”的策略,建构实践模型,对学员开展培训,塑造魅力教师。

4.本成果所具有的推广价值

(1)探索了有效的学科育人路径,帮助教师掌握有效教学策略。本项目理清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内涵;把握了学科教学和学生思想品德现状的特点;探索了凸显学科育人价值的学科三维目标落实的原则方法、学科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途径;探索了学科教师人文素养与育人艺术提升的途径与方法;探索了基于育人价值实现的课堂教学评价功能与要素。

(2)探究了分级的学科育人内容,助推教师树立教学分级思想。梳理教材内容,提炼八大主题。课题组梳理了现有的小学《品德与社會》、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的教材内容,从中提炼出“政治认同”“国家观念”“个人理想”“道德品质”等八大德育主题。

明确分层目标,构建能力梯度。通过对已有的儿童认知心理研究成果的再认识,课题组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成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发展阶段。

探索评价范式,积累优秀案例。中小学从不同的维度进行了关于评价的研究,小学主要侧重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中学则是从构成课堂的多个要素进行了评价研究。

(3)开发了教研修一体网络研修课程及资源,为教师研修创造了比较充分的条件。一方面,建立三类研修课程。经过深度分析后,我们探究了思想品德学科的关键问题,并将此转化为网络研修课程的主题,开发出系列网络研修课程,如“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课时目标的制订”“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时政教育的内容选择与方法运用”等;并设计了不同类型的课程,如理论性课程、实践类课程、技能类课程。设置这各有分工且相互联系的三类课程,目的在于提高不同专业水平教师的理论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建立了学科“资源树”。我们为每一课配备相应的资源包,每个资源包包含课堂实录、课件、教学设计文本及相关资源,它们可迁移为《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过程中,我们探索了资源库建设原则,具体包括整合云集原则、研训促建原则、共建共享原则。

(4)创生了两种教师研修模式,为面上教师研修提供操作范式。我们主要创生了6个“+”模式与互联网+研修模式两种模式。

6个“+”模式,即实训规划+机制保障、科学研究+聚焦课堂、主题实践+坚定信念、学习导航+自我反思,网络共享+现场交流、专家指导+结对研修。基地通过6个“+”模式,及互联网+研修模式开展培训,促进学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训的全过程,以培养一批具有师德修养高、专业基础实、教学理念新、善于发挥思想品德学科的育人价值,在上海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魅力教师为目标。

互联网+研修模式,即基于网络研修课程与资源创生基础上的教师研修模式。我们的网络研修课程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合作与建构相结合,同时又体现低结构、短课时、数字化、模块式、研修一体的课程特点。此外,我们还建立了有效的实训平台机制,为骨干教师培养提供有效经验;通过充分发挥基地负责人的引领作用、发挥实训基地学员的自主作用、发挥实训基地特聘导师的指导作用,努力办好实训基地。

四、效果与反思

1.主要成效

对学科课程改革起到了推进与参考作用。2012年9月,三个基地联合开展“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目标衔接研究”汇报,由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组织。2014年,基地组织建立了市初中思品学科云资源库,市电教馆验收通过。对课程改革的推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有效教学研究对《道德与法制》新课程教学的途径方法优化具有借鉴作用,梯度目标研究对《道德与法制》新课程一体化教学思想树立具有引领作用,资源建设对《道德与法制》新课程教师教学资源的运用具有支撑功能,实训课程编制对《道德与法制》新课程教师远程研训的实施具有参考价值。

对魅力教师塑造起到了促进与指导作用。2011年至今,指导10位区教研员和20位骨干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与建设者,60多位学员成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10多位教师获部和市一师一优课,多位教师的案例与论文获市等第奖。每一位教师成为学校和市区专业共同体的引领者。2014年,与市电教馆、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联合组织全市学科微课、资源包征集活动,100多位获微课等第奖,70多位获资源包等第奖。我们研制了微课及资源包编制的评标标准,促使教师有的放矢,明白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怎样的资源才能实现师生与教材的对话。

对全市学科网络研训起到了支架与基础作用。2013年至今,组织完成初中思想品德、心理、法律等6门原理性课程与4门市教材教法研修一体网络课程,其中3门已成为市共享网络课程,供全市学科教师选学;2015年,基地与崇明教育局、市电教馆联合开展基于网络研训课程的教研活动,探索远程研训机制。这些课程,促进了教师在网络学习的同时增加面对面的学习交流。

魅力德育在市区起到了辐射与示范作用。具体成果包括:与于漪老师创办的中学语文德育实训基地联合开展“我和中国梦——筑梦人的前行路”论坛,由上海教育电视台播放;主编的《魅力德育:思想品德教师研修与素养提高》《魅力德育:教师魅力塑造与学生品德培养》,2014年4月、2017年8月,分别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年至今,基地与金山、徐汇、嘉定等各区教研室联合研修;2014年5月,基地与小学基地联合开展政治学科德育实训基地总结成果展示活动。

2.问题与思考

(1)关于开展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道德与法制》新课程改革。在初中德育课程学科核心素养还没有公布之际,我们要从学科核心素养小初高一体化实现的需求和规律出发,着眼于初中德育课程的育人使命,根据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传承原有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经验,聚焦学科必备品格与核心能力培养,开展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深入研究,进一步提升教学有效性,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2)关于向《道德与法制》新课程转型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思考。目前我们主要探索的骨干教师的实训机制与培养策略,虽然有些研修课程也可以作为所有教师的通识课程,但针对不同年龄段教师的专业培养需求与问题,开展分级分类的培训,促使群体教师专业发展是我们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我们要研究如何充分发挥骨干教師滚雪球的效应,研究如何发挥校本研修的功能,促使更多教师成为魅力教师是我们今后的重要任务。

(3)关于开展《道德与法制》教师网络研修课程与资源建设的思考。“互联网+”网络研修课程建设,是思想品德教研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新形态,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产物,也是积极应对上海与全国教育综合改革的一种有效方式。借助我们基地今年成功申报2018年上海市“道德与法治创新研究中心”的机会,组织骨干先期系列化开展课例研究及网络课程与资源建设,同时积极探索兼顾知识性与思想性、共性与差异、技术与人本相结合的网络研修模式,促使思想品德教研发挥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树理想信念,育公民品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3]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初中创新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